還記得飛人博爾特嗎?
他曾是瘋狂刷新世界紀錄的短跑天才,披着無限榮光宣布退役。
最近,昔日巨星再次回歸熱搜,卻是因爲被詐騙。
有媒體稱博爾特被詐騙團夥 " 圍攻 ",損失超過 1270 萬美元(約合人民币 8700 萬)。
這幾乎是他的全部家當,也是他爲自己和父母準備的養老錢。
消息一出,有人同情,也有人嘲諷:
"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 活該被騙,分明是這麽簡單的騙局!"
" 還好我沒錢,怎麽也不會被騙 ……"
嘲笑受害者單純好騙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天真者。
因爲普通人對詐騙的最大誤解是——
" 這種騙局騙不到我。"
" 沒錢就不會被騙。"
你永遠不能低估騙子的手段,他能無成本地、千萬次出擊,而你一旦輕敵一次,就可能傾家蕩産、債台高築。
請花幾分鍾了解騙局,别讓自己成爲下一個受害者。
" 我不會被騙 "
當不幸降臨在他人身上,我們很容易猜測:
被騙的人,估計很傻很天真,要麽缺乏社會經驗,要麽愛貪小便宜。
事實并非如此。
他可能思維缜密,見過利益撕扯的人性百态,但在那刻被謊言蒙蔽雙眼:
一位姓趙的資深律師,接到一則客戶需求。
對方稱自己的父母公司有千萬糾紛案,需要高價聘請律師。
獲得律師信任之後,他編造出母親病重去世、家人争奪财産等劇情,在微信假冒弟弟、母親朋友等人借錢,成功騙走律師 107 萬。
他可能閱書無數,是頂尖學府的高知分子,卻在被騙子圍攻時慌了陣腳:
在清華任教、53 歲的黃教授,剛剛賣掉自己的房産,就接到 " 專業人士 " 的電話,稱他漏繳多種稅款。
騙子精确地掌握合同編号,甚至能說出交易中的許多細節信息。
在騙子的恐吓威逼下,黃教授賣房所得的 1760 萬資金被席卷一空。
他可能從事網絡安全工作,看過無數詐騙内情,卻在不經意間,點開了朋友發送的一個鏈接:
一位信息領域專家的手機被木馬病毒的短信擊中,随即自動向列表好友發送信息——
" 我是某某某,這是我幫你拍的一個小視頻 ",并附上一個鏈接。
許多同樣從事網絡信息安全的好友,随手點擊鏈接,就造成了财産損失。
我們不能時刻思考如何預防詐騙,但在看不見的地方,有無數個毫無人性的騙子,每分每秒都在絞盡腦汁地設計陷阱,試引你入局。
或許你會想,我兩手空空、囊中羞澀,怎麽可能被騙子收割?
互聯網時代,騙子可以典當的,是你的信用和未來。
畢業幾年的大學生吳某,某天接到一則電話。
對方準确說出他的大學名稱和身份證号,并稱他在大學期間有過校園貸,如果不及時注銷賬戶,就會影響征信,未來買機票、車票都會受到影響。
吳某被騙子所說的嚴重後果吓到,他根據對方提示," 将自己在所有貸款平台的額度清零 ",提現轉到對方給出的安全賬戶裏。
吳某并沒有等到對方承諾的 " 很快返還 ",等他反應過來,已經被騙 99 萬。
僅一通電話,就攪碎一個大學生本該有的美好未來,讓他背負上令人窒息的巨額債務。
毫無底線的騙子,從不放過任何機會,他們踩着他人的苦痛和絕望,爲自己節節攀升的業績雀躍歡欣。
一對老夫妻有智力障礙,在泥濘的命運裏掙紮,全靠微薄的補助金生活。
有騙子找到夫妻倆,稱:臨近春節了,有好心人想慰問他們,會給發一筆慰問金。
夫妻倆欣喜地跟着騙子走完了流程,領到了一小筆錢。
滿臉笑容的他們還不知道,騙子帶他們走的是貸款流程,有巨額貸款正等着夫妻倆償還。
這種利用貸款向窮人詐騙的方式,被騙子們稱爲 " 殺魚盤 "。
他們向着生活不易者,甩下血淋淋的魚鈎,榨取他們的未來人生,讓人一夜暴 " 負 "。
和 " 殺豬盤 " 一樣,在騙子眼裏,你從來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待宰的豬、待殺的魚。
他們将 " 戰利品 " 吃幹抹淨後,便一腳踢開,全然不顧别人死活。
" 拿捏人心 "
反詐宣傳如此頻繁的今天,爲什麽騙子依舊屢屢得手?
有人說:" 騙子最擅長的,往往不是設計精巧到無懈可擊的陷阱,而是充分利用人性的弱點。"
我們接起的一通詐騙電話背後,是一個團隊試驗過無數次後、反複改進的高分劇本。
懂心理學的劇本話術設計員、制作假網頁的 IT 高手、拿捏人心的業務員、微信群裏陪受騙者聊天的不同角色 ……
騙子們分工明确,織起一張巨網,準備粉碎每一個踏入陷阱的人。
頂着沾滿鮮血的、真金白銀的誘惑,騙子們的騙術也不斷精進,拼命追求更高的 " 業績 "。
社保局宣布新政策,他們就結合熱點,發布新的誘導短信。
核酸檢測成爲日常,他們就僞裝成防疫部門,像模像樣地發出釣魚鏈接。
甚至,針對很多被詐騙完全部家産、幾近絕望的可憐人,他們還會僞裝成正義的 " 最後一根稻草 "。
騙子自稱律師、維權公司、網警或者安全專家,打着 " 幫你把被騙的錢追回來 " 的旗号,再引導人點擊新的貸款鏈接,實行 " 二次詐騙 "。
無法想象一個瀕臨絕望的人,再被人狠捅一刀時,該有多痛苦和崩潰。
圖源:小紅書
摧毀過無數人平靜生活的騙子,早已喪失人性。
他們精準地捕捉每個人心裏的缺口,再伸出黑暗的罪惡之手。
洞察到有些老人擔心日後養老給子女添麻煩,騙子們便鼓吹老人花十幾萬投資一個養老床位," 可以住,還有 10% 的高額利息 "。
老人怎麽也無法想到,貼着大招牌的 " 上海大愛城 " 忽然暴雷,所有投資血本無歸。
幾千位老人一塊錢一塊錢積攢的、省吃儉用了大半輩子攢下的棺材本,便這樣付諸東流。
發現有些寶媽沒有收入、不想看丈夫臉色過日,也更想給孩子更好的未來,騙子們便抛出網絡兼職的誘餌。
劉女士從網絡上認識了一位好友,對方透露了自己的經濟來源:刷單任務。
任務簡單易操作——先提前墊錢購買某 APP 裏的帶貨商品,幫助他們刷銷量。
随後購買商品的錢會返回,還會有一筆傭金,商品金額越大傭金越高。
從幾十塊、幾百塊到幾千塊,拿到越來越多傭金的劉女士嘗到了甜頭。
第三單産品,她墊付了 3 萬多元,卻被告知 " 操作失誤 ",資金被凍結,隻能再刷幾單大額商品才能返還。
在群裏不少人的 " 煽風點火 " 下,劉女士照做,之後客服又說要刷到兩百萬才能夠提現。
最終,劉女士将買房的 125 萬元全部投入,幡然醒悟後的她慌忙報警,但詐騙人員早已将錢進行了轉移。
看到孩子們經常獨自上網課,騙子們也針對他們發起攻勢。
10 歲的小小,因爲買遊戲皮膚,添加了騙子微信。
當騙子謊稱:" 凍結微信賬号要坐牢 "。
不知所措的小小,便聽從騙子手把手的 " 指導 ",向對方轉光了母親手機裏的全部存款。
貪婪,早已不是詐騙者的唯一誘餌。
利誘、威脅、恐吓 ……" 身經百戰 " 的騙子精準拿捏人性的弱點,策劃層出不窮的騙局,步步誘人入網。
全民反詐
踩着善良人命運碎片,掠取他人血汗錢的騙子,難道不會做噩夢嗎?
有受害人質問電話那頭的緬北詐騙者:
" 你們能騙到的中國人,都是最樸實的人,他們本來就沒有多少錢,有太多人被你們騙光所有積蓄後跳樓自殺的,你難道不會心痛嗎?"
對面冷冷回答:
" 我就遇到過,這就是他的命。"
" 他跳樓的場景我又看不到,關我什麽事情。"
在緬北的夜空,每晚都會升騰起一束束絢爛的煙花。
那是來自電信詐騙團夥的慶祝——每成功詐騙 50 萬,他們就放一次煙花歡呼。
每一朵綻放的煙花,都可能意味着國内一個人生命的凋謝。
同一片天空下,這邊是笑臉和歡呼聲,那邊是親人的哭聲和哀嚎。
何其諷刺,何其殘忍。
一次詐騙,如同重炮轟炸般,輕易便能摧毀一段人生。
我們早已看過太多觸目驚心的慘案:
女孩徐玉玉家境貧寒,母親殘疾,父親在外面打零工,一家人舍不得吃穿,從牙縫裏給女兒攢了 9900 元大學學費。
但有騙子冒充教育部領導,謊稱發放助學金,一步步詐騙了徐玉玉的全部學費。
背負着巨大的自責和壓力,徐玉玉心髒驟停,不幸離世。
本該有光明未來的她停在了花季年華,父母哭得撕心裂肺、一夜白頭。
她生前重複的遺言,令人心碎又無力:" 咱家都這樣了,爲什麽還有人來騙我!"
唐愛蓮的兒子出生被确診重度腦癱,她苦苦支撐,東拼西湊借來了 6 萬塊錢給孩子看病。
在退火車票時,她從網上搜索電話打過去,卻被遭到電信詐騙,孩子的看病錢全被騙走。
一位媽媽拯救孩子的希望被剝奪,她情緒崩潰,眼淚流幹。
被逼跳樓自殺的博士後、被套走 900 億資金自殺身亡的上市公司老總、因殺豬盤被騙 40 萬自焚的女孩 ……
詐騙,成了今日的無妄之災,不可承受之痛。
騙局無孔不入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救?
有人整理了反詐靈魂 8 問,你可以收到陌生人信息時問問自己:
小視也整理了一些受害者分享的防騙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1、正常軟件的客服,不會有方言口音。
2、任何客服、單位員工都沒有權力向你索要驗證碼、銀行卡密碼、手機遠程操作權限。
3、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進行調查處理,不會讓你上網查詢傳票、通緝令。
4、不存在所謂的 " 安全賬戶 ",千萬不要聽信賬戶凍結,向陌生賬戶轉錢。
5、懷疑是詐騙時,可以去微博、小紅書等軟件搜索,查看是否有類似騙局。
6、及時向父母、朋友請求幫助,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不是一個人。
最後,希望我們所有人達成共識:
該被嘲笑和貶低的,是無惡不作的騙子,而不是蒙受損失的受害者。
反詐陣線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同盟。
願我們都有耐心拆解騙局、傳播警惕,以振聾發聩的呐喊,讓所有騙局無處隐藏。
也願我們的孩子、父母,生活在互聯網淨土之上,不必提心吊膽地接打電話,不被少部分人剝奪掉對社會的全部信任和期待。
監制:視覺志
編輯:小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