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界 " 是每日經濟新聞推出一檔專注生成式 AI 與大模型技術的前沿科技報道欄目。
在這裏,我們将聚焦生成式 AI 技術浪潮,展現從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的大模型如何編織數字化世界。
在這裏,我們将解碼、評測國内外各類大模型,探究它們如何成爲變革各行各業的重要力量。
在這裏,我們将關注 AIGC 行業發展,聯手行業領軍人物和頂尖專家,共同揭示最新産品創新和技術突破,前瞻未來發展趨勢。
歡迎關注 " 大模界 ",您将見證 AIGC 如何重塑内容生态,如何以前沿之力推動社會進步。讓我們共同開啓一場關于 AI 新紀元的無限旅程!
将作業拍照,上傳 AI(人工智能)軟件,不到幾秒鍾,答案便浮現紙上。
在 AI 滲透各行各業時,"AI+ 作業 " 也無縫連接到了一些中小學生的學習中。老師們開始發現,在學生的作業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 "AI 槍手 " 的痕迹。尤其是文科作業," 扔給 Ai 再借鑒一下 " 正成爲衆多中小學生的 " 作業偷懶操作 "。
" 平常寫作很好,一到考試作文就寫不出來。" 談起班上一些學生的情況,西北某城初中班級班主任鄒丞(化名)最初頗爲困惑,後來才知道這些學生 " 借腦 " 了 AI。
身處技術時代,借助 AI 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提高效率,但看到學生頻繁使用搜索引擎或 AI 搜題,且 "AI+ 作業 " 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時,家長和老師的擔憂也随之而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采訪中,多位小學生的老師和家長相對排斥孩子在作業中使用 AI。他們認爲小學生自主性尚不足,這樣做容易養成惰性思維,久而久之,就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過,中學生的老師和家長,則比較鼓勵孩子在一些綜合學科中 " 借力 "AI。
樂山海棠實驗中學副校長李雲峰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對于非考試性的文化學科課程,AI 具有的開放性和趣味性,能幫助學生拓展學習、訓練思維。"
人工智能風暴之下,AI 技術越來越多地湧入學生作業和課堂,它究竟是幫手還是 " 槍手 "?未來中小學教育該如何在 AI 時代乘風破浪?
初中生用 AI 寫周志一考試就 " 現原形 "
"AI 比咆哮媽 " 管用,成爲不少家長輔導孩子的 " 利器 ",但當這個 " 助手 " 轉而到了孩子手中,搖身一變成了幫做作業的 " 槍手 ",又是一幅怎樣的景緻?
打開各類短視頻平台,能看到不少關于 "AI 寫作業 " 的内容。當中,有人吐槽:" 這位同學,用 AI 寫作業能不能上點心,你至少把前面和 AI 的對話删了吧,怎麽還一起複制過來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用 AI 寫作業的 " 風潮 " 正在朝低齡化發展。在鄒丞老師的班級中,學生被要求每周交一篇周志、随筆。其中一名學生的 " 文筆 " 很好,他的文章經常被當作範文在課上朗讀," 但遇到考試卻寫不出來 "。
鄒丞對此感到有些不解,便給足了這位同學時間,讓他在教室裏完成,可最終交上來的作文和平常雲泥之别。後來,鄒丞與學生家長一起詢問才得知,原來他平常的周志是用 AI 寫的。
網絡上,也有不少家長讓孩子用 AI 寫作文,并曬圖分享 AI 對孩子寫作水平的 " 提升 "。" 未來已來,早點用,早點學會跟智能設備相處。" 有網友發帖表示,AI 幫忙 " 擴充 " 後,孩子獲得了好詞好句,被 AI 潤色的作文也獲得了老師給予的高評價。
" 我其實并不反對學生用 AI。比如,我們有‘閱讀活動課堂’,會鼓勵學生用 AI 制作一些讀書報告或讀書分享會的課件。" 鄒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爲資深語文老師,她認爲廣泛大量的閱讀非常重要。而現在大部分學生不太會查資料,也懶得輸出自己的想法,她希望學生通過與 AI 的交流,提高對閱讀的興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采訪後了解到,在目前的義務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獨立使用 AI 寫作業的多爲初高中生,小學生單獨使用 AI 還是較少。
反對還是支持?
老師家長非常擔心 "AI 過度 "
" 想讓孩子不掉隊,要趁早接觸 AI。"
" 用 AI,豈不是讓孩子學習過程中都不用思考了?"
" 不會,孩子有了計算器,口算就不算了嗎?"
" 我覺得孩子還是應該穩紮穩打地學。"
最近,關于中小學生是否該用 AI 寫作業的争論愈演愈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已有小學生充當起了 AI 學習博主,頻頻出鏡秀 AI 技能。這些小博主中,有人三年級就參加了 ChatGPT 夏令營,之後在作文、英語口語、手抄報、繪畫等作業中都會找 AI 輔助。
更多家長都在疑惑,既然 AI 是如此高效的先進工具,那該不該推薦給孩子使用呢?
采訪中,多數家長向記者直言,反對低年級孩子在作業中用 AI 當槍手。他們同時認爲,如果高年級的孩子能用好,那 AI 也是很不錯的輔助工具。
在鄒丞看來,寫作業可以鍛煉學生的思想和判斷能力,尤其對中小學生來講。另一方面,鄒丞認爲,用了 AI 後,如果學生隻是一味去抄,不思考不修改,最後結果就是不會想問題、解決問題。
" 這樣使用下去,難免會産生對 AI 的強依賴性,最終有些作業,比如作文,自己不會寫,也不敢寫了。" 她說道。
小學數學老師李月(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AI 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尤其是對于後進生。" 但目前,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建議學生使用,我擔心學生産生依賴性,降低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李月認爲。
浣花小學高級語文教師杜春梅等人認爲,如果學生在寫作業中使用 AI,多數情況下會被發現。
中學物理老師沈時(化名)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學生交上來的作業無創新、沒情感、缺乏高度,或文字類全篇無基本的語法錯誤,就可能有 AI 參與。沈時認爲,AI 的使用對學生的自覺性要求比較高,不太适合低年級學生模式操作。
" 凡事都有兩面性,得看 AI 怎麽使用。對某些學科來說,如果是幫助學生的工具,那可以視爲利劍,但如果(學生、家長)隻是想用 AI 當拐棍偷懶,那就有可能是割斷孩子雙手的刀了。" 鄒丞向記者表示。
在李雲峰副校長看來:AI 用于學習,就如使用平闆學習一樣,自主學習能力強、自律性強的學生使用 AI 技術幫助學習,這是有意義的;對低段學生而言,自覺、自律、自主性發展能力參差不齊,使用 AI 技術學習的效率并不高,學習意義的實現必須在老師和家長的管理下,否則,就變成了簡單地找答案," 甚至成爲偏離學習目标的遊戲行爲 "。
李雲峰認爲:這與新課改新學習理念差之千裏。所以,常态的課堂與作業中,他不建議學生使用 AI 學習。
AI 代勞本末倒置?
傳統教學模式或被改變
" 将 AI 作爲輔助工具,可能短期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識記性内容更适合借助 AI,思考性的内容則不建議。" 杜春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說。
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 " 助攻 " 下,智慧教育早已是大勢所趨。那麽,當 AI 技術開始湧入學生作業和教學課堂,傳統教學又該如何适應 AI 時代?
" 傳統的教學模式會有所改變。" 李月向記者表示,随着新技術的不斷叠代和崛起,傳統教學已經被改變了很多,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也針對教育領域如何引入 AI 技術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建議,将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内容,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将相關内容納入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提交的提案中,建議積極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鼓勵開展區域性創新行動,開展典型應用試點等。
深耕教育一線多年的中學物理教師沈時(化名)告訴記者,目前 AI 技術在教育中隻能作爲輔助工具,還不能成爲主體的教育手段,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歸根結底都不會脫離最終的教學内容。" 未來中小學教育要适應 AI 時代,關鍵是要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搭配不同的 AI 功能方案。" 沈時認爲。
談及 AI 技術在教育中的利弊,李雲峰、杜春梅、沈時等多位中小學教師表示:教師需要在使用時注意篩選内容,讓 AI 技術爲教學服務,學生可能暫時不太好區分和把握。
不過,随着 "AI 槍手 " 對教育的深入,有中小學一線教師認爲,未來可能會加劇教育不公平的現象。不過,也有教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這可能性很小,因爲 AI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較便宜地解決教育資源較差區域學生的部分學習問題," 例如課前預習、課後查漏補缺等 "。
李雲峰看到,AI 技術本質上依然是輔助性工具手段,對于教師而言,是極其方便的工具——備課、查資料、準備作業與習題、做學習診斷都非常方便。所以,他認爲應該鼓勵教師使用 AI 技術,并盡可能地爲教師使用 AI 技術提供支持、搭建平台。
記者| 杜蔚 溫夢華
編輯|何小桃 文多 杜波
校對 |程鵬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