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 雙十一 ",電商平台上演着一場又一場狂歡,商家們用各種花式折扣吸引消費者,成交額在短時間内迅速飙升,似乎沒有哪個行業不想借機分一杯羹。然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購物節背後,有一個行業始終保持着與之的距離,那就是教育行業。無論是在線教育平台,還是傳統培訓機構,在這個全民 " 剁手 " 的節日裏,他們的表現似乎都顯得低調而克制。究竟是什麽原因讓教育行業在雙十一期間顯得如此 " 冷靜 "?是因爲教育服務的獨特性質無法與短期促銷挂鈎,還是說,這個行業更看重長遠的品牌建設和用戶體驗?
教育産品本質上是服務導向的,帶有高度的非标準化特性。教育并不像快消品可以通過規模化生産,進而大規模打折促銷。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需求,課程的設計、教學方式以及服務内容都是高度個性化的。
與快消品不同,教育産品不能以 " 降價 " 作爲主要吸引力,特别是在個性化教學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無論是線下輔導班,還是在線教育平台,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路徑和目标都各不相同。價格折扣在教育行業中的作用遠不及其在快消品中的影響。
同時,教育的長期投資特性也決定了消費者在選擇教育産品時,更多關注的是課程的效果、教學質量以及服務體驗,而非價格上的優惠。教育行業的核心價值在于提供持續性的服務,并在長期内爲學生帶來學習成果。這種服務型的特質與短期打折吸引客戶的模式格格不入。
教育消費者的決策過程通常是理性和深思熟慮的,這與 " 雙十一 " 促銷所依賴的沖動消費行爲存在根本區别。在快消品領域,消費者往往受到限時折扣的刺激,迅速做出購買決定。然而,在教育領域,消費者更傾向于花時間進行詳細的對比和分析,最終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的課程。
學習動機和需求的個體差異進一步削弱了促銷的影響力。教育産品消費通常是基于長期規劃,如爲孩子選課或爲職場技能提升。這些決定往往不受打折時間節點的影響,而是根據學習需求的時間安排。因此," 雙十一 " 無法像在其他行業那樣通過折扣拉動需求。
同時,教育産品的複購率較低。一個學生在完成某個課程後,通常不會再次購買同樣的課程,除非是進階課程。而且,教育産品往往是一種 " 單次需求 ",這與日常消費品如衣物、電子産品的重複購買行爲有很大不同。大規模的促銷很難爲教育企業帶來可持續的收入增長。
促銷的另一個重要考慮是成本與收益的平衡。在 " 雙十一 " 期間,廣告投放費用通常高企,教育企業爲了參與大促,需要投入大量的營銷成本。而這些營銷成本并不一定能夠帶來同等比例的銷售增長。教育服務的提供是成本剛性的,師資、設備和場地等資源的投入無法因短期的客戶增量而顯著減少。相比電商行業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教育行業很難通過降價獲得利潤上的增長。
促銷引發的另一個風險在于服務能力的失衡。大規模折扣可能帶來大量新客戶湧入,但教育企業的服務能力有限,如果無法提供足夠的教學支持和服務,可能會導緻客戶體驗的下降。特别是在需要個性化服務的情況下,企業容易因客戶激增而無法滿足需求,進而導緻負面口碑的傳播。
此外,低價策略可能吸引到價格敏感型客戶,這類客戶對品牌忠誠度較低,容易流失。他們往往隻爲短期價格而來,如果服務不符合預期或價格不再有吸引力,便會迅速轉向其他平台或服務。這種客戶很難通過長期服務轉化爲忠實客戶,企業的客戶保留率和續費率将面臨挑戰。
電商的核心邏輯是通過規模化生産和銷售,實現成本降低和利潤最大化。而教育行業則恰恰相反,教育服務的提供需要依賴于師資、教學設備等高度依賴人工和資源的要素,無法通過規模化顯著降低成本。教育行業的成本是剛性的,這也使得價格戰對教育行業的打擊遠比對電商行業來得更大。
知識産品的獨特性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差異。知識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無法像物質商品那樣通過降低價格提高銷量。學習是一種長期的、内在驅動的行爲,消費者購買教育産品的決定更多取決于個人需求和學習動機,而不是價格折扣。即便打折,教育産品也無法顯著激發需求,相反,過度依賴價格戰反而會削弱産品的價值感,影響品牌的長遠發展。
在品牌建設方面,教育企業更多依賴于長期的服務質量和用戶口碑的積累,而非短期的促銷活動。頻繁的價格戰可能會削弱教育品牌的價值,消費者可能會質疑教育服務的專業性和效果,從而影響企業的長期市場競争力。
綜上所述,教育行業不适合大規模的 " 雙十一 " 式促銷活動,原因在于其産品特性、消費者行爲、市場需求以及商業模式的根本不同。教育作爲一種長期投資,消費者更關注其價值和效果,而非價格波動。未來,教育企業應更多聚焦于提升服務質量、創新産品形式,通過長期的品牌建設和口碑積累,來吸引和留住客戶。雙十一這樣的短期促銷活動并非教育行業發展的方向,教育的未來在于長期主義和價值導向。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黑闆洞察 "(ID:heibandongcha),作者:耳東,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