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峰
編 輯丨陳潔
醫生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一個高付出高回報的職業。
近年來,年輕人學醫、從醫的熱情高漲,但同時,雖然我國每年培養大量醫學生,社會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卻長期面臨專業人才緊缺。
麥可思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3 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2023 年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近五年,本科生進入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就業的比例基本穩定,2022 屆爲 6.0%;相比于十年前(2013 屆:2.9%)增長了一倍多。
其中,綜合醫院一直是吸納本科生的主要行業,2022 屆比例爲 2.8%;然而,僅有 0.7% 的本科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就業,該比例較 2021 屆(0.6%)隻是略有提升。
面對醫學專業人才緊缺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雙重壓力,教育部提出将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卓越醫師學院,并在 2023 年首次啓動實施 " 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 ",引導鼓勵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
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收入、專業對口等真實情況如何,醫生究竟是不是一份值得從事的職業?高校對醫學專業建設的投入越來越高,醫學生培養規模越來越大,那麽醫學生就業呈現出哪些特征呢?
94% 醫學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
在求職競争激烈的當下,專業性強、可替代度低、社會需求持續穩定的專業往往更具競争力。專業壁壘高的醫學類專業恰恰具備這些天然優勢。
2023 年就業藍皮書顯示,2022 屆醫學門類本科生畢業後超過九成(94%)從事了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比 2020 屆(92%)增加了兩個百分點,醫學專業培養與崗位對接情況持續較好。
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排名前 10 的本科專業均爲醫學相關專業。醫學影像學(99%)、口腔醫學(98%)、臨床醫學(97%)、預防醫學(97%)、醫學檢驗技術(96%)位居前五,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在 95% 以上,遠超 74% 的全國本科平均水平,專業壁壘明顯較高。
專業壁壘阻擋了其他專業領域競争者,同時醫學生進入職場後轉換職業的比例也較低。數據顯示,2017 屆醫學生畢業五年後換職業的比例爲 18%,該比例連續多年位于各學科門類最低,體現了醫療行業專業程度化高,醫療職業崗位專業性強,從業者職業發展穩定。
醫學生畢業五年後月收入翻倍
就業滿意度高是醫學類專業的另一特征。
2022 屆醫學本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爲 79%,超過本科平均水平(77%)2 個百分點,且位于各學科門類首位。
從專業層面看,醫學類專業就業滿意度依舊表現亮眼。2022 屆本科醫學影像學(84%)是所有專業中最高的,醫學影像技術(81%)、臨床醫學(81%)、口腔醫學(80%)、藥學(80%)等均超過本科平均水平。
但同時也需注意,由于醫療行業就業難以速成,需要從業者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本科學曆的醫學生在工作初期薪資并不高,2022 屆醫學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爲 5424 元。在本科畢業生數量較多的 6 個醫學相關專業類中,藥學類(5702 元)、中藥學類(5461 元)收入相對較高。
但畢業五年後,醫學生的收入出現了較大提升,2017 屆醫學門類本科生畢業五年後收入(9435 元)較同屆畢業半年後(4198 元)增長了 125%。其中,臨床醫學類專業畢業五年後的收入漲幅更高,達到了 132%。這既可能得益于工作經驗的積累,也可能源于醫學生深造後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
學曆提升群體就業質量更高
近年來,研究生培養規模越來越大,麥可思數據顯示,應屆本科生境内讀研比例從 2018 屆的 14.7% 增長到了 2022 屆的 17.9%。
各學科門類中,醫學畢業生讀研比例持續最高,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連續三屆超過 27%。而且醫學學科應屆本科生 " 逆向讀研 " 占比較高,近三年," 雙一流 " 院校醫學應屆本科畢業後讀研的群體,到非 " 雙一流 " 院校讀研的比例爲 12.8%,遠超本科平均水平(5.8%)。
除了讀研意願強之外,醫學生 " 逆向讀研 " 比例高的原因或許還在于,醫學類等行業特色鮮明的院校在 " 雙一流 " 建設單位中占比相對較少,一些學科水平高、行業認可度高的行業特色院校并未進入 " 雙一流 " 建設範圍。
進一步分析發現,臨床醫學類和醫學技術類本科生學曆提升比例較高。尤其是臨床醫學類,2017 屆該專業類本科生畢業五年後學曆提升超五成,達到了 54%,醫學技術類畢業五年後學曆提升比例爲 25%。
醫學類本科生提升學曆後,就業質量明顯更具優勢。以 2017 屆臨床醫學類本科生爲例,畢業五年後學曆提升群體的月收入爲 9928 元,比未提升群體(8836 元)高了 1092 元;就業滿意度爲 81%,高于學曆未提升群體(73%)8 個百分點。
2017 屆醫學技術類本科生提升學曆後就業質量也有一定提升,畢業五年後學曆提升群體的月收入爲 9539 元,比未提升群體(8877 元)高出 662 元,就業滿意度(提升:97%;未提升:96%)、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提升:93%;未提升:90%)也更高。
醫療行業專業化程度非常高,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旺盛,行業發展不斷刺激醫學專業建設。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各地高校近年來也紛紛增加醫學專業布點。
以山東省爲例,2022 年該省新增專業數 690 個,位居全國首位,并且新增專業以醫學技術類爲主,包括智能醫學工程、醫學檢驗技術、康複物理治療等。山東省 " 十四五 " 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特别提到,在本科教育方面,将在重點緊缺人才培養上,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并促進公共衛生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融合,從而健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等。
但學醫從醫從來沒有捷徑坦途,爲醫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環境,讓醫學生從長期的嚴格學習與訓練中獲得應有的回報,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關切。
壯大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隊伍
爲了引導鼓勵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教育部今年首次啓動實施了 " 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 ",指導地方挖掘服務鄉村振興、公共衛生等就業機會。
近日,湖南、山西、安徽、青海等地出台文件,決定開展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工作,鼓勵醫學高校畢業生當村醫,并給予繼續教育支持、入編政策支持、學費補償或助學貸款補償等激勵政策。
各地對于大學生鄉村醫生的服務年限要求爲 3-6 年不等。同時,各地工作方案對于大學生鄉村醫生的激勵政策有所不同。
山西省在落實相應社會保障待遇的基礎上,按照鄉村醫生各項補助政策要求,給予在崗村醫崗位補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基本藥物制度補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等相關補助。
四川省提出加強入編政策支持、提供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繼續教育支持和職稱申報等。湖南省要求以縣爲單位每 5 年動态調整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總量,鄉鎮衛生院應當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用于公開招聘服務期滿且符合招聘崗位條件的優秀大學生鄉村醫生。
安徽省表示醫學專業高等學校畢業生到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工作,按規定享受基層就業學費補償或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
2023 年,安徽省啓動實施 " 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提升計劃 ",到 2026 年,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專及以上學曆大學生村醫。
近日,安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整合培訓部資源,設立鄉村醫師學院,這是安徽省首家鄉村醫師學院,主要承擔安徽省 " 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行動計劃 " 的鄉村醫生招生、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
與此同時,高水平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2018 年,教育部提出 "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2.0",推進以勝任力爲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多地高校在臨床專業開展 " 卓越醫師 " 培養,爲我國衛生事業輸出大量人才。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 7 月 6 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将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卓越醫師學院,培養具有卓越臨床能力的好醫生和大醫生。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宋佳遙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