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南通的蔡奶奶突發高熱,并出現了肺炎的症狀,三院感染科團隊抽絲剝繭,仔細探究,發現引起症狀的 " 元兇 " 爲時下流行的鹦鹉熱。在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護理下,患者很快就轉危爲安,痊愈出院。4 月 7 日,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日前,71 歲的蔡奶奶在家人陪同下特地來到發熱待查門診,向感染科汪美華主任及其團隊當面緻謝。
△老人在醫院就診 袁丹丹 晨光 / 攝
據了解,入院時,蔡奶奶已反複間斷發熱一月餘,精神萎靡,體溫高達 40 ℃,生命體征極不平穩,胸部 CT 提示:左肺下葉炎症。
" 我們需要找出導緻肺炎的原因,直擊病原學開展精準治療 ",感染一科主任汪美華主任醫師查看病人後立即帶領科室團隊抽絲剝繭分析病情。據患者反饋,自己曾在 1 個月前去過一趟花鳥市場,買了兩隻鹦鹉,可沒過幾天,兩隻鹦鹉相繼出現腹瀉後死亡,将其處理後沒多久就出現高熱伴頭暈、乏力等症狀。結合患者病史、病情表現及相關檢查,憑借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汪美華主任意識到蔡奶奶極有可能患上了鹦鹉熱。
在經過纖支鏡肺泡灌洗送檢宏基因組二代測序後,結果證實了專家的判斷:緻病 " 元兇 " 正是鹦鹉熱衣原體。
△檢測報告 袁丹丹 晨光 / 攝
病因明确後,汪美華主任帶領醫療團隊及時爲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輔以護理團隊悉心呵護,蔡奶奶病情顯著好轉,沒多久就順利出院了。
專家科普:
全面認識 " 鹦鹉熱 "
汪美華主任介紹,鹦鹉熱(Psittacosis)又稱鳥疫,是一種由鹦鹉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該病主要發生在鹦鹉、海鷗、鴨、火雞等鳥類或禽類,人類多通過吸入疫鳥羽毛或糞便的粉塵、含有病原體的氣體,被鳥禽啄傷或密切接觸患病的動物而感染,同時存在人傳人的可能。鹦鹉熱潛伏期爲 3 天至數周不等,主要引起高熱、寒顫、頭疼、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嘔吐、腹瀉等,可導緻衣原體肺炎,重症患者可出現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
與由病毒導緻的新冠和甲流、禽流感相比,鹦鹉熱的緻病來源是衣原體,其傳染性并沒有新冠、甲流、禽流感強,治療方面也有特效藥物可殺滅衣原體;此外,鹦鹉熱臨床症狀與呼吸道疾病症狀類似,沒有特異性,診斷相對困難,但若患者近期有接觸過生病的鳥類、家禽等動物,應考慮本病可能,一經确診,應及時選擇抗生素治療,以期盡早恢複。
大部分患者經及時診斷,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療後可完全恢複,預後良好;少數重症患者或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的患者,恢複較慢,或引起重症肺炎,亦或腦炎、心髒瓣膜炎、肝炎等肺外感染并發症,嚴重時會導緻患者死亡。據相關文獻統計,若沒有得到及時正确的治療,病死率可升至 10~20%。
預防方面,汪美華表示,由于鹦鹉熱主要通過鳥禽傳播,所以避免接觸是主要的預防方式;大多數鳥禽感染鹦鹉熱是沒有症狀的,也有一些會出現精神差、厭食、羽毛豎起或淩亂、眼和鼻分泌物多、腹瀉等症狀,部分鳥類可快速死亡,因此,見到這樣的禽類應盡快處理。
如果必須接觸鳥禽或從事相關工作,應嚴格佩戴口罩、勤洗手,做好鳥舍的消毒、不使用鳥類制品,同時密切觀察自身症狀,如有發熱、畏寒寒顫、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通訊員 缪幼菡 現代快報 + 記者 嚴君臣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