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理清一個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誤區
我在之前的文章裏,分享過一個很有用的小技巧:
當工作遇到阻礙時,或者感到大腦轉不動時,不要坐在書桌前冥思苦想,這樣是沒有用的。
這時我會怎麽做呢?我會站起來,找一些需要動手的、簡單的事情去做,比如接杯水,整理文件,收拾物品,甚至打掃衛生 …… 諸如此類。
一般情況下,當我這樣做的時候,往往突然就會靈光一閃,有一些思路和方向,更容易去解決問題了。
同樣,做過創意的朋友(比如廣告文案、創意策劃、平面設計等行業)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曆: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創意的瓶頸,絞盡腦汁都想不出更好的點子。這時,更好的做法是什麽呢?
不是坐在書桌前冥思苦想,也不是一直開會、讨論、頭腦風暴,而是暫且把任務放下,去做一些别的更輕度的事情,讓大腦放松,持續幾天再說。
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一些之前想不到的點子和創意,就會不期而至。
簡而言之,創意很多時候不是「努力想出來」的,而是不期然跟它相遇的。它往往來源于放松,而不是用力。
再比如,當你思考一個非常複雜的難題時,如果你一直死死地「盯」着它,跟它較勁,很可能你會一直停留在固有的思維裏,一直在兜兜轉轉。
但一旦你跳出來,讓大腦放松,做點别的事情,接觸别的信息,突然之間你可能就發現:你從框架中「跳出來」了,能夠用全然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而找到全新的路徑。
這三種場景,都是我的經驗之談。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用放松的心态去做事。
當你遇到複雜的問題時,一味地專注在它上面,非常用力地思考它、處理它,其實未必奏效,更可能适得其反: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問題并沒有推進,反而更容易一頭鑽進死胡同裏。
反過來,讓心緒保持更平和,像平常一樣去生活和做事,用放松的心态去行動,順應自己内心的呼喚,效果或許會更好。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它是一個非常底層的原則,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舉足輕重。
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幸福的悖論」,它是積極心理學領域一個很前沿的成果,指的是這麽一個現象:
當你越努力地去追求幸福時,你反而會越容易感到不幸福。
什麽意思呢?假設現在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請你想象一下:做成了什麽事情之後,你會感到更快樂、更幸福?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列成一張清單,并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按照上面的計劃去行動。
第二種情況:你不需要考慮「什麽能讓我更快樂」,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過每一天,然後,在每天結束之前,拿出紙筆,列出今天你發現和遇到的「讓你感到美好的小事」,越多越好。
猜一猜,哪一種情況,能夠切實提高你的幸福感?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是前者,畢竟我們的傳統觀念都強調:有目标的奮鬥才能使人快樂。
但研究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在許多組實驗裏面,前者普遍都感到更不快樂。他們會有一種緊迫感和焦慮感,有一種被推着去行動的感覺。即使把事情做成了,也不會感到快樂,而是隻會想到「下一個目标是什麽?」,從而開啓下一個緊迫的循環。
反過來,後者的幸福感和快樂都穩步提升了。他們會感到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豐富多彩,也更加有勇氣去面對困難了。
這就是「幸福的悖論」給我們的啓示:你越是把幸福當作目标,你就越遠離幸福。反之,隻有當你不把幸福當作目标,而是專注于那些美好的、具體的事物時,你才更容易感到幸福。
換言之:你越是用力,越難真正得到幸福;反之越是放松,才越容易接近幸福。
那麽,爲什麽會有這種效應呢?爲什麽越是用力去做事,效果反而不如放松去做事要好呢?
大體上來說,有下面四個原因。
1)過度用力會導緻過度使用聚合思維,從而束縛住視野。
我們有兩種思維風格,一種叫作聚合思維,一種叫作發散思維。當我們進入「用力模式」時,我們采取的是聚合思維。它是「點」的思維模式,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内,去思考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但它是不利于想出其他路徑和可能性的。
反過來,當我們進入「放松模式」時,大腦采取的是發散思維。它是「面」的思維模式,會把注意力擴散在更廣闊的範圍裏,像一束探照燈一樣掃過思維的海面。
這時,許多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和可能性,就會浮現出來了。
理想的情況,一定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替使用、互相補充,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因爲過度專注,而忽略了對思維風格的切換。因此,刻意訓練自己去「放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過度用力會容易變成慢性壓力,影響我們的能力發揮。
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掃瞄着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脅,并調整身體的狀态來應對它。當它覺察到我們正面臨問題和挑戰時,它會讓身體進入應激模式,發揮 100% 的實力來對抗挑戰。這就是急性壓力。
适當的急性壓力是好的,但是,一旦這種壓力持續時間過長,它就會轉變成慢性壓力,這對身體就是有害的了。
比如,慢性壓力會導緻皮質醇異常增加,過多的皮質醇會抑制海馬體傳輸信息的能力,影響我們的記憶力。
再比如,慢性壓力會削弱大腦的血腦屏障,使得更多的炎症因子進入大腦,損害獎賞回路,降低我們的動力。
……
簡而言之,一旦我們過于急迫地想解決問題,這種過度用力往往可能會造成身體的超負荷運轉,從而産生「欲速則不達」的負面效果。
3)過度用力容易導緻反饋鏈條斷裂,從而陷入情緒波動和低谷。
我們知道,持續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反饋的。我們投入越多的資源,持續越長的時間,就越需要反饋,否則就會「後繼乏力」。
而過度用力的模式,就是一種持續的、高強度投入資源的狀态,它所需要的反饋,會比日常的狀态高很多。
如果能夠即時獲取反饋 —— 就像玩遊戲打怪闖關一樣,那也沒什麽問題。但是現實生活往往沒有這麽理想。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我們在短時間内投入了大量資源,但反饋并不會如期而至。
這就會導緻,「用力模式」之下,我們的反饋鏈條很容易斷裂,讓我們陷入急躁、焦慮、不安、恐懼、煩惱 …… 等情緒的泥淖之中。
這不但會嚴重拖累我們解決問題的腳步,還會強化我們遇到問題的負面反應。
4)過度用力容易激活預防焦點模式,導緻抓小放大,忽略主次。
什麽是預防焦點模式呢?舉幾個例子:
一個人去旅遊,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好好享受旅程,但他每時每刻都在精打細算:好不容易來一趟,我要努力壓縮時間、規劃路線,多玩幾個地方。這裏已經看過了,不要浪費時間,趕緊去下一個地方,這樣才不會白跑一趟 ……
像這樣,把旅行當作一個任務,一直想着怎樣才能「最大化收益」,這樣能夠好好地享受旅程嗎?我覺得很難。
再比如,設定一個目标,每天要讀 50 頁書,結果每天都盯着這個目标去打卡,哪怕囫囵吞棗也要保證把這 50 頁讀完,即使讀完之後根本不知道讀了什麽,但隻要達成這個 KPI 就心滿意足了。
這樣真的能有所收獲嗎?很可能也是沒有的。
這就是預防焦點模式。它的本質就是:以一個「理想的指标」作爲合格線,認爲達到這個指标才算合格,否則就不算合格。于是,你就會把過多的資源用在監控自己「有沒有達到指标」上,而忽略了真正的體驗、沉澱和收獲。
換言之,這種模式,其實就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把「達成指标」當成了收獲本身。
當然,并不是說「用力」一定會導緻這些問題,而是說:它會是有更高的概率激活這四種情況,對我們處理事情造成阻礙。
所以,如果是針對一些尚有餘裕、不需要馬上去解決的問題,培養自己的放松心态,給大腦更多的自由去發揮,去醞釀、消化、預加工,或許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那麽,如何培養自己的放松心态呢?
分享幾個我的經驗之談,希望能幫到你。
1. 訓練放松的能力
顯而易見,培養放松的心态,第一步,就是讓身體和大腦都從緊張中放松下來。這可以通過日常的訓練來達到。
1)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放松方式。用鼻呼吸,腹式呼吸,慢一點,深一點,每分鍾 6-10 次呼吸。這可以有效地激活副交感神經,讓内心安定下來。
2)漸進式放松:先有意識地收緊局部肌肉,保持大約 5 秒鍾,再緩慢地放松對應肌肉,持續大約 30 秒。自上而下,從頭部、脖子、肩膀,到身體,手,腿,最後到腳趾。這可以讓身體更好地感受到「放松」,進而緩解疲勞。
3)培養幾種需要動手的習慣和愛好。比如:積木,烘焙,烹饪,園藝,手工,繪畫 …… 讓這些活動爲大腦提供安全感和豐盈感,成爲你心靈的「後花園」,在内心焦躁不安的時候,爲你提供安定。
4)多親近自然。當我們用力時,我們是持續在使用「自上而下」的注意力狀态;而在自然中,這種狀态得以緩解,我們會切換到「自下而上」的模式。直接帶來的感受就是:你會感到更安甯,更平靜,更舒緩,腦海中那些喧嚣的聲音似乎暫時都不見了。
5)試一試發呆。找一個環境比較好的角落,暫且關閉掉大腦的思考,而是打開自己的感官,專注地去聽、看、聞,去感受周圍的一切。讓全身放松下來,讓緊繃的神經變得舒展,身心就像洗了一個熱水澡一樣舒服、自由。
6)跟朋友交流。社交聯系是最能夠給予我們力量和支撐的方式。試着去交一些交心的朋友,最好是線下,能夠約出來見面的。當你面臨壓力和感到緊張時,跟朋友見面聊一聊,一起去做一些事情,都能極其有效地環緩解壓力。
試一試,把這些方式内化到日常生活中,成爲自己的習慣。這可以幫助你在感到緊張時,下意識地放松下來,避免長時間地過度用力。
2. 建立進取的心态
考慮兩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把問題視爲一種麻煩,認爲它打破了自己穩定的生活,企圖盡快把它解決掉、攻克掉,讓生活回歸正軌,重新變得平靜,避免耗費時間和精力在它上面。
這是一種被動應對問題的狀态,也是一種「過度用力」的狀态。習慣采用這種狀态的人,很容易感到什麽呢?我的人生一直在「遭遇事情」,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從而,他的幸福感會更低,也會更多地感到生活并非由自己控制和做主。
第二種情況則是這樣的:把問題視爲一種機會。認爲人生本來就是通過解決一個個問題而不斷「升級」的過程,遇到問題是正常的,它意味着又幫助自己打開了之前未曾探索的新領域,了解到自己的盲區。
這就是一種進取的心态。遇到問題不是急于把它攻克掉,而是把它視爲一種常态、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大腦得以從壓力和威脅中跳出來,更加遊刃有餘地去消化和處理它。
這種心态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建立,可能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去适應。下面這幾句話,也許能幫你更好地轉變心态:
我們無法控制外部的世界,要求「不遭遇問題」和「不面臨困難」都是不現實的,外部世界自有它的準則,我們無法決定也難以幹預。我們唯一能控制的,隻有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一個問題,都是使我們增長經驗值的機會。正是因爲解決了當下的問題,未來的我們才變得更強了一分。
問題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之所以出現,一定是因爲我們存在某些盲區,或者某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因此,它本身就是讓我們變得更完善的一種方式。問題并非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夥伴。
我們并非從「沒有問題」中得到快樂,而是從「解決問題」中得到快樂。
3. 提高身體的預算
大腦會不斷掃描我們内部的身體狀态,來構建内部的預測框架。
換言之:我們的體質,是大腦構建「我們能做什麽」預測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你的身體狀态怎麽樣,很多時候其實就潛移默化地決定了「你的上限是什麽」。
這就是一種身體預算。很多時候,正是因爲大腦判斷我們「不夠強」,它才會對問題和壓力采取更劇烈的反應,要麽回避,要麽企圖在短時間内「用力」地解決,盡量減少我們直面它的時間。
所以,想讓内心變得更強大,能夠更加放松和遊刃有餘地處理問題,最基礎的,就是要把體質提上去。
保持充分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适當的鍛煉,避免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對身體造成損害,盡量不要有短闆。
4. 保持穩定的生活
這一點可能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但它其實很重要。
許多人當遭遇問題時,很容易産生心态或行爲上的波動,容易爲了它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推掉很多其他事情,乃至于情緒不穩定,寝食難安,一心想着這件事情,難以自拔 ……
這其實就是缺乏内在秩序感的表現:你的生活太不穩定了,太容易被外在的波瀾所撼動。
更好的做法,是保持穩定的生活。你該做什麽就做什麽,該怎麽樣就怎麽樣。有一個問題來了是嗎?很好,把它放入每天要處理的事項裏面,撥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它。除此之外,不要被它影響日常生活,盡量遵循一套穩定的、固有的模式。
這樣,才能安撫好大腦,讓大腦知道:你是有能力對抗和消除不穩定因素的。
你的内在秩序和生活日常有多穩定,你能夠應對沖擊的能力也就多強。
——閑聊時刻——
簡單總結一下今天的内容:
許多人遇到問題時,容易過度用力,企圖在短時間内解決它,但這很多時候反而會欲速則不達。反過來,用放心的心态去做事,效果或許會更好。
原因在于,過度用力可能會有這些弊端:
過度使用聚合思維,束縛視野;導緻慢性壓力,降低應對能力;反饋鏈條斷裂,導緻情緒低谷;依賴預防焦點,導緻抓小放大。
我們可以這樣培養放松的心态:
刻意訓練放松的能力,内化成日常的習慣;建立進取的心态,把問題視爲機會和經驗;提高身體的預算,強化大腦對我們的信心;維持穩定的生活,用内在秩序感對抗沖擊。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一些啓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