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的潰敗,這一次會來得更猛烈一些。
湖北車市鲨瘋了!
這可能會是史上最瘋狂而刺激的汽車降價潮。政府出資一半,車企讓利一半,4S 店瞬間變菜市場。表面上看,似乎是以 " 東風系 " 爲代表的車企在降價清理國六 A 庫存,背後則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地驚雷,合資品牌已經開始用 " 自殺式 " 的方式來自救了,悲戚,慘烈。
東風系這次的 " 掀桌子 ",不管與年初車市這一波價格戰有沒有關系,必然都将加劇整個市場對于降價的心理預期,讓競争對手不得不被動卷入其中,全面推倒車價的 " 多米諾骨牌 "。
而這,對于溢價能力越來越不堪一擊的合資品牌而言,将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而且東風系的降價潮,早已不是個案。早在去年年底,卡羅拉、雷淩就已經開始在價格上放大招,業内人士忍不住 " 驚呼 ",這還是原來的豐田嗎?福特電馬在去年 10 月份優惠 2 萬元之後,最近再次跟降 4 萬元,入門價格來到了 20.99 萬;同樣坐不住了的上汽奧迪,最近傳出通過内購來消化庫存,給到員工的購車價,優惠幅度達到了驚人的 7 萬 -16 萬。
想起前幾天,某本土車企銷售負責人對 BC 說的話:" 價格踩踏這些事情發生我覺得都太正常,未來的半年仍然會繼續持續下去,因爲隻要有活不下去的,那就不擇手段。"
2023 年車市的寒氣,正快速地傳導到每一個人身上。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昔日站在 " 食物鏈頂端 " 的合資車企,現在正加速陷入泥沼之中,借用沈晖用來形容威馬處境的那句話,"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今年會成爲許多合資車企内心的真實寫照,一點也不誇張。
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合資車企銷量的市場份額降到了 37.8%,相比 2021 年下降 3.8 個百分點,全年銷量比前一年減少了近百萬輛;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2022 年中國自主品牌的全年市場份額在過去十年内首次達到 50%,比 2021 年提升了 6 個百分點。
而在剛剛過去的今年 2 月份,合資車企的銷量繼續出現萎縮,進入前十的合資車企除一汽 - 大衆和廣汽豐田外,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一汽豐田等均出現大幅同比下滑,跌幅最大的上汽通用,下滑了 27.4%。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自主對合資的圍剿,合資車企走向覆滅,已經成爲不争的事實。
汽車公社衛金橋老師在其今年的《格局與趨勢》中寫到:"2023 年和 2024 年,繼雷諾和 Jeep 之後,斯柯達和雪佛蘭将放棄國産計劃,轉型爲進口模式;雪鐵龍和标緻在華的未來兩年内會敲定,結束 50:50 的對等合資模式,東風公司将接手這兩家公司,成爲神龍汽車的大股東。"
其實有媒體曾統計過,從 2018 年至 2022 年,已經 8 家合資車企和品牌退出中國市場,其中不乏像長安鈴木、東風雷諾、廣汽菲克這樣已經較有知名度的品牌。
合資企業,是一個中國市場所獨有的特殊形态,因爲特殊的曆史使命而誕生。1984 年,中國曆史上第一家汽車合資企業——上海大衆(後更名爲 " 上汽大衆 ")正式成立,開啓了之後長達 30 多年的合資車企 " 井噴 " 時代。
一位海外人士在 B 站視頻中曾提到,你不會在外國其他地方看到兩輛幾乎一樣的雪佛蘭,卻叫不同的名字。但在中國,一個寶來,一個朗逸,都是大衆,卻因爲一個是一汽 - 大衆的一個是上汽大衆的,而叫不同的名字。這就是在全球隻有中國市場才有的合資車。
50:50 看似對等和制衡的股比背後,在合資車企的中外方這若幹年裏,其實上演了無數場利益的博弈和争奪。
不可否認,合資企業的出現,的确帶領 " 摸着石頭過河 " 的中國汽車産業快速走過探索期,對于中國汽車的普及,汽車産業鏈條的形成和完善和跨越式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帶動作用。
但在另一方面," 好日子 " 讓神仙也會産生懶惰的思維,合資模式确實在一段時期内滋生了 " 躺賺 " 的溫床,還一度擠占了初期孱弱的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的生存空間。
因爲利益而走在一起的人,最終也會因爲利益而走向解體。
合資車企本來就是個特殊而尴尬的存在,即便在中國自主車企筚路藍縷,熱火朝天,瘋狂尋找彎道超車機會的時刻,合資車企卻一直困于中外方對人、事、财、物權的分治弊端中,控制權之間的争鬥也從未停止過。
一位資深汽車觀察人士在其微博平台提到:" 合資品牌中間有很多人,清晰地認識到了中國市場現在的競争烈度,他們也想推動很多事情,但是推不了。極端保守派有過去的既得利益大盤子,他們卡死了一些關鍵的渠道和崗位,就是不做正常的決策。"
電動化和智能化大變革的洪流,是合資噩夢真正的開始。過去的很多年裏,外資憑借燃油車核心領域把控關鍵零部件,在合資公司裏賺走大量分紅和技術專利費。但現在,電動化轉型态度搖擺不定的合資車企,已經在電車産業鏈上喪失了先發優勢。
客觀的說,在較爲傳統的安全性及性能等維度中,合資品牌仍有一定優勢。但過去牢牢掌握在合資手中的定價權,如今已經出現了崩塌的迹象。面對新一輪産業變革,合資品牌如果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那麽退出中國市場或将是唯一的出路。
" 預言一下,未來半年也許你認爲最不可能出問題,如日中天的汽車品牌會轟然倒下。" 這幾天,一位此前曾在主機廠從業多年的朋友在其朋友圈如是寫道。
向死而生,或許是面對這一輪殘酷大逃殺,大多數玩家共識的心态。隻是合資品牌的潰敗,這一次會來得更猛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