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年伊始,回顧 2023 年,科技領域充滿了創新與驚喜,諸如大語言模型不斷叠代升級,手機直連衛星,智能電車超越油車等等。而新事物的探索過程往往是崎岖的,會不可避免地産生一些謠言和誤讀。
據钛媒體 App 不完全統計,2023 年僅已澄清的假消息就有近百條,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每一條謠言的背後都代表了人們對當下熱門業态、風口公司、前沿科技等方面的質疑、關注和期待。比如我們篩選出的十大謠言中,有兩條跟直播帶貨緊密相關,一條是 2023 年 10 月份傳出的 " 杭州宣布禁止直播帶貨 "、另一條是東方甄選 " 小作文事件 " 的次生事件 " 傳言董宇輝加盟京東 "。
這兩條謠言在不考慮真實性的情況下具有非常強的傳播性。首先,直播電商作爲新興業态在發展過程中就好比一把雙刃劍,它不可避免出現了諸如主播偷漏稅、售賣假冒僞劣商品、沖擊實體經濟等多方面問題,但杭州作爲中國直播電商之都如果都禁止直播帶貨,對整個産業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而董宇輝作爲東方甄選成功轉型直播帶貨的 " 功臣 ",如果 " 内鬥 " 風波無法平息,加入亟待新鮮血液提振流量的京東,也不失爲一種新選擇。
謠言就是在這樣真真假假撲朔迷離中産生了。
另外有一條謠言來自熱門公司 OpenAI,作爲 "OpenAI 罷免創始人風波 " 中的次生事件,Altman 被罷免的原因出現了各種版本,入選十大謠言的 "Altman 此前遭解雇或因‘超級智能’ " 是傳得最 " 真 " 的一個。OpenAI 以 ChatGPT 驗證了通用大語言模型路線的可行性,并且,人們期待朝着這個路線走下去可以達到人工智能更高階段 AGI,由于 OpenAI 率先推出了 ChatGPT,所以它也最有可能率先實現 AGI。不過很快,此事得到微軟等的多方辟謠,直到 12 月底,Altman 還公開發文告訴熱心網友:不認爲 2024 年 Open AI 能實現 AGI 目标。
除此之外,另外一些謠言還涉及到了騰訊、華爲、馬雲等等國内外衆多知名公司和企業家等等。這其中,關注信息隐私的網友腦洞大開," 微信文件助手不會是真人吧?",這充分說明在互聯網如此透明的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信息安全已如驚弓之鳥。當然,生活酸甜苦辣鹹,打工人對 " 強制加班 " 等問題也可以做到迅速 " 揭竿而起 ",在謠言 " 陳某龍因被強制加班怒怼領導,引發部門集體辭職 " 傳出後,便迅速點燃大衆情緒。不過最後,卻以 " 查無此人 " 而結束。
2023 年科技圈十大謠言這裏不再一一詳述,他們是钛媒體 App 經過梳理分析,根據傳播廣泛度、危害程度、欺騙性和迷惑性等維度,從上百條謠言中評選出的,涉及人工智能、直播帶貨、6G、預制菜等多個領域。希望爲大家撥開雲霧、呈現真相,以深入了解 2023 年科技圈發展的真實面貌。
1. 杭州宣布禁止直播帶貨?假!
從出現到繁榮,直播電商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爲推動消費增長的中流砥柱之一。然而,2023 年 10 月 20 日前後,作爲 " 直播電商第一城 " 的杭州卻傳出了禁止直播帶貨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甚至波及了上市公司遙望科技。
10 月 24 日,杭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回應媒體稱:" 所謂‘杭州宣布禁止直播帶貨’‘已經開始實施,禁止部分市場直播帶貨試點’不實,沒有這回事,謠言!" 遙望科技也先後兩次澄清,稱直播業務正常開展,沒有收到任何關于禁止直播帶貨的要求。
事實上,直播帶貨一直以來都伴随着争議,尤其是疫情對線下商業造成巨大沖擊之後," 實體經濟苦直播電商久矣 " 的說法一度廣爲流傳。而此次 " 禁播 " 傳聞則要追溯到 2023 年 3 月份," 中國服裝第一街 " 杭州四季青市場發布了一則禁止部分市場内商戶直播的公告,被視爲打響驅逐直播第一槍。
随後,李佳琦直播間怼網友 " 工資沒漲 " 引發衆怒,抖音 " 一哥 " 小楊哥直播中提及 " 退網 " 引爆話題,加之印尼、越南、印度等國 " 禁止 " 或者 " 限制 " 直播電商等輿情發酵,傳聞才愈演愈烈。
但實際上呢?在杭州四季青市場,大半年下來,禁播雖然得到了一部分商戶的支持,但做直播的商戶依然在做直播。四季青服裝集團相關負責人也再次強調,并未有任何強制政策,商家是否直播帶貨完全是按照個人意願進行。小楊哥同樣在後續直播中對退網一事進行了回應:" 那是傳言。"
硬币具有兩面性。雖然直播電商在興起之初确實帶來了諸如虛假宣傳、低質商品泛濫等問題,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電商包括其中的直播電商業态都已趨于成熟。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 年 1-11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 42.79 萬億元,其中網上零售額爲 12.96 萬億元,占比爲 32.6%,從同比增速來看,網上零售增速高于整體。
國家也一直在持續推動的事電商平台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包括支持 " 跨境電商 + 産業帶 " 模式的發展,助推外貿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發揮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示範企業的引領作用,培育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電商産業集群和領軍企業等。
在杭州,2022 年網絡零售額已經破萬億,占浙江省當年網絡零售額的 38.8%,2023 年以來,在持續扶持和規範直播帶貨之下,引來頭部 MCN 機構紛紛加碼:先是遙望科技宣稱将要在杭州打造一座線下直播商場,後是瘋狂小楊哥在杭州的總部基地高調開業,謙尋則以 2206 萬元總價拿下了杭州地塊。
2. 微信 " 文件傳輸助手 " 是真人?假!
在當今網絡透明時代,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隐私恐慌。
微信文件傳輸助手,不僅是一個充當備忘錄、草稿箱的實用工具,更是年輕人分享故事、傾訴心情的樹洞一般的存在,因此,當 2023 年 6 月微信文件傳輸助手背後是真人的傳聞在社交平台熱傳時,不少人吓壞了:畢竟,經常在上面傳輸一些個人隐私信息。
6 月 27 日,騰訊微信團隊對此進行了否認:" 抱歉,查無此人。你發給文件傳輸助手的小秘密,隻有你自己知道。" 此外,據介紹,微信的昵稱也不能改成 " 文件傳輸助手 ",相似的名字都不行,比如:文件傳輸肋手、文仵傳輸助手、微信傳輸助手等。以及 " 文件傳輸助手 " 配套的微信頭像,也不可以換。
3.LK-99" 室溫超導 "?假!
如果說 2023 年有什麽轟動全球科學界的事件,LK-99 室溫超導無疑是其中之一。然而,幾經反轉後,如今普遍證實這又是一個 " 狼來了 " 故事。
7 月 22 日,韓國初創公司 " 量子能源研究所 " 的一個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發布了兩篇論文,聲稱他們通過在鉛 - 磷灰石晶體中摻入銅元素,制造出了一種新型材料 LK-99,這種材料在溫度高于 127 º C ( 400K ) 的常壓環境下是超導體,也就是室溫超導體(注:一般臨界溫度高于 300K ( 26.85 ℃ ) 的超導體被稱爲室溫超導體)。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物理學界和産業界的關注,多國科學家紛紛出手,嘗試複現或論證韓國研究。因爲先前所有經證實的超導體,都隻能在極端溫度和壓力下運作,一旦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被發現,将給整個世界帶來劃時代的變革。
7 月 31 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知琪教授團隊在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提交論文稱,他們根據韓國團隊公布的方法合成了 LK-99 樣品,而其在室溫下的電阻不爲零,于磁體頂部時也沒有觀察到磁懸浮現象(注: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邁斯納效應 ) 是超導體的兩大主要特征,缺一不可);該材料類似半導體,而非超導體。
8 月 2 日,東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悅提交的預印本論文顯示,6 片樣品中的 1 片樣品在 100K ( 零下 173.15 攝氏度 ) 以上溫度時,測得零電阻,但沒有抗磁性。
此外,來自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科研團隊也分别提交預印本論文,均觀察到其 " 燒制 " 的 LK-99 樣品未表現出超導性,更像磁體,而非室溫超導體。
來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研究所的科研團隊更進一步在各自的論文中指出,把 LK-99 錯認成超導體的原因,來源于硫化亞銅,該材料在 385K(111.85 攝氏度)左右發生一階結構相變,從高溫下的 β 相變爲低溫下的 γ 相,從而導緻電阻率降低。
當地時間 8 月 16 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官網發文,通過總結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不同實驗室的重複實驗結果,認定 LK-99 不是超導體,導緻樣品電阻率急劇下降和磁鐵部分懸浮的原因是材料中的雜質,尤其是硫化亞銅。這被認爲是對這一科學事件的蓋棺定論。
不過,近四個月之後此事又迎來了續集。據澎湃新聞報道,12 月 20 日,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姚堯表示," 我們看到了(銅摻雜磷酸鉛、LK-99 樣品)非常明确存在超導相的證據。" 相關論文已于 2023 年 12 月 16 日上傳到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但也有專家表示,該論文的研究人員需公開更多證據。
實際上,人類對室溫超導的探索從未停止。據不完全統計,曆史上聲稱發現室溫超導的研究不少于 7 個,其結果不是未得到證實,就是論文被期刊撤稿。但這并不意味着超導材料的研究沒有意義。從元素超導體到銅基,再到鐵基超導體……随着科學探索的持續,人類對超導的認識也必将步步深入。
4.Altman 此前遭解雇或因 " 超級智能 "?假!
科技公司的 " 宮鬥 " 大戲近些年已不再鮮見,而當其發生在 " 生成式 AI 元年 "、憑借 ChatGPT 率先坐到生成式 AI 頭把交椅的 OpenAI 内,則足以站上 " 風口浪尖 "。
從美西時間 11 月 17 日下午到 22 淩晨,不到五天的時間裏,這家公司經曆了創始人被開除、董事會散夥、任命臨時 CEO,到員工集體辭職 " 逼宮 "、投資者起訴董事會,再到 Sam Altman 回歸等一系列動蕩。而整個過程中,一個謎團一直萦繞在人們心頭:Altman 究竟爲何被解雇?
有媒體報道稱,在 Altman 被解雇前,幾名研究人員曾向 OpenAI 董事會發出了一封信,警告一項強大的 AI 發現可能威脅人類。據悉,一個代号爲 Q* 的内部項目可能是 OpenAI 在探索所謂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方面的突破。OpenAI 将 AGI 定義爲比人類更聰明的 AI 系統。消息人士表示,這封此前未被報道的信件和 AI 算法正是 Altman 被罷免的催化劑,因爲他是 OpenAI 内力推 AGI 的典型代表。這封信不僅讓董事會對 AI 的發展産生了擔憂,還對 Altman 本人産生了不滿。
然而,當地時間 11 月 30 日,微軟總裁 Brad Smith 對外否認了這一說法," 我認爲董事會和其他人之間顯然存在分歧,但根本不是出于這樣的擔憂。" 并表示," 在未來 12 個月内,你絕對不可能看到所謂的 AGI,即計算機比人類更強大。"
随後,OpenAI 前董事會成員 Helen Toner 也在當地時間 12 月 7 日公開發聲,表示前董事會罷免奧爾特曼的原因與 AI 安全沒有關系,而是由于 " 缺乏信任 ",也符合董事會的職責,即需要确保 AI 系統被負責任地構建:" 我們解雇他,是爲了加強 OpenAI 并使其更有能力來實現使命。"
AI 對人類社會到底意味着什麽?近年來,随着 AI 應用的急速推進," 有效加速主義 " 和 " 末日論 " 的激烈對抗,AI 治理監管也提上了日程:2023 年 7 月,中國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從技術發展與治理、服務規範、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做出具體規定,是全球首部針對生成式 AI 的專門立法;10 月,美國出台了 " 關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 " 的行政命令,提出 AI 安全新标準;12 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協議,這将成爲全球首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面監管法規。
首屆 AI 安全峰會也在這一年舉辦,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在内的 28 國和歐盟共同簽署《布萊奇利宣言》,承諾以安全、以人爲本、值得信賴和負責任的方式,設計、開發、部署和使用 AI。
5. 華爲将發射 1 萬枚 6G 低軌衛星?假!
移動通信,已如同水和電一樣,成爲人類社會的必需品。5G 盛世當下,6G 布局卻早早開展,而衛星互聯網被視爲其中重要一環。2023 年見證了該領域一系列重大進展,包括 SpaceX 首次實現季度盈利,華爲發布支持衛星通話的智能手機等。基于此,華爲将發射 1 萬枚 6G 低軌衛星的傳聞一度甚嚣塵上。
這一消息最早出現在 10 月 22 日的一篇博文中,其稱 " 華爲将在 2024 年發射 1 萬枚 6G 移動低軌衛星,每顆衛星重量僅爲 5 公斤,采用太陽能供電,可提供每秒 1000 兆比特的數據傳輸速度。" 并與 " 硬剛馬斯克、超越星鏈 " 做聯想,表示 " 華爲的目标是在 2027 年完成全球覆蓋,并在 2030 年實現星地互聯。"
10 月 23 日晚間,華爲官方親自下場,表示上述消息純屬造謠。" 造謠者毫無根據,無事生非,在多個平台、賬号推送相同信息擴散,請勿信勿傳,果斷舉報。"
過去兩年,華爲對于衛星部署的消息已作出多次辟謠。不過,發射衛星是假,在 5.5G 通信技術取得實質性進展卻爲真。
10 月 21 日," 華爲中國 " 微信公衆号發布消息稱,在 IMT-2020 ( 5G ) 推進組的組織下,華爲已全面完成 5G-A(即 5.5G)技術性能測試。測試結果表明,華爲在多項 5G-A 上下行超寬帶技術上取得重大性能突破,并且首次将端到端跨層協同技術應用在 5G-A 寬帶實時交互上,在容量和時延方面實現關鍵進展。
此前,華爲在 10 月 10 日 -11 日召開的 2023 全球移動寬帶論壇期間發布了全球首個全系列 5G-A 解決方案,還曾于 6 月底在 2023MWC 上海展會上宣布将于 2024 年推出商用 5.5G 全套網絡設備。
據證券時報報道,行業普遍預計,2024 年産業界将迎來 5G-A 時代,而根據過往通信技術發展情況,5.5G 周期預計将持續 5 年以上,屆時三大運營商、設備商及 5G 上遊元器件等都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6. 馬雲入局預制菜?假!
2022 年,被稱爲預制菜元年。2023 年,自 " 培育發展預制菜産業 " 首次寫入中央一号文件開始,國家和地方就發展預制菜産業的利好政策頻出,預制菜的風頭更勝,商業大佬接連入局,互聯網大廠紛紛加碼。所以當 " 馬家廚房 " 橫空出世,馬雲也入局預制菜的消息不胫而走。
11 月 22 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顯示,由馬雲(持股 99.99%)實控的杭州大井頭貳拾貳号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 下稱大井頭 ) ,出資額爲 1000 萬元成立了一家名爲杭州馬家廚房食品有限公司 ( 下稱馬家廚房 ) 全資子公司,經營範圍中涵蓋 " 預包裝食品 "" 食用農産品初加工 "。
聯想到,馬雲在 2019 年正式卸任阿裏巴巴董事長之際,曾高調宣布未來的工作重心會放在教育和農業上,以及此後的一系列行動:先後赴西班牙、荷蘭、日本、泰國等地考察農業相關科研項目,學習農業與環境相關的技術;參股多家水産養殖、食品銷售、農業科技公司;不久前的 " 減持風波 " 中,阿裏方面還透露馬雲正在 " 國内外投資農業科技和公益事業等項目 "。因此," 馬家廚房 " 一度被外界解讀成馬雲進入預制菜賽道的動作之一。
不過,馬雲前助理陳偉 11 月 25 日在朋友圈發文," 吃是人間大道,不是投資賺大錢的賽道。馬家廚房肯定不做預制菜。" 馬雲辦公室方面也回應媒體稱,預包裝食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定義是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對應的是散裝食品,隻是外界将此理解成 " 預制菜 "。
"肯定不做預制菜 " 後的馬雲将在食品方面如何布局?随着 " 一米八系 " 公司的成立,謎題似乎正在揭開。12 月 18 日,前阿裏合夥人、前螞蟻集團 CEO 胡曉明在微博宣布,一米八農業科技公司正式成立,由他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品控官。同時," 一米八系 " 的第一個專注海洋優質蛋白的公司——一米八海洋科技也正式成立,并發布了相關産品。
天眼查顯示,已有多個 " 一米八 " 相關的公司成立。其中,一米八海洋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3 年 7 月 20 日,注冊資本 1.1 億元,馬雲以大井頭實控人的身份間接持有該公司 10% 的股份。
據胡曉明所述," 一米八 " 公司的名字,源自馬雲參與農業的一個初心,即 " 天底下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身高超過一米八 "。" 一米八 " 嘗試将新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業中去。
7. 董宇輝加盟京東?假!
直播帶貨正走向更加成熟、規範的下半場,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頭部主播與平台、品牌、甚至其背後的機構之間的矛盾不斷暴露。2023 年 12 月,東方甄選和旗下主播董宇輝就因 " 宣傳文案出自誰手 " 一問霸榜熱搜,期間圍繞董宇輝在東方甄選的去留問題,曾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
彼時,網友們主動爲董宇輝 " 找下家 ",湧入高途佳品、學而思優品等直播間喊話;網易有道也專門開了場直播,邀請董宇輝擔任聯席 CEO;更有一張網絡流傳的截圖顯示,劉強東的人力副總裁已拿着劉強東的親筆簽名前往陝西招募董宇輝,并且談得很順利。
不過,高途佳品 CEO 表示 " 董宇輝不是用來挖的,是用來愛的 ",學而思總裁也說 " 不是怎麽去挖他,而是我能給他做什麽 ",羅永浩也否認了交個朋友的挖角意向。對于加盟京東的傳聞,則是董宇輝 12 月 15 日親自下場回應:" 不屬實,目前沒有接觸任何公司 "。
最終,這場風波以董宇輝升任東方甄選高級合夥人、新東方層面高管,孫東旭被免除東方甄選 CEO 職務收尾。但随後,董宇輝成立獨立工作室和直播間而收入計入東方甄選一事,再次引發了外界對于 " 去董宇輝化 " 的猜測。
事實上,去頭部化早已成爲直播電商行業的主要趨勢。交個朋友自 2021 年就開始去 " 羅永浩化 ",後退出管理層、淡出子賬号直播間,到 2022 年羅永浩直播時長占比僅 3%。美腕也在投入大量資源培養旺旺、慶子等多位新主播,還在 2022 年雙十一推出了 " 所有女生 " 等去掉 " 李佳琦 " 名字的直播間。就連作爲自家掌門的小楊哥也穿梭于徒弟們的直播間,培養家族矩陣,弱化 " 個人 IP"。
東方甄選也不可能 " 将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2022 年 11 月起,董宇輝的直播時長明顯減少,淘寶首播中未見其人。與此同時,東方甄選孵化了頓頓、明明、YoYo 等 20 餘位新主播,建立了圖書、自營産品、美麗生活、将進酒等多個賬号,以矩陣化應對頭部主播依賴問題。
但從諸如李子柒與微念等前車之鑒來看,MCN 機構難以在短期内與頭部主播分道揚镳。也有業内人士并不贊同市場上流行的 " 去頭部 " 說法,據澎湃新聞報道,數位 MCN 機構人士表示,機構與主播是利益共同體,出于公司業務的拓展,會開發更多 IP,但這不代表就是所謂的 " 去頭部 "。
8. 華爲打包出售車 BU,長安汽車接盤?假!
互聯網大廠跨界直接或間接造車,已是常态。2023 年,就在小米高調殺入的時候,市場卻傳出了華爲要賣掉其汽車業務部門的消息。
11 月 23 日,有報道稱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車 BU)将整體打包出售,第一大股東爲重慶國資委,至于唯一參與收購的汽車公司則有兩種說法,一是長安汽車作價 375 億元獲得車 BU 15% 的股權,二是長安汽車以 3000 億元的價格獲得車 BU 約 30% 的股份。彼時,長安汽車和華爲方面僅回以 " 不知情 ",而未做進一步說明,讓事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直到 11 月 26 日的一紙公告撥開了雲霧。華爲與長安汽車官宣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經協商,華爲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産、銷售和服務,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将有意投資該公司,比例不超過 40%。這意味着,關于 " 華爲車 BU 出售或上市、長安入股華爲或收購華爲車 BU" 等說法均爲不實消息。
不過,《備忘錄》所提 " 華爲拟将車 BU 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且原則上不從事與新公司業務範圍相競争的業務,未來新公司還将接受其他車企、投資者的入股 ",也宣告了華爲車 BU 的獨立。
這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車 BU 是華爲目前唯一虧損的業務,且投入巨大。據悉,自成立以來,華爲車 BU 已累計投入研發超 3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206 億元),但 2022 年營收僅有 20.77 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 0.3%,2023 年上半年營收也隻有 10 億元。獨立後可向外獲得融資,能夠減輕壓力。
另外,汽車智能化時代,很多傳統車企擔憂借助第三方公司賦能會 " 失去靈魂 "。獨立運營并引入外部投資者,就是放開了企業和技術的控制權,車企有望從根本上放下顧慮,華爲汽車業務也就有望迅速做大。
9. 大疆被罰 440 億?假!
辟謠的速度趕不上造謠的速度,說的就是 2023 年下半年的大疆。7 月剛辟謠 " 印度軍方向大疆投以巨額訂單、大疆拒絕 ",9 月又澄清 " 大疆将從深圳遷至西安、退出美國市場 ",不料 10 月再傳出 " 大疆被美國罰款 440 億元 " 的消息,并提到 " 美國制裁、要求大疆交出核心技術、禁止本土企業與大疆合作 " 等内容,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背景下引發廣泛關注。
對此,大疆相關負責人回應:該消息爲謠言。所涉專利糾紛案件在今年四月陪審團的裁決金額是 2.789 億美金,案子仍在審理過程中,截至目前并沒有更新的判決信息。
據了解,該案件是美國航空航天企業 Textron 公司于 2021 年 7 月 19 日以侵權爲由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聯邦法院對大疆提起的專利訴訟。Textron 公司認爲大疆無人機的懸停功能侵犯其 " 飛機自動懸停控制 " 專利、跟随功能侵犯其 " 交通工具控制系統 " 專利,要求大疆公司賠償 3.67 億美元(約合 25 億元人民币)。
2023 年 4 月 21 日,美國得克薩斯州韋科市的聯邦陪審團判定,大疆生産的無人機侵害了 Textron 公司的兩項專利,并須賠償 2.789 億美元(約合 20 億元人民币)。
然而,大疆并不認同該裁決,在當時的回應中,其明确表示大疆的産品沒有使用 Textron 的技術," 對方是一家軍用直升機公司,而我們是一家民用無人機公司,完全不是一類産品 "。
" 事實上,Textron 本次用來訴訟的核心專利是 2011 年申請的,但是大疆在 2009 年推出的 XP3.1 中就用到了該項技術。" 因此大疆稱會考慮繼續上訴。
10. 中國電科強制加班引發員工怒怼、集體請辭?假!
多年來,雖然 "996""007" 等畸形加班文化被糾偏,但 " 隐形加班 " 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當突然有人爲此站出來怒怼領導,便迅速得到廣大打工人群體的認同,至于所涉之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則被忽略。
2023 年 4 月 4 日,疑似 " 中國電科清明節強制加班怒怼領導 " 的相關聊天記錄在網絡上傳播。相關截圖顯示,在若幹個以 "CETC" 開頭的微信群内,員工陳某龍因領導安排清明節加班而 " 暴怒 ",将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加班的怨氣一并發出,引起了部門同事的共鳴,集體聲援要求辭職。CETC 正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英文簡稱。
或許是擊中了多年來廣大網友們被迫加班的痛點,這些截圖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迅速發酵,聲援陳某龍、" 讨伐 " 中國電科的聲音不絕于耳,推動多個話題登上多個平台熱搜。
5 日淩晨,疑似當事人陳某龍 " 出面 " 回應,稱已辦完離職手續,不想當網紅,隻想安安靜靜生活。而中國電科方面則表示,網傳微信群聊天記錄所涉單位和人員,非集團公司所屬成員單位和員工。
相關部門也于當日紛紛介入調查。成都市勞動保障監察總隊工作人員表示,正在進行調查核實,若屬實按勞動法處罰。四川省總工會表示,已第一時間啓動工作程序,積極跟進協調處置,認真核查相關情況,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6 日,網上再次流傳出涉事陳某龍任免文件,并有網友稱陳某龍在中電科工作十餘年,以及懷疑陳某龍爲中國電科 " 臨時工 " 身份。當晚,據新華網報道,中國電科成都多家單位表示,網上有關 " 中國電科陳某龍 " 的信息,均爲虛假信息。中國電科方面稱,集團公司所有單位已經開展了多輪次排查,包括勞務派遣和協作人員,均無此人,網上出現的任免文件明顯僞造,相關單位已報案。
有關部門的調查也在這日迎來進展。據澎湃新聞,四川省總工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網傳事件并非發生在今年清明節前夕,而是發生于去年;網傳的 " 因加班怼領導員工 " 不屬于中國電科成都所員工,應是在外地某城市的人員。
7 日早上,又有消息稱,傳言中的當事人陳某龍爲四川德陽經開區某科技公司員工,與中國電科并無關系,網傳聊天記錄疑爲僞造。對此,德陽市總工會一工作人員稱已關注此事,另一負責人稱相關情況已報告省總工會。
而四川德陽市公安局經開區分局則于當晚發布通報,涉事人陳某龍目前居住在德陽經開區,系網上發布不實信息者,此人從未有中國電科下屬單位及關聯企業從業經曆。因此前向中國電科求職未被錄用,心生不滿,利用圖像處理軟件捏造了聊天記錄。陳某龍故意散布謠言的違法行爲嚴重擾亂了網絡公共秩序,四川省德陽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已依法對其作出行政拘留處罰。
至此,連日來沸沸揚揚的 " 加班怒怼 " 真相大白。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劉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