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Sir 之前推薦的,卷出新高度的韓綜《》嗎?
後台不少粉絲再提名另一檔國産綜藝。
主打真實,親力親爲。
老實說,這兩個綜藝其實沒有太多可比性。
但既然大家對它評價還不錯,那 Sir 今天專門說一說——
種地吧
節目的策劃很簡單——
讓一群鮮肉在田野裏挖呀挖呀挖。
曆時兩百來天,從收割水稻到收獲小麥,種植玫瑰、平菇、櫻桃蘿蔔,養殖水産、養羊、改造新家,甚至還專門注冊了公司。
最終成果:負債四五十萬。
雖然忍不住發出有損功德的笑聲。
但比起收成,觀衆更在乎的是在過程中獲得的治愈和陪伴。
一方面,《種地吧》爲被诟病已久的選秀提供了一股清流。
另一方面,又讓農村和鄉土成爲年輕人樂于談論的話題。
桃花源固然是美好的。
然而每一個桃花源之下,注定都有一片隐憂。
01
不會騙人的土地
節目組從三百多人中,選擇了二十位少年去各個農戶家幹農活,最終留下了 95-04 年的十位少年。
其中有拿過《中國新歌聲》冠軍,但成爲寂寂無名的樂隊主唱蔣敦豪;參加過《創造營 2021》的秀人何浩楠;還有表演專業出身的趙小童和李耕耘;學過昆曲的陳少熙。
别的節目愛豆出道走得是花路。
但他們要走泥巴路。
種地就像他們人生中拿到的第一個空白劇本一樣,他們不知道這兩百天後會變成什麽樣。
剛到的第一天,瞧這破敗的房子,幾乎沒什麽家具,積灰嚴重。
炒菜用的是生鏽的鐵鍋。
後來觀衆看到的很多家具都是他們自己焊接出來的,甚至房子前的那條路也是他們自己用水泥鋪設出來的。
從家裏拿來的白色衣服來這裏之後再也沒用過了,他們每天都要穿着雨靴下地幹活,灰頭土臉,根本沒人在意形象。
就算飛行嘉賓來了,也沒空招呼,直接說:" 地裏等你們 "。
這艱苦的條件,不知道的還以爲在看《變形計》。
不過,《種地吧》并不強調矛盾沖突,相反特别樸實。
少年們對這片土地的付出,讓人很難不懷疑是不是要放棄娛樂圈,紮根在這裏了。
從剛開始配醬吃飯,把護理液當成洗衣液的 " 生活白癡 ",到後來能夠将自己種的蔬菜端上飯桌,修建籃球場,建造羊舍雞舍,成爲養殖專業戶。
節目可以有劇本。
但土地,未必配合你的演出。
而他們之所以願意在這裏種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相信隻要努力付出就會有回報。
在此之前他們每個人都經曆了迷茫期,趙小童演戲面試一直在被拒絕;趙一博到處去見導演、制片人,每天都很忙,卻感覺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蔣敦豪和樂隊舉辦的音樂會隻賣出了二十張票,連包場費用都賺不回來。
他們付出的所有努力并沒有被人看到。
就像卓沅所說:" 在這裏可以腳踏實地地做事,12 月份幹的事情,1、2 月份它就有了結果,這種感覺是很舒服的,不會讓你覺得很焦慮,還有很不安。"
這種收獲的确定性,緩解了大家的迷茫與焦慮。
《種地吧》對于大城市裏背井離鄉的打工人,是一個可以寄托的遠方。
那裏可以接觸到自然的土地,而不是懸浮在鋼筋水泥森林。
那裏的收獲真實可感,而不是終日忙碌,卻早已忘記了工作的成果在哪裏。
02
真人秀與烏托邦
喜歡這節目的觀衆最多的評價:真實。
在烈日下勤勤懇懇地鋤地、播種、挖水渠。
搬運 30 噸肥料累到腰酸背痛。
爲了賺錢想各種腦洞大開的創意拍中插廣告。
雨天通水渠,冷到不行也義無反顧跳下去。
母羊難産時,膽戰心驚地把手伸進母羊肚子裏掏崽子。
這就像一場社會實驗,實驗少年們能否靠自己把這片土地經營下去。
節目裏的人物确實是鮮活而真實的,但這樣的真實卻是以綜藝外殼包裹出的種地樂園。
在綜藝裏,通常飛行嘉賓的到來是增加節目的可看性,但在《種地吧》裏,他們是來救濟少年們的。
主持人張紹剛和作家麥家剛來時,看到男孩們屋裏潮濕得有一股酸濁味,立刻給他們添置了取暖設備和電磁鍋,還買了特别多好吃的改善他們的夥食。
備受好評的一期是 "0713 再就業男團 " 成員蘇醒、陸虎、王栎鑫等人來的時候,不僅跟男孩一起下地幹活、做飯,還一起辦了場談心音樂會,把少年們内心的困惑聊開了。
之後還來了一群各個專業的名校大學生,幫助少年們解決農業上的困惑,梳理賬目,教授記賬技巧。
你可能察覺到了,這部綜藝并沒有沉浸在展現農民種地是多麽辛苦,他們在手工割稻太慢的情況下,節目組給他們借來了收割機,還有專門的師傅在旁邊指導。
想要種出東西,買種子、肥料、添置生活物品需要花錢,就随時借錢給少年們,遇到農業上的困難,就找專家幫忙解決。
在賣貨時,他們利用自己的顔值和演技來直播,就能達到遠超普通農民的效果。
少年們在鄉村真實地 " 受苦受累 " 不假。
但《種地吧》塑造出來的依然是一個農業烏托邦。
因爲它默認了——
每一個在農村遇到的困難,都可以得到解決。
有飛行嘉賓來看望。
有節目組可以安排流程。
還有人氣和顔值,可以爲農産品提供高附加值。
甚至,問題解決不了又如何呢?
就像少年們還跟導演開玩笑說,第一季是不可能還完債的,除非接着拍第二季、第三季。
農業收入,隻是節目中的一種 " 遊戲币 "。
他們的真實收入,還是來自于娛樂業而非農業。
所以沒還完錢不用太心急上火,甚至這還能帶來下一季通告。
而一個真實的農民,如果負債幾十萬沒還上,還能不能有這樣的心态?
到那時,他經營的土地還能成爲一片桃花源嗎?
區别就在于,都在體會種地的不容易。
《種地吧》有托底的保障。
但更多腳踏實地的農民,心裏都有一塊落不到地上的石頭。
03
有家難回的真實
《種地吧》主打的田園治愈慢生活,對于綜藝來說有新意。
其實早在這之前,已經有視頻博主在做這件事了。
比如 Sir 以前下飯會看的 @華農兄弟。
爬樹、摘(偷)果、摸魚、野炊,讓人想起小時候在老家度過的童年。
當然還有一開始讓他出圈的 " 竹鼠的一百種死法 "。
中暑、打架、挑食,或者因爲 " 漂亮 ",都有可能鼠到臨頭。
可是現在他的視頻裏再也沒出現過竹鼠的内容。
因爲 2020 年的疫情爆發,當時的野味成爲衆矢之的。
竹鼠雖然是人工養殖,但這個産業同樣遭到一夜清零,被禁止售賣,有的地方還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
而就在 2019 年,華農兄弟剛剛投資擴建了竹鼠養殖基地,沒想到這些心血全都付諸東流。
最後一次拍攝竹鼠養殖場。
這裏已經鼠去樓空,華農兄弟擺上竹鼠玩偶,當做一場告别儀式 ……
他們是視頻博主,竹鼠生意沒有了還有别的出路。
但其他的養殖戶呢?
如今的他們還在繼續拍攝種植養殖的田園生活,隻不過也難以恢複到巅峰時期的狀态了。
這不就像普通農民面對天災時的無奈。
即便現代農業科技再發達,這依然是一項靠天吃飯的行當。
這個 " 天 ",也不隻是氣候的那個天。
還有很多很多,人爲的 " 天 "。
在《種地吧》節目中,可以給每人配一台收割機,還專門培訓學習,包教包會。
可這樣的配置,在現實中似乎有點奢侈了。
否則今年麥收時節的河南農民,也不至于那麽焦急。
節目裏,少年們也經曆很多農業上的困難,但這些困難都是可控的,可以增加看點的。
在母羊難産死胎事件後,他們特意在羊棚裏安裝了攝像頭熬夜觀看,準備随時跑去接生。
搭大棚時因爲并不了解這項技術,導緻後期一直在爲前期的錯誤買單。
觀衆被少年們種地的真誠和辛苦而感動,但又有多少人願意爲真正的農民付出,更别說成爲農民了。
大家把現在年輕人去做農民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新農人 "。
但真的回到農村種了地,才能體會到問題的" 老大難 "。
《種地吧》這個節目的意義。
不僅是用一個烏托邦給城市中焦慮的年輕人提供情緒價值。
或許也在于,啓發關注,面對真實。
也才能真正發現我們的這條回鄉之路,有多麽遠,該怎麽走。
Sir 想起一個主角。
他不是來自綜藝,或者哪一部劇。
而是林生祥歌裏反複出現的一個名字——阿成。
來自農村。
進城打工。
一事無成。
終于回鄉。
别人都說他是 loser,就連父母也不理解:我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就是爲了讓你不像我們一樣繼續當農民。
但有多少人把青春奉獻給城市,又被掃地出門。
有多少人不得不回到荒棄的土地,依然期待着人生能播種新生。
在林生祥的《風神 125》裏,阿成騎着摩托車,奔馳在縣道上。
他這樣唱:
經濟起泡,捱人生變泡 ( 經濟起泡,我人生變成泡影 )
離農離土真登波 ( 離農離土,真波折 )
毋當來歸!毋當來歸! (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
阿姆原諒捱來歸 ( 母親,您原諒我要回來 )
捱愛舍死歸到山寮下 ( 我拼了命也要回到山下的家鄉 )
重新做人 ( 重新做人 )
歌曲裏表達不得不返鄉種田的悲傷與無奈,而城裏人卻向往農民 " 種豆得豆 " 的田園生活。
烏托邦之所以存在。
或許就是因爲我們離得夠遠。
" 種地吧。"
是一個樂觀、笃定的祈使句。
但我們的選擇呢?
其實不管怎麽選,都有同一首歌——
" 哎呀我說命運呐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