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在抗日戰争中,我國軍隊的火力和武器裝備比較差,這在戰鬥中是很吃虧的;不過在抗戰後期組建的駐印軍部隊,因爲換裝了全套的美式裝備,無論是武器數量還是彈藥保障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在這種背景下,駐印軍可以用同等規模的部隊擊敗日寇,而且在戰損比上還有明顯優勢。
因此駐印軍的兩個軍——新編第 1 軍和新編第 6 軍,就都跻身到了所謂的 " 五大主力 " 之列。
這兩個軍當時總計下轄有 5 個步兵師,即新編第 22 師、新編第 30 師、新編第 38 師、第 14 師、第 50 師。
最早的時候是新編第 22 師、新編第 38 師組成新編第 1 軍,之後新編第 30 師加入過來,使之成爲三師制軍。
随後第 14 師和第 50 師相繼開至,新編第 22 師從新 1 軍中抽出,再與這兩個師共同組成新編第 6 軍。
這時候新 1 軍是轄 2 個師,新 6 軍轄 3 個師;不過到 1945 年後,新 6 軍率先回國,留下了第 50 師,後來這個師劃歸新 1 軍後,兩個軍所轄的師數就又颠倒了過來。
不過不論是哪個時期,駐印軍步兵師所轄的步兵團數是不變的——均爲三團制:
新 22 師轄第 64 團、65 團、66 團;新 30 師轄第 88 團、89 團、90 團;新 38 師轄第 112 團、113 團、114 團;
第 14 師轄第 40 團、41 團、42 團;第 50 師轄第 148 團、第 149 團、第 150 團。
也就是說,以上 5 個建制師總計轄 15 個步兵團。
但是,當時的駐印軍其實還有第 16 個步兵團,這個團的情況當然是最爲特殊的了。
第 16 個步兵團的正式番号是駐印軍獨立步兵第 1 團,最初直屬于駐印軍總部,後來編入了美軍第 5332 旅,是直接跟美軍協同作戰的一支部隊。
爲什麽駐印軍總部會有這樣特殊的一個步兵團呢?
這追溯起來可就複雜了,甚至這個團的來源根本就不是步兵,而是屬于化學兵部隊。
1930 年代初,國民政府軍政部組建了化學兵部隊,爲保密起見稱爲 " 軍政部學兵隊 ",隐去了化字;後來部隊擴編後,稱之爲學兵總隊。
駐印軍組建後,學兵總隊有兩個團開赴印度換裝,其中第 1 團換裝美式 4.2 英寸化學迫擊炮,後來番号改爲重迫擊炮第 11 團。
第 2 團未能同樣換裝,而是被改爲了步兵部隊,最終稱之爲獨立步兵第 1 團,直屬于駐印軍總部。
所以這個團的情況不僅僅是駐印軍裏唯一的獨立步兵團,還在于它的前身其實還不是步兵。
當然轉爲步兵團後,肯定得按步兵的裝備、編制來訓練了,因爲後來被編入了美軍第 5332 旅,跟美國人打交道更多。
不過在緬北作戰中,這個團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所以一直未能開赴前線殺敵。
直到 1945 年臘戌之戰時,獨立步兵第 1 團配屬給第 50 師參戰,終于在緬北戰場打擊了日寇。
緬甸的作戰任務完成後,獨立步兵第 1 團回國,因爲美國人的強烈要求,這支部隊被确認爲預定中的駐日占領軍,并與榮譽第 2 師合編爲了第 67 師。
之後老蔣将第 67 師投入作戰,駐日占領軍也就沒了下文了。再往後這個師被改爲整編第 44 旅,歸入李天霞的整編第 83 師指揮,所以李天霞的麾下還真有駐印軍、遠征軍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