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 Canalys 發布的《汽車廠商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深度解析》中,對蔚來推出自有品牌手機 NIOPhone 一事進行了分析。在 Canalys 方面看來,随着汽車向更高級别駕駛輔助水平發展,用戶的駕駛行爲也會發生變化,因此 " 汽車廠商生産智能手機的核心目标 " 應包含将智能手機與智能座艙系統無縫整合、塑造自己的生态系統,形成差異化用戶體驗等具體特征。同時他們還認爲,汽車廠商推出智能手機策略的成敗,取決于車主使用相關設備的頻率。
Canalys 中認爲輔助駕駛技術的發展,将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生态圈的建立産生影響
目前雖然大量汽車廠商都在通過 App 等産品來豐富智能汽車的生态系統,但諸如蔚來這般親自上陣、加入智能手機賽道的廠商,暫時還沒有第二家。針對蔚來的這一策略,Canaly 方面認爲,在汽車生态系統中引入用戶高頻使用的智能手機,将能夠幫助汽車品牌進一步了解終端用戶的實際需求及偏好,助力融合手機應用和汽車增值服務,降低試錯及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
此前在 9 月 21 日,蔚來方面正式發布了旗下首款智能手機産品 NIOPhone,并将其定位爲爲蔚來車主設計的掌上操控終端。據蔚來方面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其有超過 50% 的客戶是蘋果 iPhone 系列的用戶。因此在需要确保 NIOPhone 能達到與客戶此前所使用手機相當的前提下,配備了當下市場上的頂級硬件配置,這種設計也會促使用戶有更高的頻次使用 NIOPhone,而非僅僅将其作爲汽車的輔助工具。
事實上,NIOPhone 的看點并在硬件方面,而是其通過 NIO Link 這套軟硬一體化全鏈路互聯體系、所實現的各種獨有功能,例如用戶可以通過這套互聯體系,來實現諸如智能汽車鑰匙、一鍵操控車輛等 30 餘項功能,并提供了包括遠程控車、近場控車、車内控車在内的多種操控方式。此外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NIOPhone 還加入了有大量的深度定制功能,例如車機與手機的剪貼闆接力、車機運行手機 App 的 " 天空視窗 " 等,甚至還爲 ES8 的部分車型引入了行政中島車控模式。
對此,Canalys 方面認爲,汽車廠商通過智能手機無縫銜接智能座艙系統、打破系統間壁壘,将智能手機的應用擴展至智能座艙,從而塑造自有生态圈、爲用戶帶來差異化體驗,才是這類産品成功的關鍵。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NIOPhone 高度爲車主定制的産品屬性,也使得其勢必難以對整個手機市場的現狀帶來太多影響。
蔚來 CEO 李斌此前在接受相關采訪時就曾表示,NIOPhone 是 " 用戶需要一款與蔚來汽車無縫連接的手機 ",因此 NIOPhone 是 " 爲蔚來車主而生的手機 "。同時他還表示不會将手機作爲主業,對銷量的期待也僅停留在 " ( 如果 ) 蔚來的手機能賣個幾十萬台, ( 汽車 ) 用戶有一半買就很開心了 " 這樣的層面。
魅族 20 PRO 領克 08 定制版也是汽車與手機廠商合作的例子
近年來,汽車廠商進入手機市場還有一個特例,那就是魅族與領克合作推出的魅族 20 PRO 領克 08 定制版。但需要注意的是,領克這個品牌是屬于吉利控股集團,而如今魅族也與其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魅族 20 PRO 領克 08 定制版從某種層面來說,同樣可以被視爲是汽車廠商推出手機的一種方式,但這種策略與蔚來則有着較大的區别。
蘋果 CarPlay 事實上對車機的生存空間有着不小的擠壓
事實上,手機行業中的跨界産品、跨界合作,以及跨界服務早有各種先例,但早期這種合作往往僅限于簡單的 UI、外觀定制等方面。後續随着用戶需求的不斷提升,各大手機廠商基本也都推出了自有的車載交互系統,例如蘋果 CarPlay、vivo Jovi 智能車聯、小米 CarWith、華爲 HiCar 等。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手機的車載交互系統從本質上看,更像是在一個大标準體系下的松散合作,所提供的功能雖然也有特别優化的部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像是 " 兼容模式 ",隻能支持部分品牌、部分車型的部分功能或用途,與 NIOPhone 深度綁定蔚來汽車完全不同。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由智能手機本身的用戶群體所決定,畢竟手機的用戶與汽車的用戶雖然可能會有交叉,但兩者之間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手機廠商也隻能采取這種方式來滿足部分用戶的需求。
此外,目前也有由小米、OPPO、vivo 等手機品牌,和長安、吉利、上汽集團等汽車廠商組成智慧車聯開放聯盟,通過開展智能終端與汽車互聯協作的相關場景、技術、标準的研究及應用推廣,實現手機與汽車、科技與數據、硬件與軟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來推進智能車聯的标準制訂以及深度融合應用場景的工作。
不難發現,汽車廠商針對自家車輛推出智能手機,與手機廠商針對用戶需求優化汽車連接應用,兩者的核心訴求并不相同。汽車廠商推出手機産品對用戶群體的定位更加精準,手機廠商相應的軟件優化則往往會更具普适性,因此也導緻雙方可能會存在沖突。
例如在具體的産品設計層面,汽車廠商自然是更希望由自己主導車機系統,但往往又需要手機廠商來爲類似 UWB 車鑰匙這樣的功能進行适配,而手機單獨适配某個車型的 UWB 車鑰匙,勢必就會遇到用戶群體受限的問題。這就是李斌口中," 如果不造手機,相當于自己家的車鑰匙在對方手上 " 的原因之一。再加上諸如 Carplay 等應用對于車機系統的取代,導緻兩者事實上還存在着一定的競争關系。
但無論是汽車廠商進軍智能手機市場,還是手機品牌通過與汽車廠商合作、拓展用戶體驗,最終目的都是爲了向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盡管兩者雖然由于存在一定的競争關系,但通過互相學習,不僅可能會爲手機市場提供有益的補充,未來在車機、手機的跨界合作等方面可能還會帶來新的思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