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 金角财經(ID: F-Jinjiao )
作者 | 東籬
最近微信改版,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
大家記得把金角财經設爲星标
不錯過任何一篇精彩文章
近日,有消息稱,小米集團合夥人、大家電部門總裁張峰将于 12 月離職。對此,張峰自稱:" 希望做一個扛槍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獵人。"
随着張峰即将離職,小米對張峰所管轄的大家電部門也作出了新一輪的調整,不僅将小米電視業務單拎出來并入手機部,由潘俊繼續擔任電視部總經理,向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彙報;同時成立了包含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業務在内的新大家電部,由單聯瑜擔任總經理,向集團總裁盧偉冰彙報。
在手機業務承壓以及發展重心轉向造車的背景下,小米近年來人事動蕩不安,此次離職的張峰已經是近三年繼王翔、周受資之後離開小米的第三位合夥人級别高管,而小米今年初還傳出年底将裁員約 3500 人的消息。
除了個人原因,小米内部人事調整的根源,或許還在于小米正大力推進降本增效,同時爲造車業務選拔人才。
人事頻頻變動之下,小米亟需一場勝利來穩固軍心,而最新消息顯示,小米首款汽車預計會在 2024 年發售。因此,小米眼下最重要的,或許還是守住手機業務的基本盤,才能爲汽車業務提供足夠的 " 槍支彈藥 "。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财經,我們将爲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再見," 救火隊長 "
随着張峰的離職,雷軍身邊的合夥人将隻剩盧偉冰一人。
小米合夥人由兩撥人馬組成。2010 年小米成立時,加上雷軍在内共有 7 名創始人,2018 年王川被提拔爲聯合創始人後,小米的創始團隊擴充爲 " 八大金剛 "。
然而也是自 2018 年起,接連有 3 位聯合創始人離職,餘下 5 位聯合創始人再加上雷軍在 2020 年新任命的 4 位合夥人,總計 9 位被雷軍稱之爲小米 " 未來 10 年的創始人 "。
但由于第一代聯合創始人大多都離開了核心管理層,所以雷軍真正可以倚仗的,也就這 4 位後任命的合夥人——王翔、周受資、張峰、盧偉冰。
然而,沒曾想新增的四位合夥人更 " 短命 "。
合夥人計劃宣布半年後,周受資宣布因個人原因請辭,加入字節跳動(新加坡)擔任 CFO;2021 年 4 月 30 日,周受資被任命兼任 TikTok 的首席執行官。
2022 年 12 月底,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宣布退休,将作爲高級顧問繼續爲公司服務。
最近剛要離職的張峰,與小米頗有淵源,甚至是小米創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 貴人 ",被稱爲小米的 " 救火隊長 "。
資料顯示,張峰是一位江蘇籍企業家,曾任南京英華達總經理。2011 年,初出茅廬的小米找不到手機代工廠,是張峰出手相救,以極優惠的價格幫小米做代工,才讓小米手機一代順利問世,以 1999 元的驚喜價格拉開了小米時代。
承接小米手機生産業務不久,張峰便在雷軍的鼓勵下離開英華達,自主創立了江蘇紫米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也就是後來小米爆款充電寶的供應商。2013 年底,紫米研發出的第一款小米移動電源發布,定價隻有 69 元,但品質不輸任何百元以上充電寶,第一年就賣了 2000 萬隻。
同年,小米啓動生态鏈計劃,計劃 " 五年投資 100 家生态企業 ",而張峰的紫米,就是小米投資的第一家生态鏈企業。
随着小米發展到新的階段,手機業務供應鏈卻給小米的未來發展埋下了隐患。
2015 年,小米手機在國内銷量達到頂峰,但第二年小米便因供應鏈不成熟導緻生産跟不上,新上市的小米 5 因爲前三個月的關鍵鋪貨期出現嚴重缺貨問題,錯失了部分市場。小米也因此在當年第一季度跌出全球手機銷量榜的前五名,甚至被 OPPO、vivo 超越,全年僅售出 4150 萬台,銷量下滑 36%。
臨危受命,張峰很快加入小米,并向雷軍承諾 " 至少會幫助小米的供應鏈三年時間 "。如今 7 年時間已過,小米供應鏈危機已除,曆任小米手機部供應鏈、參謀部、采購委和智能硬件業務職責的張峰終于也要 " 扛槍向外 " 了。
可遺憾的是,随着小米手機與家電業務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手機和家電業務上經驗豐富的張峰卻在此時選擇了離開。
手機 + 家電,小米更加聚焦
小米電視業務并入手機,向手機部負責人彙報,同時重組新大家電部,既體現了小米對手機核心業務的重視,也顯現出小米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的急迫。
一方面,手機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盤,營收占比長年在 50% 以上;另一方面,小米手機業務承壓明顯。
據 Canalys 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10.1%,這已經是連續下滑的第 6 個季度。
受此影響,小米第二季度智能手機業務營收 366 億元,同比下降 13.4%;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爲 3290 萬台,同比下降 15.8%。随着手機業務繼續承壓,該業務對營收的貢獻比例也下降至 54.3%,連續 3 個季度低于 60%。
營收下滑之外,小米一直以來視爲 " 生死之戰 " 的高端化戰略也成效平平,國内高端手機市場的主角依舊是蘋果與華爲。
小米手機一方面營收下滑,一方面沖高不利,且在海外擴張方面在印度市場遭遇困境,小米手機亟需開拓新增量。
相比之下,小米電視極具競争力。Omdia 數據顯示,2022 年小米電視以 6.2% 的市場份額,在全球電視市場份額中排名第五。另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小米電視在中國大陸地區電視出貨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張峰今年 8 月在微博中坦言,(關于電視部并入手機部)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電視和手機在互聯互通方面有更強的協同性。這樣整合可以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事實上,除了電視之外,最近三年,小米同樣将筆記本業務、平闆業務先後分拆,并入了手機部門;另據多位内部人士稱,小米 2020 年才成立的穿戴部門,此前也被歸到了手機部研發體系内。
據小米内部人士透露:" 在手機 × IoT 戰略中,手機是 1,其他都是後面的 0。"
小米并非頭一家洞察這一發展趨勢的科技企業。華爲終端 BG 首席何剛也曾表示," 我們希望華爲智慧屏不僅僅是電視,更是放到家裏的超大屏手機。"
尤其是華爲除了手機之外,近期也發布了手表、平闆、耳機、全屋智能等在内的諸多産品,加上鴻蒙生态已經起勢,網上 " 鴻蒙 vs 米家 " 的測評越來越多,華爲已經成爲小米生态在國内不容小觑的競争對手。
另一強有力的競争者 OPPO 也從電視入手,近些年着手布局智能家居産品且進展迅速。
在全球智能電視銷量在持續下滑的情況下,小米将以電視爲代表的一衆智能終端與手機 " 合并同類項 " 的做法,算是一種變相的 " 降本增效 "。
小米的下一個 " 風口 " 在哪裏?
小米造車還在大把花錢,手機等智能終端業務增長乏力,暫時無法占據 " 風口 " 的小米,已經很難觸動資本的神經。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發布公告稱,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首期投資爲 100 億元人民币,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額 100 億美元。雷軍也表示," 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爲小米汽車而戰 "。
雷軍之外,不少核心高管也被派往支援造車業務,這也是爲什麽小米近年來高管多次變動的原因之一。
然而,雖然造車計劃官宣後股價拉高了,但小米的業績卻并沒有飄紅。從财報來看,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團的總營收已經連續 6 個季度下滑,雖然幅度有所收窄,但勢頭并未止住。
且造車難度遠大于造手機、家電,恐怕難以上演過去小米在成熟市場以性價比優勢後發制人的路數,而小米選擇全棧自研、自建工廠的重模式,本就面臨更大的現金流壓力。
小米創始人雷軍也曾坦言,汽車業務是一項重資産業務,具有投資回報周期長等特點。" 我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動辄就是百億規模的投資,而且要三到五年才能見效。"
财報數據顯示,2022 年,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上的投入爲 31 億元。截至 2023 年 3 月底,小米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約爲 2300 人。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分别爲 11 億元和 14 億元。
雖然有消息稱,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廠今年已經開工,量産落地箭在弦上。但在小米手機基本盤根基動搖的當下,大規模持續投入重資産的造車業務是否是明智之舉?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車走向普及,國内新能源汽車競争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比亞迪、理想、華爲已經占據優勢市場地位,持續降本的特斯拉又大有把價格戰一打到底的氣勢,而早期盛極一時的威馬等汽車廠家甚至已經落得破産倒閉的結局。在這樣殘酷且趨于飽和的市場中,小米汽車又還能分到多少蛋糕?
如此種種,難免讓一衆高管及合夥人心裏打鼓。
參考資料:
華爾街科技眼《不做雷軍的合夥人,不可惜?》
創客公社《曾兩 " 救 " 雷軍,這位江蘇籍小米合夥人,宣布離職》
羊城晚報《小米大規模裁員與人事變動,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DoNews《小米電視并入手機部,軟硬件結合最優解?》
國際金融報《手機業務繼續承壓,小米營收連續下滑》
36 氪《小米大家電震蕩之後》
出品人 :盧桦
主編 :姜中介 責編 :柯基的基
版式: 伊妍
好看你就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