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啊。
今年暑期檔剛開始,就爆了兩部國片,《消失》32 億和 12 億的《八角》,跻身 2023 年度票房前五。
而接下來的這部,說它是暑期重磅,也不誇張。
雖然這個類型,已經被不少 " 國産大片 " 們糟蹋得夠嗆,但依然能穩居今年的期待頭榜。
爲什麽?
又憑什麽?
今天這篇,肉叔來給大家熱熱場,号一号——
《封神第一部》。
不少城市周末都有點映,等不及的趕緊搜搜
01
2014 年,第一次開研讨會,至 2023 年暑期上映。
《封神》落成整整花了 9 年,導演烏爾善把它比作自己的好大兒。
9 年前,也就是 2014 年 6 月,我的大兒子剛剛出生,《封神》也開始了第一次劇本研讨會。等到影片公映,我的大兒子已經 9 歲了。
個中艱難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可能有人會好奇,《封神演義》又不是第一回影視化、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爲什麽需要這麽久?
因爲。
和過往不同,這一次《封神》三部曲的誕生,太因緣際會,太過于巧合。
甚至。
至今回顧,中國電影,也可能再少有這份嘗試的機會。
一開始的來源,是導演自己的想法。
封神故事是中國人的集體神話,我想看到這樣一部中國神話史詩電影,此前又沒有,隻能自己拍一部。
他想看到一部中國神話史詩電影,因爲沒有人拍,所以想自己拍。
按道理說,這念頭一般人想想就得了。
但。
這人是烏爾善。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太熟悉他,可如果把視角拉回《封神》立項的那幾年:
烏爾善,是當時國内最炙手可熱的青年導演之一。
處女作向業内展現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畫皮 2》在 2012 年就大賣 7 個億(國産年度第二),證明了他駕馭東方魔幻題材的能力;
而在 2015 年拿下 16 億票房的《尋龍訣》,不僅票房排行當年第三,至今都是《鬼吹燈》IP 改編口碑作。
從藝術,到商業,兩手抓,兩手硬。
更别說,當時他才四十出頭,正是最年富力強的階段,接手大項目的機會,之于他,絕不是癡心妄想。
另一邊,大環境也在助力。
熟悉中國電影都知道 2012-2019 年之間的市場膨脹得有多厲害——
截圖來源可見圖内水印
百億級增長,吸引來了不少項目和投資,大量熱錢湧入,有印象的胖友應該忘不了,那是一個誰都能當上導演的玩票年代。
更别說對烏爾善這樣一個已經向市場證明過商業價值的導演。
肉叔絕對相信。
當時的他,有大把的投資人拿着好項目随他挑,任他選 ……
可他就想拍《封神》。
而且要頂級制作,還要三部連拍。
于是,時來天地皆同力,種種因緣際會,《封神》成了國産電影史上,最有野心的項目之一。
幾十億的資金投入,制作占比 70%;
超八千人同時參與的龐大劇組;
演員陣容華麗(費翔、李雪健、黃渤、袁泉、陳坤 ……);
準備工作詳盡:包括表演,格鬥,馬術,古樂,從演員的傳統文化學習,服化道設計,戰馬訓練,甚至是從零開始的燈光系統設計 ……
選景和搭棚就更耗費心力:走遍 20 餘省取景,數萬平米攝影棚搭建,甚至還還原了墨脫的原始森林(連苔藓也移植到片場);
每一項,盡顯國産電影有 " 鈔能力 "。
你可能會說了,都 " 鈔能力 " 了,還難個啥?
隻說一個時間點。
《封神》結束拍攝轉向後期制作,正好是 2020 年 1 月。
就像沒有人能預料到疫情突然爆發,也沒有人能想到中國電影市場會在輝煌之後因爲各種原因——
直接腰斬,剩一地雞毛。
市場崩了,投資斷了,再有野心,項目也眼看要黃。
《封神》又多等了三年。
背後艱辛,想必難以用兩三句概括。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封神》準備的這些年裏,各種 " 東方魔幻 " 接連出現,既傷害了這個類型,也嚴重打擊了觀衆的信任。
宣傳中的大明星 + 大制作 ≈ 爛片。
而疫情後的市場,即便已經有着複蘇的迹象,也始終沒有恢複如初。
舞台已散,正角兒還未登場,戲還想接着唱。
很尴尬,也很現實,但更多是不甘心。
這也是《封神》的困境。
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史詩,這份野心能否實現,早已經不是最緊迫的重點。
能否讓傷透心的觀衆重新走進電影院,才是關鍵。
02
" 東方魔幻 " 的創作,必然都要直面同一個難題:
如何平衡真和幻。
既要從傳統文化中提取讓觀衆熟悉的東方元素,又要用放飛的想象力滿足觀衆的好奇心。
既要運用當下頂級的視覺特效技術,又必須與觀衆熟悉的好萊塢、歐美風格劃清界限。
殘忍點說,國産院線近幾年來,鮮有成功案例。
相比過往作品常模糊具體時代背景的處理,《封神》更難的,是它有曆史真實故事的原型。
難題怎麽解?
難題本身就是答案。
可考的做實——
布景、服化道參考大量真實出土的殷商曆史文物,盡量靠近年代。
用導演的話就是:可以跟文物媲美。
于是我們有了肅殺的龍德殿(纣王早朝的會議室),詭谲巍峨的鹿台。
以及質感出乎意料的角色造型。
就說哪吒,是觀衆熟悉的風格。
但注意他的衣服,是手工編織。
身上的蓮花紋飾,導演要求從商周圖案裏取材添上。
這還隻是《封神》最基礎的要求。
電影中幾乎每一個主要角色,在不同場景的服裝都有對應設計。
比如姜王後正式場合的一件禮服。
在台前可能就幾幕的鏡頭,一閃而過。
但在幕後,這個造型,有七層布料工藝,超過八九個月的調整和設計,接近三百人參與制作,還專門找非遺傳承的繡娘們手工織造。
甚至連鑲的玉石,都是一塊塊比着文物造型專門雕刻定制的真實玉石。
劇中每個主要角色,商王、妲己、西伯侯、比幹、姬發、殷郊 …… 都是類似的待遇。
除了角色的服裝造型,還有他們日常使用的器物,吃飯的碗,喝酒的杯子,打鬥的武器,手持的權杖,以及電影中一些大場景出現的道具。
哪怕隻出現幾秒鍾,《封神》也盡可能細緻打磨。
道具到位,表演也得實。
殷商尚武。
武将馬術肯定不能拉胯。
爲了展現戰争場面,表演戰馬沖鋒的場景,劇組直接從養馬開始。
然後讓青年演員花大量時間鍛煉身體,塑造肌肉線條,從零開始訓練馬術,學會騎馬,學會馬上動作。
同樣求實的,還有音樂和舞蹈。
比如展現殷商時期的音樂形态。
在盡可能大的舞台上展現一個古代王朝的恢弘氣質。
甚至爲此,專門請人複原并編排了一套 " 天命玄鳥 " 的殷商史詩典禮。
盡力把王朝規模的宏大與厚重傳遞給觀衆——
因爲隻有這樣輝煌的文化,才配得上用它的毀滅,作爲《封神》故事的主戰場。
保證了年代感後," 神話 " 部分,一個關鍵詞,文化邏輯。
什麽叫文化邏輯?
神話雖然有着傳統文化的根基,但本質上也是曆代人想象出來的。
而維持這種想象力的,就是文化邏輯。
大家對《封神》的期待,很大部分在于它會呈現一個怎樣的恢弘場景,展現雙方陣營的鬥法。
比如各種仙術,法寶,異獸輪番出場,飛天遁地,神魔大戰 ……
既要有足夠的視覺刺激,又要保持東方神話風格。
尤其後者。
電影從服化道開始,就讓文化邏輯滲透到設計裏。
比如前邊說的哪吒的造型,比如五行對應的顔色,比如說帝王的冠冕樣式,電影大量參考了道教水陸畫,讓角色體現出東方人的美感。
一個細節。
昆侖山神仙們的仙風道骨如何呈現?
服裝。
對織物進行手工染,植物染,盡力追求一種自然、飄逸的風格。
成效如何?
如果成片能保持終極預告的水準,暑期檔有望出現第三部爆片。
03
當然了,能不能爆,決定性因素,還在《封神》究竟會如何重講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肉叔之所以把這一點放在最後講。
就是因爲,這是一個注定會産生争議的地方。
甚至在大部分人隻看了預告時,争吵就已經開始了——
商朝人要怎麽穿,這群神魔是什麽造型,妲己該長什麽樣 ……
這個故事的每一個環節,有太多版本。
哪怕是連環畫,肉叔都能找到三種以上的版本。
更别提影視改編了。
從造型到畫風,從故事視角到角色設計,都有着各自特點。
我們能說這些都是錯的嗎?
又能說哪一版就是絕對正确、完美的嗎?
很難。
采訪中,導演提到了這一次的美學,跨越了兩千多年。
它講的故事發生在三千年以前,商周變革、武王伐纣。就是那個時代的特點,作爲史詩的依據是什麽,可以看到一些文物或者當時遺留下來的文本,比如說《詩經》。還有一個就是他寫作的時間,《封神演義》誕生在明代 16 世紀,大量道教文化滲透在裏面。
…… 我們基本用這兩個依據來建立了這個 " 封神 " 視覺的美學,這兩個視覺的美學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它是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性處理的,因爲這兩個世界其實相差了 2500 年,這就要看我們能掌握一個什麽樣的分寸。
從武王伐纣的曆史節點,到明代《封神演義》成書的十六世紀末,甚至在明代成書之後,包括話本、小說、戲曲劇目、舞台演出,以及現當代的電影、電視 ……
《封神》不斷被再創。
換句話說。
《封神》是在不斷演進的。
它沒有标準模闆,也不可能有标準模闆。
導演在采訪中也說了這一點:
而且就像電影用三部曲來拍攝,是大手筆,但也導緻第一部的 " 朝歌風雲 ",注定隻是這部宏大故事的序章。
目前的預告片來看。
第一部講述的,是姬昌父子從殷商都城朝歌,受盡磨難返回西岐,準備起兵反抗的階段,那些更爲人關注的精彩與爆點,更多的在後兩部。
所以對《封神》來說,需要的不是包容,而是耐心。
而且當視角站遠一點,《封神》項目的成敗,也早已不隻是一部電影這麽簡單。
到了 2023 年,我們都知道。
郭帆已經用《流浪地球》系列,定義了中國科幻電影重工業的天花闆。
而同時代籌備的《封神》,它的工業化水準,曾讓彼時的郭帆,大爲驚歎。
那回到老話題,什麽叫電影工業化?可不隻是所謂服化道做得精細、後期特效投入大。
而是自立項開始,從前期的籌備,到拍攝的進程,再到後期的制作,都有着統一的規劃、管理,和完善的推進流程。
一個最熟悉的例子。
吃飯。
郭帆在拍《流浪地球 2》的時候,曾專門提到,大劇組的吃飯是個巨大的難題。
别以爲這是個小事。
當 2200 人一起吃飯,意味着後勤和管理要有足夠的預期和應對方案。
當參與人數增加,管理的成本,協調的難度,都會成倍增加。
因此,除了籌備拍攝電影的分工外,人事、行政、财務、法務等也必不可少,實際上拍這類電影,已經相當于一個大型企業的管理經營。
而《封神》這邊?
拍攝期間演職人員累計就已經超過了八千。
制度、流程、規範,每一項都必不可少。
每一步,都是國産電影的經驗探索。
正是這種規模上的比較,才讓當時來探班的郭帆發出感歎。
相比于《封神》大投入帶來的管理水準,第一部的《流浪地球》的工業化還遠遠比不上。
當然,時至今日。
國産電影工業化的累積,在科幻電影的賽道上,已經開花結果,并大獲成功。
而在另一邊。
帶有東方神話風格的類型上,姗姗來遲的《封神》,則成爲不可或缺的先行者和開拓者。
它踩過的坑,累積的經驗,摸索出的解決辦法,甚至鍛煉出的人才,絕對不止是《封神》這樣一個電影系列,而是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财富。
這也是肉叔試圖給大家安利它的原因。
它的出現太巧合,經曆太曲折。
它的嘗試,大膽,莽撞,但也太勇敢。
東方魔幻 = 燒錢爛片?
别急着灰心,别急着否定。
不論《封神》能不能成,它都應該有,被看到的機會。
以及,自證的機會。
本日打工人: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