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據每日經濟新聞 4 月 13 日報道,11 日,泉爲科技(SZ300716,股價 16.66 元,市值 26.66 億元)公告控股子公司收到項目《入圍通知書》,金額高達 50 億元,約爲公司 2022 年全年營收的 4 倍。該項目招标人雲生智慧能源(雲南)有限公司穿透後的股東爲 " 國家電力公司 ",但 2022 年 9 月 8 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曾刊發公告,國家電力公司自 2003 年 6 月 30 日起再無任何投資、經營等行爲,國家電力公司印章未對外進行注冊使用。筆者也從國資委網站查詢了解到,該招标人及其上級股東單位均無查詢結果。
" 假央企 " 問題由來已久。2021 年 10 月,26 家央企相繼通過官網、微信公衆号等多種渠道對外公告了 353 家假冒國企名單;2021 年和 2022 年,國資委對 " 假央企 " 和 " 僞國企 " 分兩批進行集中公示,共曝光 528 家 " 李鬼 ";2022 年 11 月,國資委官網上線國資委監管企業産權信息查詢平台,向社會公衆提供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及所屬企業基本信息查詢服務。國資委和央企主動打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 " 假央企 " 問題仍然沒有禁絕。
" 假央企 " 嚴重擾亂市場秩序。造假者披着 " 央企 " 外衣,遊走于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之間,套取各方資源爲己所用,自己不用承擔經營風險而潛在收益巨大。但假的真不了,一旦項目無法推進,由此造成的風險難以估量,非法集資可能導緻民衆财産損失,企業大量投入之後可能血本無歸,這些風險甚至可能傳導至資本市場,擾亂金融秩序。
要打擊 " 假央企 ",除了企業主動曝光,上市公司等有規範治理能力的企業也應當加強信息核查,這些作假的企業有許多共同點,比如成立時間比較短,股東變動頻繁,關聯風險多,在國資委系統查詢不到等。央企打假很積極,但一些地方大型國企和知名的民營企業,同樣也有被假冒的風險。要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源頭着手。從目前公開信息看,這些 " 假央企 " 的手法談不上高明,他們都是通過僞造營業執照、印章和法定代表人簽名等工商登記資料,成爲 " 央企子公司 "。在成爲 " 子公司 " 後,造假者以此爲起點再新設子公司,并形成更爲龐大的網絡。
确保工商資料真實準确是市場監管部門的責任所在。一方面,針對央企、國企或知名民營企業子公司注冊,應當有針對性地加強資料的真實性審核,必要時通過電話、函件等方式向其直接确認;二是加強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運用,通過多維數據交叉識别異常行爲,提升審核的有效性,對于 " 假央企 " 在不同地區注冊的問題,要打通各地方的數據壁壘,堵死造假者流竄 " 碰運氣 " 的空間;三是,針對網絡已經曝光的造假行爲,工商部門應及時跟進,對相關公司予以警示,或是吊銷執照等,将特定人員納入重點監管對象;四是要加大處罰力度,市場監管部門應當與公安部門配合,對利用 " 假央企 " 身份進行經濟活動的,要從經濟犯罪的角度予以嚴厲打擊。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