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在北美掀起的大規模觀影熱潮和話題讨論度,顯然一點都沒能影響到國内觀衆對這一 IP 的冷漠。
在北美市場,《芭比》甚至是可以和《奧本海默》扳一扳手腕,讓諾蘭都忍不住私底下抱怨有競争壓力的重磅作品。但在國内,卻幾乎是無論怎麽鼓風,都不起浪的慘淡狀況。
7 月 21 日,《芭比》在國内的首映日排片占比隻有不到 3%,市場把大頭都留給了《超能一家人》和《封神》,再加上下周又會有《熱烈》上映,《芭比》甚至很難靠口碑發酵來推動票房上漲,還未上映,這部華納年度大作就在國内市場敗局已定。
雖然大半年來,好萊塢電影在内地市場的表現一直都在被唱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不靈了。
但排片如《芭比》這般凄慘的,還是有些出乎意料。
好萊塢年度驚喜之作
首先可以确認的是,《芭比》的内地票房遇冷,完全不能證明好萊塢在電影創作能力上不行了,恰恰相反,這很有可能是好萊塢近年來最好的那一批電影,主演瑪格特 · 羅比和高斯林也完全可以憑借芭比這一角色拿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芭比》擁有在好萊塢已經久違了的、蓬勃的原創生命力。格雷塔 · 葛偉格和約翰 · 鮑姆巴赫這對銀幕情侶的合作,再一次證明了他們高超的創作天賦。雖然芭比的 IP 是現成的,但整個故事的原創性和想象力随時在領先觀衆的觀影預期,讓你不斷驚訝于故事居然還可以這麽講。其次,在政治正确議題上,《芭比》也找到了這麽多年來好萊塢最想謀求的那種表達姿态:在一點也不矯揉造作的前提下,把政治正确做到極緻。這種政治正确甚至是通過解構與反思過往多年以來好萊塢政治正确失敗之作來達成的——它遠要比很多持極端态度的觀衆以爲的更正确、更高屋建瓴。同時,也一點沒有因此而喪失故事本身的趣味性。
一種最直觀的感受是,在不斷地嘗試、出錯和犯傻之後,好萊塢終于在思想層面和表達層面找到了一個最适合的女性主義電影文本。作爲一種滿足父權統治的合理性和順暢性而被創造出來的芭比,在本片中卻被巧妙地設計爲可以在芭比樂園和現實世界裏反複跳躍的獨立個體。外部的現實世界首先是打破了芭比和肯對原本的烏托邦世界的想象,然後最後又重新給予了他們重建一個真正和諧共處的烏托邦的精神支撐。芭比在現實和虛拟世界中的不斷跳躍極有效地解決了童話文本往往過于懸浮的叙事危機,比如芭比來到美國校園後遭遇的雌竟,讓原本天真的她意識到 " 芭比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孩 " 隻不過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巨大謊言。而墜入現實世界的肯也同樣因爲天真而 " 頓悟 " 到男人才應該是世界的主宰,決心回到芭比世界掀起轟轟烈烈的男權運動。
所以,《芭比》這部影片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沒有單一地講述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别,沒有順拐着講述一個公主誤入現實世界的故事,而是徹底地打破烏托邦的第四面牆,讓各種議題可以順暢地在荒誕和嚴肅之間來回切換。看到芭比來到現實世界後的種種遭遇,就像你突然看到玲娜貝兒把頭套摘下來,告訴你她是剛剛穿越而來的楊紫瓊一樣震撼、荒誕。這種荒誕和《瞬息全宇宙》一樣,也讓說教變得極易接受。更重要的是,軟化和可愛化任何社會問題的同時,《芭比》并沒有回避它,而是試圖告訴你這種争議是真的可以被解決的,可以被還原出其荒誕本質的。這同時還是近年來最好的迷影電影,以《2001 太空漫遊》開始,以《黑客帝國》結束,并解構了一切此類宅男電影所附帶的過盛的父權意味。
内地院線的
" 僞女性題材熱 "
一直以來,年輕女性觀衆都被認爲是内地院線最有話語權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主動地蹭這波流量,主打女性題材的電影也越來越多。眼前最近的一個案例就是《消失的她》,一部 " 打渣男 " 的姐妹情誼電影。再早一些的案例還有《你好,李煥英》《前任攻略 3》等等。包括像《長安三萬裏》這類曆史片,也是女性觀衆占比更高。
但當《芭比》這部徹頭徹尾的女性題材電影出現時,内地市場的态度卻突然之間來了個大反轉。《芭比》就像一個試金石,暴露了内地院線一個一直被遮蓋的問題:所謂的女性題材熱,很有可能隻是一個假象。在内地院線市場,女性題材可以成爲一個附加值,一個錦上添花的标簽,爲類型片增加一點可看度,但依舊難以成爲獨挑大梁、真正具有輿論效力的題材。
事實上,《芭比》在整個東亞市場都全面遇冷,這很大概率上和東亞的性别平等環境仍然不容樂觀有很大的關聯。中國的很多男性觀衆可能可以容忍何非這樣一個具體的、獨特的、渣的超凡脫俗的渣男被搬上銀幕唾棄,但卻很少能接受《芭比》像楊笠脫口秀式的集中、無差别、無死角式冒犯。
換言之,本片對男性觀衆,尤其是直男的要求,可能是内地院線上映電影中有史以來最挑剔的。一個願意進影院看《芭比》,并能喜歡上這部電影的直男觀衆,首先得認可和接受女性主義平權運動,并且要能對父權制有一定的反思意識,且能夠接受性少數群體和非二元性别審美。
不然,一位男性觀衆就很有可能在影院覺得被冒犯到了,畢竟《芭比》把一衆被視爲男性聖經的經典電影都拿出來鞭屍了一遍。
隻能說,如果真能有這麽多符合要求的男性觀衆,平權運動可能早就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
下沉市場是
好萊塢們失敗的關鍵
另一大原因是,我們對電影市場的預判忽視了那些 " 沉默的大多數 "。能夠發表言論,表達自我觀點,引領輿論的這批受衆,實際上依舊是居住在一二線城市、學曆水平較高的小部分人群,市場的主流則早已變成了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裏的小鎮青年。他們往往有着更加明确的觀影趣味和更加功利化的觀影目的,也不會再被意見領袖們自上而下的影評輿論所引導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觀影時代顯然已經全面到來了。
而來自好萊塢的《芭比》之所以水土不服,其中一個很大原因是,它太需要觀影門檻了。本片雖然在整體的質感上很像一部用真人拍攝的皮克斯動畫電影,但其中充滿了很多需要資深影迷才能懂的迷影梗。
要想真正理解《芭比》的趣味,你可能需要粗略地知道《教父》是一部怎樣的電影,熟悉地掌握《2001 太空漫遊》和《黑客帝國》的劇情及風格,并對紮克 · 施耐德制作導剪版《正義聯盟》的波折野史了如指掌,最好還能熟悉華納百年影史走過的風風雨雨。
光是這些還不夠,本片涉及的知識還包括美國政治、川普荒誕行爲大賞、芭比 IP 發展史、時尚史、LGBT 隐喻 ……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從制作之初就将主要受衆确定爲北美精英群體的電影,它的全球化之路必然會遭遇種種波折。
所以,好萊塢電影在國内遇冷,真的不能全怪好萊塢本身的制作能力不行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内地院線的觀影氛圍變了,當抖音短視頻、直播間和一衆網紅都成了電影營銷的主流陣地,連影片首映禮都經常要邀請網紅來帶流量時,就注定了作爲外來者的好萊塢電影,幹不過在短視頻營銷領域早已玩得得心應手的本土電影。
如今,國産電影不僅是在營銷模式上轉型,連内容和叙事思路都已經開始全面迎合短視頻時代的觀看習慣了。
與《芭比》排片慘淡最呼應的市場行情,就是《超能一家人》的悶聲發大财。這部開心麻花作品已經用實力證明了内地觀衆的主流審美是什麽。
在《封神》的宣傳和讨論聲鋪天蓋地的情況下,僅靠沈叔叔的國民度,略作宣傳的《超能一家人》依舊輕松地霸占着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哪怕開心麻花在一二線城市的精英消費群體裏被瘋狂吐槽,也抵不住它在下沉市場閉着眼都能大賣。
所以,《芭比》的排片占比能低到如今這個地步,很有可能是因爲這個電影從影院經理的端口開始,就已經不被看好了。
在今年内地暑期檔大片打架、熱鬧非凡的情況下,市場其實早就已經差不多飽和了。在這種情況下,院線經理們自然不願意再留點機會給《芭比》,來期待一個并不必要的票房奇迹了。
從内地院線市場的主流審美來看,如果是在電影市場并不那麽火熱的情況下,《芭比》或許還有希望被拉高排片,拿來試一試能不能救市,但一旦市場火熱,它就很有可能成爲第一順位的犧牲品。
時代,可能真的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