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清、胡歌主演的,以張桂梅爲原型的電影《我本是高山》,還未上映,就惡評如潮,引發了極大争議。爲啥呢?
因爲編劇對幾個劇情做了改動,如把她酗酒的爸爸,改成了酗酒的媽媽;把山裏女孩不學習的原因改成貪玩,逃課去逛街;把支撐張桂梅走下去的精神力量改成了她的亡夫 ……
這些改編看似不起眼,卻顯得極爲庸俗,甚至改變了精神内核,改變了人物氣質,網友表示不滿,編劇不僅不接受批評,反而硬着脖子開怼,就算是 " 六公主 " 出來幫腔,網友也不買賬,更多網友覺得改編很垃圾,紛紛去看張桂梅的紀錄片以表達敬意。
張桂梅本就是高山,她的故事,勵志、震撼,傳奇如《肖申克的救贖》,這些劇情到底該不該這樣改編,看了她的事迹就知道了。
一、
1974 年 10 月,17 歲的滿族姑娘張桂梅跟随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
從此,張桂梅就把根留在了祖國的西南邊陲。
在當地的林業部門工作了 9 年後,26 歲的她被調到學校擔任初中教師。幾年後,她考入麗江市教育學院中文系,并認識了自己後來的丈夫。
1990 年,33 歲的張桂梅和丈夫畢業後,攜手進入大理喜洲一中任教。誰知,幸福才露出曙光,苦難就降臨了。
少年喪母的張桂梅,遭遇了青年喪父,結婚才 4 年,又經曆了喪夫之痛!丈夫患癌去世後,張桂梅一度悲傷到難以自已,主動要求調到邊遠的麗江市華坪縣中心學校。
極度的痛苦,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有人被它壓在山底,有人卻把它踩在腳下。
張桂梅顯然是後者,爲了掙脫痛苦的折磨,她不給自己任何喘息的時間和機會,一口氣接下了 4 個畢業班的政治課教學任務,讓痛苦無機可乘。
或許她自己都沒想到,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她獲得了浴火重生,實現了鳳凰涅槃。
她的教學成績有目共睹,得到了各方的肯定。與此同時,她也了解到了大山深處學生們的極度貧困和逆天改命的強烈渴望。
她發現,有的孩子爲了讀書改命,竟然強忍悲痛坐在教室,放棄了和父親見最後一面的機會 ……
因爲,讀書是大山裏窮孩子們逆天改命的唯一出路。
張桂梅注意到,有一個來自永興鄉的小姑娘,穿着破舊的衣服,經常發呆,成績很差。原來,她的爸爸病逝,隻有媽媽一人供她們兄弟姐妹生活,日子異常艱難 ……
苦難的張桂梅,發現了這群更加苦難的小生命,靈魂馬上散發出了光芒,她決定幫助他們改變命運,走出大山 ……
她拿出幹淨衣服給小姑娘換上,幫她交了學費,給她補課 ……
小姑娘說:" 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
這一聲 " 媽媽 ",還隻是開始。
二、
當張桂梅翻過一座座大山,來到一個個貧困孩子的家裏時,她哭了。
因爲她看到了深度的貧困,就像是深度的窒息和深度的絕望一樣,這對一個個幼小的生命很不公平。
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她就更加理解那些想逆天改命的孩子們,更想替他們搬走貧困這座無形的大山,把他們拯救出去 ……
下定決心之後,張桂梅開始節衣縮食,縮減自己的夥食費,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把錢省出來,去接濟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來,給學生們用,幫助他們補課 ……
盡管她這麽善良,但老天爺還是又把不幸降臨到她身上了。
1997 年 4 月,張桂梅忽然身體消瘦,臉也變得特别黑,肚子卻越來越大,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後,她吓了一大跳,肚子裏竟長了個有五個月娃娃那麽大的一個腫瘤!
那天,她哭了一整夜。
" 老天啊!你怎麽就對我這樣不公平,怎麽把那麽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個人身上?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難道就不能允許我有一個健康之軀,爲教育事業多作點貢獻嗎?"
盡管醫生要求她馬上住院治療,但張桂梅丢不開四個初中畢業班,丢不下那些孩子,因爲,幾個月後,他們将迎來中考。
痛哭之後,她回到學校,忍痛繼續上課,直至送走畢業生。面對老天再三的折磨,她萬念俱灰,想放棄治療 ……
一次會議上,大家聽說了張桂梅的病情和事迹後,無不感動流涕,紛紛掏錢捐款,她們說:" 張老師不要怕,縣裏雖然窮,但一定會全力救你!"
一位山區的村民,把僅有的 5 元路費都捐出來了,自己走了 6 個多小時山路才回家 ……
縣裏領導也表示要全力救治她,張桂梅被感動了。
手術時,醫生發現,張桂梅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取出的子宮肌瘤有 4 斤多,這樣的痛苦沒有多少人能忍受 ……
得救後,每當提起這件事,張桂梅都會無比激動地說:"(華坪縣老百姓的溫暖)至死都不會忘的!"
帶着這份感恩的心,她決定要爲這塊土地做事。手術後,還來不及休息,張桂梅就再次帶着病軀回到學校,站上了講台 ……
然而,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張桂梅,遇到了寒心的事。
三、
除了認真教書,盡力去幫助那些學生外,張桂梅還經常去福利院幫忙。爲了幫助那些孤兒,她義務擔任了華坪縣 " 兒童之家 " 的院長。
2001 年,上任 " 院長 " 第一天,張桂梅就迎來了 36 個孤兒,最小的才 2 歲,最大的也不過 12 歲。從此,無兒無女的張桂梅,成了這群孩子的 " 媽媽 ",一把屎一把尿地養育起了他們。
然而,比 " 媽媽 " 更不易的是,當福利院的 " 院長 "。因爲縣财政也很緊張,一年隻能給 7 萬塊錢,根本不夠花。張桂梅隻能像苦行僧一樣,到處去 " 化緣 "……
爲籌錢,她一次次奔走在山間小路、街頭巷尾,累到虛脫,有幾次還暈倒在路上,無數次在街頭靠着牆根就睡着了 ……
比起累更難受的是,别人的不理解。
讓人心寒的是,在籌款路上,張桂梅曾被人視爲騙子,遭到辱罵,臉上還被人吐過口水。
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話說完,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轟她走。張桂梅籌款不成,依然不甘心,誰知,保安竟然放狗出來追咬 ……
那次,她的衣服被狗撕破,腳上被咬得鮮血直流,無助的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
傷心歸傷心,但每當看到那些孩子,想到他們的命運,張桂梅便咬牙堅持,就像忍耐渾身的病痛一樣,用嬌弱的身體扛下一切 ……
不僅如此,她還生出了一個更大的 " 非分之想 " ——要辦一所女子高級中學。因爲高考才是這些大山裏貧困女學生們逆天改命的唯一出路,她要讓想上學的女孩子們都能上學,否則,她們就無法遠離愚昧,遠離苦難。
然而,比夢想先來的,依然是苦難。
四、
2002 年前後,張桂梅的肺部也有了病竈,她還是忍着病痛折磨,愣是等到寒暑假才動手術 ……
她每次大病手術,都沒有耽誤過一節課。爲了學生,她不惜拼命,也錯失了親情。
張桂梅的姐姐和她 20 多年未見,病危之際,給她寄來 500 多元錢,讓她回去一趟。當時,恰好張桂梅的一個學生生病,交不上住院費,她就把錢全給了學生…… 此行未能成行,遭到了親人很深的誤會。
在一次會議上,參會代表們聽說了她的事迹後,又紛紛捐款,強行給她買了機票,送她回去,才得以和親人團聚。
2004 年,張桂梅獲得 " 五一勞動獎章 ",聲名遠揚。那年 9 月,她受邀到北京去錄一期節目,途中,她向随行的教育部門領導提出要辦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那位領導聽完張桂梅的夢想,覺得她過于理想化,近乎癡人說夢。實事求是來講,那時,張桂梅也隻是個一線教師,也沒有任何管理經驗,最難的是财政沒錢!
這不僅沒有難倒張桂梅,反倒提高了她的鬥志。雖然知道這注定是一場 " 愚公移山 ",但依然 " 知其不可而爲之 "。
因爲她深信:" 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
2006 年,張桂梅突然獲得了一筆巨款,30 萬元!
因爲她獲得了 " 興滇人才獎 ",獎金還沒到手,她就直接捐給了丁王民族小學,用于蓋教學樓,讓大山裏更多的孩子可以讀書。
這樣的事迹感動了很多人,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一年後,張桂梅還代表縣裏去北京參加十七大。
但這次,她卻給縣裏 " 丢臉 " 了。
五、
2007 年,參會前,縣裏還特意撥了幾千塊錢給張桂梅,讓她買一身像樣點的衣服。
結果,張桂梅沒把縣裏千叮咛萬囑咐的話放在心裏,轉手就把錢 "挪用" 了。
因爲 " 兒童之家 " 辦公環境簡陋,張桂梅用這筆錢給 " 兒童之家 " 買了電腦,隻給自己買了一件西裝上衣,随便穿了條牛仔褲就進京了。
結果,這條褲子竟然破了兩個大洞,成爲了焦點,張桂梅突然成了 " 網紅 "。
正當她覺得糗大了,太 " 丢臉 " 時,命運卻拉近了她和夢想的距離。
接受采訪時,張桂梅吐露了心聲,讓創辦女子高中的夢想見諸報端,她的《我有一個夢想》也再次表露這樣的心聲,火遍全網,終于得到了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
那時,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全面免除學雜費,國家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掃盲力度空前。然而,這卻改變不了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們中考就等于辍學的事實。
由于貧困和觀念上的原因,女孩子想通過高考改命,簡直是難于上青天。創建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對她們來說,就是逆天改命的唯一希望!
她的夢想,很快獲得了支持,得到财政撥款 200 萬元,上級還給了她辦學上極大的權力和自由。
然而,就在夢想即将照進現實前,張桂梅卻再次遭遇了苦難的考驗。
六、
2008 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邀請張桂梅到北京錄制一期節目。恰逢此時,張桂梅的哥哥病危,家裏打來電話,讓她回去見上最後一面 ……
張桂梅内心很矛盾,最後還是選擇錄完節目再說。等節目錄好,她哥哥已經過世,她能看到的,隻有一罐骨灰 ……
這次上節目,不是爲了名,而是爲了錢。
那時,張桂梅正在爲華坪女高籌款,她生怕錯過了錄制,就錯過了大好的籌款機會。因此,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選擇了錄節目籌錢。
果然,這期節目爲她募到了 100 多萬元!
那年 9 月,在很多反對聲中,張桂梅固執己見,在女高隻建起了一棟教學樓時,就開始招生。
因爲她覺得孩子們耽誤不起。晚開學一年,就意味着有一批上不了高中的貧困女生,将錯失改變命運的機會,一輩子困在大山裏 ……
那時,學校條件簡陋,沒有食堂、廁所、圍牆和大門,到處都是施工的鋼筋水泥,俨然是一片工地 ……
張桂梅親自帶領 17 名老師擦洗教室,将床從山下擡到教室,鋪上新被褥,貼上學生的名字,歡迎第一屆新生的到來。
經過千辛萬苦,這一屆終于招到 100 個女生。盡管學費全免,生活費也免了,但最終還是有 4 人辍學了。
這些學生除了家庭貧困,中考成績實際也不理想,大多數人因分數不夠,根本上不了高中。基礎也很差,有個女生數學竟然隻有 6 分!但張桂梅依然沒有放棄她們 ……
很多年以後,那些學生應該還記得,那時學校沒有廁所,也沒有路燈,每天夜裏,張桂梅都帶着老師陪護着她們,穿過漆黑的夜,去對面學校上廁所的情景 ……
山很大,路很黑,但有老師在,孩子們眼裏有了光,腳下有了路,心裏也有了夢。
3 年苦戰,17 名老師中,有 9 名受不了,走了,但張桂梅還是帶着剩下的人咬牙堅持了下來,全力輔導她們,并創造了奇迹:96 人全部考上了大學!
從此以後,張桂梅的女高就成了 " 保險櫃 ",隻要送進去了,就等于提前拿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很多縣城裏的學生都想擠進去 ……
于是,張桂梅又遇上了大難題。
七、
那時,貧困戶還沒有建檔立卡,隻要開個證明就能成,因此,誰能進,誰不能進,就成了張桂梅最頭疼的問題。
沒有辦法,眼見爲實,她隻能家訪,再做決定。
從此,家訪就成了張桂梅的日常。在短短的十多年裏,她瘦弱多病的身軀,在大山裏穿梭,走了十幾萬公裏,對近 2000 名學生進行了家訪 ……
在狹窄的山路上,摩托車隻要稍微歪一點,就可能掉下萬丈懸崖,但她都咬牙挺住,把該跑的路都跑了。
盡管她在家訪途中,摔斷過肋骨、發過高燒、迷過路,暈倒過,害怕過 …… 但該走的家訪路,她一步都沒少走,該納入女高的學生,一個都沒少,都收了進來。
爲了讓孩子們有尊嚴,她絕口不提 " 貧困 " 二字,因爲她覺得這也是她們的隐私,需要被保護。
這是何等的大愛!
八、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桂梅用她畢生的付出,建起了一座校園,幫助近 2000 名學生走出了大山,實現了逆天改命的傳奇,創造了 " 愚公移山 " 的神話。
近幾年,她被評爲 " 最美鄉村教師 "" 中國好人 "" 時代楷模 ""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渾身上下,都挂滿了榮譽,這是她應得的,怎麽褒獎都不爲過 ……
她說:" 一個重病的人,爲什麽渾身有病卻不死,卻沒有倒下?因爲始終有一種精神支撐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報!"
經曆了無數痛苦折磨,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張桂梅,爲了感恩和回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了出來,毫無保留,她沒有車、沒有房,隻有學生 ……
所以,女高的很多學生,也學會了感恩,隻要提起校長張桂梅,就會因感激而哽咽流淚 ……
那些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女大學生們,雖然也看到了山裏山外的巨大差距,深刻體會了城鄉之間的巨大差别,發現了人與生俱來就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在張桂梅的鼓勵下,她們都不卑不亢,不怨天尤人,和老師一樣默默奮鬥改變命運 ……
不少人工作以後,依然想着張桂梅,念着母校,都想把自己的工資捐出來,用以報答母校和張桂梅。
可張桂梅卻定下規矩:走出母校就不要再回來,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任何報答!
因爲 " 張媽媽 " 不想給她們任何負擔。她說:" 如果未來實力允許,希望那些學生,能把錢捐給沒錢治病的窮人 ……"
或許,這才是逆天改命的真谛,一心想拱城裏 " 白菜 " 的 " 土豬 " 們怎麽會懂?
九、
2020 年,疫情發生後,63 歲的張桂梅仍然帶領老師們挨個去學生家裏家訪 ……
那時,她身患骨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 23 種疾病,每天都要靠貼滿全身的止疼膏才能動彈,靠吃十幾種藥,才能維持生命。
但她仍然堅守在崗位上,拿着小喇叭,喊學生們起床、吃飯、跑步、睡覺,帶領孩子們唱紅歌,親自給他們上思政課 ……
因爲她是女高的魂,女高的精神,她也不能倒下。她還有個遺憾——至今華坪女高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盡管女高上線率高達 100%,貧困女生的家長們都感恩戴德,深受感動,但張桂梅發現,無論她們如何努力,孩子們都無法靠近這個目标。
所以,這幾年,她讓女高的孩子們每天高喊誓詞:"我是女高人,我要上清華攬月,進北大摘星!"
爲了彌補這個遺憾,女高招聘教師時,張桂梅都一直固執地要招名校生、研究生,然而,應聘者卻總是寥寥無幾 ……
高考時,張桂梅強撐病體在大雨中,送孩子們進考場的畫面讓人淚目。她說:" 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
鏡頭裏,華坪女高裏那些女孩們,跟張桂梅一樣,一個個都滿臉笑容,青春自信,懂得感恩,所以,就算考不上清華、北大,也不必遺憾,因爲她們已經學到了最好的東西,命運不會太差。
考完後,不忍分别,張桂梅躲進了辦公室。她艱難上樓的蹒跚背影,蕭瑟且孤單,讓人心疼 ……
張桂梅遭受了太多苦難,但從不怨天尤人,始終心懷感恩,默默用行動實現命運救贖,幫助一個個孩子走出大山,卻不求回報,給孩子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她本就是高山,是這個缺乏信仰的時代裏,最真實、最純粹、最有信仰的人,或許是因爲高山仰止,太過高尚,讓有些人覺得不可思議、自慚形穢,因此不得不在創作時動手動腳,以達到 " 令人信服 " 的效果。
然而,他們不知道,原汁原味的張桂梅早已深入人心,她真實的故事早已超越了電影,不接受拙劣的 "改編"!
無論他們怎麽改,也請記住:那個真實的張桂梅才是最感人的,也是我們最稀缺的、最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