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見習記者譚硯文
編 輯丨張雅婷
圖 源丨 21 世紀經濟報道 梁遠浩 攝
廣州市天河區博物館内,一張《1985-2000 年天河規劃圖》勾勒出天河區初建時規劃的街道、設施。這是天河區由一片農田成爲天河 CBD 的起點。
天河區的巨變離不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1985 年,天河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立,六運會便是這片城區迎來的第一道 " 試題 "。1987 年,天河體育中心建成,六運會在此舉行了盛大開閉幕式。自此," 天體 " 成了廣州的一張體育名片,向世界證明了廣州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也是廣州邁出東進戰略的關鍵第一步。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謀求通過舉辦體育賽事激活城市潛力,實現城市的 " 再升級 " 與 " 再創造 "。譬如,成都大運會期間,成都住宿業、餐飲業銷售收入分别增長 57%、42.3%;在 " 村 BA" 等賽事帶動下,2023 年貴州台江旅遊綜合收入達 84.64 億元,同比增長 94.66%;2024 年無錫馬拉松帶動經濟效益達 28336.6 萬元。
一場體育賽事,能給一座城市帶來什麽?最直接的體現是經濟的提振,賽事不僅有助于發展體育産業,還能帶動旅遊、住宿、交通和餐飲業等方面的增長。長期來看,賽事所推動的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國際影響力提升更是滲透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959 年,第一屆全運會在北京舉行,這句口号至今仍深入人心。如今,全運會已經走過 65 年,全運會的發展之路,也是中國競技體育能力、全民健身建設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之路。2025 年 11 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将在粵港澳三地舉辦,十五運會将給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城市群帶來什麽?
體育賽事給城市帶來什麽?
日前,上海市體育局聯合上海體育大學、上海東方體育評估咨詢中心發布的《2023 年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顯示,2023 年上海舉辦了 118 項國際國内體育賽事。這些賽事吸引了 19 萬人次參賽,129 萬人次的現場觀賽,共帶動消費 37.13 億元。同時,還帶來了 49.38 億元的直接經濟影響,産出效應達 128.64 億元,稅收效應爲 4.25 億元,并創造了 32268 個就業崗位。
這些數據正是體育賽事與城市發展 " 雙向奔赴 " 的例證。長久以來,各大城市都通過體育賽事助力城市的 " 再升級 " 與 " 再創造 "。例如,1959 年都靈大運會,開啓了汽車之都到歐洲體育之城的轉型之路;1991 年謝菲爾德通過舉辦大運會,成功轉型爲英國最重要的國家體育産業城。
近年來,我國一系列政策積極推動體育賽事名城的建設。
體育總局《" 十四五 " 體育發展規劃》提出,引導城市結合發展實際,将體育融入城市發展進程;鼓勵地方政府承辦國内外高水平體育賽事,打造各具特色的體育賽事名城。各地也相繼推出相關政策,其中,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分别提出打造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世界體育名城、國際著名體育城市等。
一場體育賽事,能給一座城市帶來什麽?
最直接的體現是經濟的提振。以奧運會爲例,1988 年,漢城奧運會舉辦,韓國當年創下 12.4% 的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紀錄。2012 年,倫敦奧運會爲英國第三季度 GDP 貢獻約 0.2 至 0.4 個百分點,旅遊、酒店、餐飲及零售等行業收入均獲得提升,服務業的增長率更高達 1.3%。
" 奧運效應 " 同樣延伸至今年的巴黎奧運會,巴黎奧運會爲法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貢獻 0.3 個百分點,其中奧運會帶動的住宿、交通和餐飲業收入貢獻 0.05 個百分點。
不過,并非所有辦賽城市都能承擔辦賽所帶來的财政壓力,算好奧運這本 " 經濟賬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自 1960 年羅馬奧運會以來,曆屆奧運會在考慮通貨膨脹後的平均超支率約達 180%。也就是說,成功辦一屆奧運會,平均要花掉超過申奧預算近 2 倍的錢。
盡管如此,奧運會仍舊是最受城市歡迎的體育盛會,城市更看重它在拉動經濟、改善設施、提振國民信心、樹立國際形象等方面長期綜合價值。大型體育賽事會産生就業、稅收,同時拉動上下遊産業的發展,爲城市帶來長期收益。例如,巴黎奧運會設施的建設,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别創造了約 4300 個和 1600 個就業崗位。
奧運會的長期收益在亞洲的兩座辦賽國家上更爲顯著—— 1964 年東京奧運會結束四年後,日本成爲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北京奧運會舉辦兩年後,中國經濟總量更是超過日本,一躍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更重要的是,賽事所推動的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提升是長期存在的。
每一個申辦國際性賽事的城市,都會提前多年實現承辦賽事所需的硬件,這将倒逼技術産業的升級,如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推動了東倫敦地區的基礎設施改善和城市更新;2016 年巴西奧運會加快了城市貧民窟的改造進程;2008 年北京奧運會促進了北京城市快速路、地鐵軌道、國奧村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曆史上,更有不少城市借助奧運會提升國際影響力,迎來發展的轉折點。如 1960 年羅馬奧運會,見證了二戰後羅馬的 " 重生 ",奧運會的電視轉播充分擴大了這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1964 年東京奧運會,讓東京一躍邁進發達國家現代化城市行列;2008 年北京奧運會向全世界展示了 21 世紀中國的蓬勃發展活力。
" 體育賽事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有複合性、多元化的帶動效果。" 廣州體育學院教授王钊接受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方面,賽事所需的基礎資源是城市産業發展的基礎,對盤活城市的企業資源、市場資源、消費資源、賽事資源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賽事推動城市體育觀的轉變,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還能宣揚當地文化、彰顯城市魅力,有助于長期提升城市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廣州曾在全運會中 " 成長 "
廣州市天河區博物館内,保留着一些 30 多年前的老物件,天河體育中心落成紀念信封、六運會場刊、團體操預演門票……這些帶有六運會印記的老物件,不僅見證了廣州舉辦的第一次全國性體育盛會,更見證了它爲天河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全運會提升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爲中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自 1959 年在北京舉辦首屆以來,便是推動體育事業和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平台。
2009 年,山東濟南舉辦十一運會期間,山東省接待境内外遊客約 1000 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近 100 億元,比過去一年同期增長 27%;2017 年,十三運會舉辦地天津接待國内遊客增長 10.4%,國内旅遊收入增長 12.8%;西安在籌備十四運會的 5 年間,GDP 重回全國前 20 強、增速也一度排名全國第一,此外還躍入 " 千萬人口俱樂部 " ……
廣州更是典型案例,舉辦的兩屆全運會早已超越了體育的範疇,輻射到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1987 年的六運會是廣州第一次承辦全運會,大會的籌備需要土地,廣州政府将目光投向了當時還是一片農田的天河區,在此新建了天河體育中心,其中含一個 6 萬座位的體育場、一個 8000 座位的體育館和一個能容納 3000 位觀衆的遊泳館。作爲改革開放後建成的首個綜合性大型體育設施,天河體育中心推動了廣州城市格局的突破和天河區的整體發展,象征着廣州邁出了東進戰略的關鍵第一步。
如果說六運會促進了新天河的誕生,那麽 2001 年的九運會,則是孕育出了一個全新的廣州。
爲迎接九運會,廣州市在賽前三年的市政建設投資就達 620 億元,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信廣場、地鐵一号線等過百個重大項目,都在備賽期間開工。此外,爲了方便市區觀衆到奧體觀賽,1998 年廣州開始修建的串聯天河、黃埔、增城并直通東莞的廣園快速路,已成爲廣州東進的交通大動脈。
在兩屆全運會的影響下,廣州的體育氛圍也日漸濃厚。
射擊運動員、中國奧運金牌第一人許海峰從 1984 年備戰洛杉矶奧運會起經常來到廣州冬訓,他曾向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每次來到廣州,都能感受到這裏的體育氛圍一次比一次濃厚,不僅在跳水、田徑、乒羽等項目中都湧現了一大批優秀運動員,也不斷發展群衆體育工作,推動全民健身建設。
十五運将成大灣區建設 " 助推器 "
2025 年 11 月,十五運會将在粵港澳三地舉行,這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全國運動會。
這場體育盛會,對粵港澳三地城市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 4 月,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司長張新在全國第十五屆運動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運會的承辦将有力促進粵港澳三地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動規則的有效銜接和要素的便利流通;促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爲産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以廣州爲例,十五運會正是推動廣州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廣州市規劃院胡峰表示,可以借助賽事實施城市規劃項目,推動城市結構性的變化。賽事結束後留下的 " 遺産 ",可以作爲産業發展的基礎,讓比賽場地在賽事結束後繼續爲城市和市民服務,推動多産業共同發展,爲城市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外,十五運會對三地城市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正如奧運經濟是奧運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全運會也要打造 " 全運經濟 " 概念,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譚建湘表示,可以借全運會契機培養一批國有、民營企業作爲核心骨幹,緊貼市場支撐後全運會時期的發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長遠戰略目标,進一步帶動三地城市發展,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上一個新的台階。
場館,是辦好體育賽事的基礎。目前,廣東賽區正在積極推進場館改造。11 月 8 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倒計時一周年新聞發布會舉行,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副主任、廣東省體育局局長崔劍在會上表示,本次全運會場館改造呈現突出節儉辦賽要求、突出綠色辦賽理念、凸顯灣區特色、同步實施無障礙改造四大特點。此外,還密切關注場館安全和環保問題,加強建設過程安全生産管理,确保場館建設的質量和工藝達到賽事要求。
已有兩次全運會經驗的廣州,在此次辦賽上更顯從容。
在場館改造方面,目前廣州第一批 14 個場館已完成了總工程量的 48%,第二批新增的 9 個場館也已于 9 月底全部進場施工。爲了讓老場館煥發新活力,廣州在場館改造中加入了 3D 視覺閘機系統、AR 導覽導航系統、光影互動系統,此外,還配置了無障礙設施和标識,如無障礙查詢屏、無障礙智能服務樁等,爲殘疾人提供無障礙地圖、出行指引、一鍵求助等服務。
不僅在場館方面,十五運會在城市規劃上也力求 " 精緻 ",用一場賽事引導新的生活方式。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人居環境景觀院院長胡峰介紹,十五運會推出了 " 精緻街區 " 概念,通過把賽區與城區相融合,使體育成爲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天河體育中心在賽時是賽區,在賽後則将拆除隔離裝置,成爲市民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空間。
他表示:" 希望通過十五運會推動改善體育運動的物質條件、提升大衆的健康水平,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體育運動,促進全民健身建設。"
十五運會由粵港澳三地聯辦,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命題——如何通過全運會發展大灣區,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世界灣區的影響?
譚建湘建議,一方面應大力培育全運經濟,振興大灣區體育産業,爲未來的産業發展留下寶貴财富。另一方面還應注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體育運動是實現灣區世界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借這次全運會展示灣區發展成果後,也應該将全運效應延伸到後全運會時期,持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世界範圍内形成體育人文方面的高地。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簡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