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編輯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當你興緻勃勃給父母準備驚喜,迎接你的大概率不會是感謝,而是一張責備的冷臉。
對于一個中國人而言,人生最大的奢侈品,就是擁有一對不掃興的父母,度過了一個沒有陰影的童年,成長爲一個沒有精神創傷的人。
而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概率相當于中彩票。
東亞父母子女,一種奇妙的雙向辜負的親密關系。
事情從一個 14 歲的江西女孩說起。
女孩暑假爲母親做了一頓飯,飯桌上是四道很漂亮的菜和一大碗玉米排骨湯,甚至還搭配了一顆西柚做飯後水果。看得出來她準備了許久,媽媽的碗裏還特地準備了蛋炒飯。
母親卻拿起手機拍了一條抖音,視頻中她嚴厲地責備女兒菜做多了:" 我是要表揚你嗎?"
在網友的憤怒徹底席卷了這位母親的抖音之後,她又在直播中質問女兒:" 網上好多人有意見,說我罵了你打了你,說我不好,說我這個媽媽不配,你覺得我配不配做你媽?"
緊接着她又追問了孩子一句:" 你說,我配不配?"
女兒轉身離開,留了一句回答:" 這不是我說了算的。"
這對母女當然不是唯一的案例。
曾經有一條抖音,畫面中是一個穿着校服哭泣的男孩。
他在母親節給媽媽準備了一束鮮花當作驚喜,結果媽媽氣到不行,發了一條抖音詢問網友:" 這個一點都不實在的東西,過了兩天就得扔掉,我讓兒子退回去,兒子很委屈了,回來竟然哭了,我做的真不對嗎?"
這位母親甚至真誠地好奇自己是否有錯。
被父母潑冷水,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是從小到大最熟悉的精神創傷。
我們如此習以爲常,甚至覺得和其他更痛苦的創傷比起來," 掃興 " 已經不算什麽大事。
随處可見網友們分享的故事。
考了九十分,父母會說那爲什麽别人能考一百;考了一百分,父母會說爲什麽沒有考雙百。
母親節父親節準備了鮮花禮物,被責備 " 還不是花了我的錢 "。
畫了一副特别滿意的畫,父母看了沒有表揚,隻會責備 " 作業寫完了嗎,不學無術 "。
在外地旅遊特地背回了特産,父母瞥一眼就說真難吃。
拿了三等獎學金,父母看了第一反應是:爲什麽沒拿到一等和二等?
掙到了第一筆工資,給父母轉賬卻收到了一頓陰陽怪氣:你以爲自己賺了很多嗎?
有人在火車上目睹一個兒子給母親買了一個面包,母親數落他好幾分鍾:我可吃不起這麽貴的面包,你留着自己吃吧。
" 不掃興 " 變成了中國父母的稀缺品質,打着燈籠都難找,甚至許多人在成年之後才發現,原來正常的家庭是可以給人帶來溫暖的。
甚至 " 擁有不掃興的父母是什麽體驗 " 都變成了熱搜。
有人半夜想吃冰激淩,媽媽會陪她下樓一起吃;畫了古怪的妝容,爸爸會噗嗤一下笑出來;點了一大杯奶茶,會用大碗分給父母一起喝。有人想在三伏天喝羊湯,父母二話不說就陪着去了。
在一家人的監控錄像裏,姐姐不小心摔壞了小提琴,媽媽在安慰她,爸爸在想辦法修琴,年幼的弟弟說要出錢幫姐姐修琴,爺爺耐心地總結經驗,絲毫沒有責怪埋怨。
全家情緒穩定得像一部科幻片。
抖音有個話題,叫做 " 一張照片證明女兒被你養得很好 "。
點開這個話題,裏面有各式各樣的 coser 和父母的合拍,五顔六色的頭發和誇張的妝容并沒有讓父母歇斯底裏,甚至還露出驕傲的神情。
評論區裏的網友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窗外窺探屋裏溫暖的壁爐——
" 野貓看家貓的感覺。"
" 長大才發現一個碗才四五塊,爲什麽會挨那麽久的罵呢。"
" 我當時好像一個地溝老鼠看着這一切,眼淚含在眼睛裏面不敢掉。"
有人總結了中國詭異的親子關系:和父母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向父母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父母似乎帶着某種神秘的使命感,執意拉開父輩與子輩的距離,即便你一次次靠近,現實總會讓你碰一鼻子灰。但如果你真的想逃離,他們又會拽緊繩子把你拉回來。
有些父母到老都想不明白,兒女親情爲什麽越來越疏離。明明是父母牽着孩子的手來到世界上,最後卻變成了隔着厚障壁的陌生人。
直到他們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知道(或永遠不會有機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情緒叫做 " 失望性情感隔離 "。
如果在童年時期,孩子的委屈、撒嬌、苦惱、傾訴在父母那裏從來不會得到正向反饋,那麽在領悟到這個事實後,大部分孩子會因爲失望選擇不再與父母建立情感鏈接,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離。像是人體的某種自我保護機制,一旦受到太多次同樣的傷害,便會本能性地隔絕再次受傷的可能。
巧合的是,在抖音 "14 歲女孩做飯 " 火了的同時,TikTok 上有一則 " 華裔母女對話 " 也火了。
病态的東亞父母給溫室裏的美國人一些小小的東亞震撼。
一位女主播邀請了自己的媽媽錄節目,女兒試圖告訴媽媽,在美國,自己偏黑的皮膚和較厚的嘴唇會被認爲是 " 美 " 的,母親聽完之後,微笑地看着女兒問:" 是這樣嗎?"
緊接着母親溫柔而嘲諷地反問道:" 那你還是個美女啦?"
女兒堅定自信地點點頭,而母親的回應讓人頭皮發麻:她微笑着搖了搖頭,輕輕冷笑了一聲," 你從來都不是什麽美女 "。
女兒眼睛裏甚至都閃着淚水反問媽媽:" 你爲什麽不相信我在美國是個美女?"
母親覺得不可思議,笑着回答她:" 你一直都是個小黑妞、小醜妞,我們會說你是豬拱嘴,像豬嘴一樣的感覺 ",媽媽一邊說,一邊模仿豬撅嘴的樣子,然後被自己的動作逗得前仰後合。
女兒不斷試圖告訴母親,自己在美國也會被認爲是美的,母親非但聽不進去,還笑着追問:
" 哦,這就是你逃到美國的理由嗎?"
想必你也能猜到這條 TikTok 視頻下的評論區是什麽樣的。
這個程度的中國媽媽已經算是相當溫柔體面的級别,但仍然讓他們心碎到幾乎崩潰了,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有父母會如此否定自己的親生孩子。
即便是相貌不出衆的孩子,在父母眼裏,都不會用 " 醜 " 來形容。
隻有中國人能聽懂,這段對話裏的否定和打壓有多麽不寒而栗:中國父母太擅長用最溫良的表情說出世界上最惡毒的話。
" 我發誓,父母給人的創傷最大 "
" 父母怎麽能對親生孩子說這樣的話 "
" 這太瘋狂了,太悲傷了 "
" 我不理解這樣的人,即使我的孩子在客觀上沒有多漂亮,我也永遠不會說他們醜,這也太刻薄了 "
抖音有一位博主,描述了一段類似的經曆。
她的标題是:《很遺憾,我與我的親媽永不和解》
小時候母親嫌棄她比其他女孩胖,逢人就貶低自己的女兒:都是她奶奶慣的,才長這麽胖,胃都撐大了。
母親不斷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播灑詛咒:
" 我要是你這麽胖我早就去死了。"
" 你這麽胖丢死人了,永遠都不會有人喜歡你。"
" 你的老公不嫌你胖嗎?"
" 終于嫁出去了,吃這麽胖我真怕她沒人要。"
在這位博主的評論區下面,你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中國親子恐怖故事," 我能想象得到最惡毒的話,都是出自我媽媽的嘴裏 "。
父母帶着怨氣結合,再把怨氣像嘔吐物一樣一股腦潑在後代身上。
無論是高矮胖瘦,學習優良,嫁娶早晚——父母通過貶低孩子取悅他人,當孩子想要一句道歉的時候,父母通常有一句反問在那裏等着:養你這麽大,你就記住了這些?白眼狼。
最容易被記住的往往都是傷害。就像那位從小被母親攻擊的博主總結的話:" 愛會枯竭,但恨會生根發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霸淩者,隻不過中國式親子霸淩,往往來得更反人性一些。
打個比方。外國人童年陰影,可能是 " 父母不讓我養寵物 ";而中國人童年陰影,是 " 寵物被父母吃掉了 "。
抖音最近流傳一則視頻,是一位河南的小女孩哭着給狗販子塞鈔票,希望把她的小狗的命贖回來。旁邊是她看熱鬧的父母親戚,以及拍視頻的人。成年人們圍在她身邊熱鬧地笑着。
這則視頻讓我想到了許多朋友。
有人長在農村,家裏有一隻護院的老狗,陪着家裏的小孩們一起長大,最後這隻狗以 20 元的價格賣給了狗販子。賣狗的那天,她哭得崩潰了,而大人們在笑她。長大後,她對養寵物這件事天然地抵觸了,直到 30 歲才緩解。
有人在初中養了一隻寵物兔子,媽媽覺得耽誤中考,于是炖了端上飯桌,等他吃完了才告訴他。
這算不算最短的中式恐怖片?
一個孩子總是在不經意的某一刻,被 ta 的親生父母親手 " 精神謀殺 " 了,而那顆子彈可能要在身體裏穿梭幾十年。
成年之後,他們必須重新養育自己。
爲什麽中國父母最大的愛好就是掃興?
這離不開 " 債主心态 "。
子女是父母持有的資産和物品,所以 " 削骨還父,割肉還母 " 放在任何時代都具備振聾發聩的悲壯。
在古代,父權是逼你下跪的宗廟和牌位。
你不得不服從——在小農社會,父權是分配土地資源的大家長,是生存資本的給予者與分配者。
在現代,分配方式變了,而親子關系依然保持上古慣性。
父母變成了資産持有者。他們稀裏糊塗地走入婚姻,稀裏糊塗地生下孩子——就像進入股票市場的散戶,隻是聽别人說持有這支股票未來就有保障,所以稀裏糊塗地 all in 了。
但收益不是散戶能決定的。
這支股票賺了,他們點頭颔首;這支股票賠了,他們破口大罵。在中式孝道金字塔的排序裏,隻有滿足了父母的要求,才能獲得 " 特等大孝子 " 的頭銜,這個頭銜和學曆、收入、自我都無關,隻和 " 聽話 " 有關。如果還能賺點票子,那更是錦上添花。
當父母不再決定分配方式,家庭就變成了個人施展威權的場所。
孩子變成一個成年人可以免責擺弄的最小單位。快樂的孩子是無用的廢物,卷不死的永動機看上去分外耀眼。
所以父母總是看不得子女 " 快樂 "。
對東亞人而言,快樂是腐蝕意志力的毒藥,是享樂的邪惡魔鬼,蜜罐是貶義的,而苦水才是正道的光。
"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 "。
對于東亞人而言,驕兵必敗。開心是一種自帶失敗因子的情緒。所以我們信仰吃苦,崇尚卧薪嘗膽,并且将其内化爲一套方法論,教化我們的子子孫孫。
我們癡迷于 " 玉不琢不成器 " 的叙事。所謂 " 成器 ",就是達到東亞語境下 " 成才 " 的嚴格标準;所謂 " 雕琢 ",就是在這套嚴格标準之下,對一個天然人的強制塑形。
而打壓就是這套塑形方法中最便利的工具。
父母内化了一套 " 爲你好 " 的邏輯:與其長大後被社會打壓,不如在家庭内部先演練一遍。
一代代人就在扭曲的怨氣下長大,幾十年後,再變成帶着怨氣出場的父母。這片土地的創傷傳承,有時就像《遺傳厄運》一樣。
許多父母甚至會變成嫉妒孩子的幽靈,總是以被虧欠的姿态示人,似乎總要在最快樂的時刻敲醒你:你的快樂是榨幹父母獲得的。
有人外出旅遊,父母說你在外面逍遙,留我們待在地獄;有人在外面吃火鍋,父母說自己在家三塊錢的鹹菜也吃得很飽。
原本一場正常不過的對話,變成了債主的索取關注:你不能抛下我,輕而易舉地去追求幸福。你的幸福必須帶有負罪感。
後面的那句話是:我不幸福,憑什麽你幸福?
圖源:微博
就算你百般提防,父母留下的行爲習慣如同思想鋼印般烙在了你的身上,傳遞給你的後代。
當你某一天不經意間說出了和父母相同的話,東亞家庭的代際創傷才終于形成閉環。
最近,有一個街頭采訪非常火,叫做 " 結婚的好處是什麽?"
有許多老年人麻木地回答:傳宗接代。
然而,對于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來說,所謂的傳宗接代,傳的是精神障礙和代際創傷。
父母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他們的不幸,往上追究,是父母的父母的問題。就像我發現三十年來從未表揚過我的父親,直到爺爺去世那天,也從未得到過一句來自他的父親的表揚。
看清創傷的鏈路之後,我們甚至無法再責怪父母,因爲他們曾經也是受傷卻難以言說的孩子。
當靶子消失了,又該去追究誰呢?
在考古學研究裏,有一種方法叫做锶同位素鑒定,專門用來研究人類遷移活動。
每片土地的锶比值不一樣,每片土地各有特征。一個人在其幼兒時期攝入的營養,會滲入牙齒,被牙釉質包裹。
所以研究古人類遺骸的原生地,測一下就知道。
" 掃興 " 就像東亞人的锶同位素,滲入了骨頭和血液裏,就算跑到天涯海角也無法輕易剔除,它總在不經意的瞬間蹦出來,提醒你牢記自己東亞人的身份。
在這片情感匮乏的土地上,人們從未習得愛意究竟是什麽。
他們隻是如臨大敵。
就像父母在兒童電話手表裏看到了 " 愛你 " 的系統設定,第一反應是 " 危險 "。
他們根本沒想過,其實這句愛你,本來也可能是要發給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