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大的熱點當屬小米汽車首款量産車小米 SU7 正式亮相,雷軍親自站台,三小時講解小米汽車的技術優勢;2023 年進入尾聲,奇瑞新能源官降 8000 元,打響新年價格戰第一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對 2024 年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作出了最新預判:規模有望達到 1300 萬輛 ...... 更多熱點新聞,一起往下看。
●小米 SU7 正式亮相
●人事調整 長安汽車總裁王俊兼任深藍汽車董事長
●極氪将于 2024 第三季度開啓新加坡交付
●賽力斯汽車獲重慶、深圳 L3 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理想汽車:262 座超充站投入運營,布局全國 18 省
●最高降 8000 元,奇瑞新能源打響新年官降第一槍
●豐田旗下大發汽車面臨 7 億美元的損失
●百人會張永偉: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産銷規模有望達 1300 萬輛
小米汽車 SU7 正式亮相
12 月 28 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标是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的 " 夢想之車 "。同時,雷軍強調稱:" 小米汽車将通過 15 年到 20 年的努力成爲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
發布會上,小米汽車旗下首款量産車——小米 SU7 正式亮相。按照規劃,小米 SU7 将于 2024 年上半年實現量産上市。" 小米 SU7 汽車正式上市還需要幾個月,因爲公司還需要做大量的測試來确保發布。" 雷軍稱," 其實,我們的車已經在小批量量産了,還需要最後幾個月再做大量的驗證測試 "。
雷軍宣布發布小米汽車首款車型 xiaomi SU7,定位 C 級高性能超跑。雷軍表示,作爲一款電動智能車,電動技術是其基礎,小米發布了三項 " 硬核 " 技術,包括小米超級電機、CTB 一體化電池技術以及 9100 噸一體化大壓鑄設備集群系統。
人事調整 長安汽車總裁王俊兼任深藍汽車董事長
12 月 27 日,長安汽車集團内部通過了董事會決議,長安汽車總裁王俊深兼任藍汽車董事長,長安汽車副總裁鄧承浩擔任深藍汽車 CEO。
長安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阿維塔也進行了人事調整:阿維塔科技高級執行副總裁陳卓正式升任阿維塔科技總裁 , 全面負責阿維塔科技的經營管理工作。
『長安汽車總裁王俊』
早些時候,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擔任阿維塔科技董事長,原阿維塔科技董事長、CEO 譚本宏将不再擔任阿維塔科技相關職務,轉任長安汽車黨委副書記,回歸長安汽車。同時,長安汽車副總裁王孝飛将協助阿維塔科技董事長,在企業經營、重大項目推進、關鍵業務運營等方面開展工作。
一直以來,長安汽車緻力于加速新能源轉型。早在 2017 年就發布 " 香格裏拉計劃 ",宣布 2025 年将停售燃油車。目前長安旗下有阿維塔、深藍和啓源三個新能源品牌,分别聚焦高端智能純電、增程式和數智化。
極氪将于 2024 第三季度開啓新加坡交付
據外媒報道,奧迪(Audi)在新加坡的零售經銷商 Premium Automobiles 被指定爲吉利集團旗下豪華電動汽車品牌極氪(Zeekr)的經銷商。雙方協議已于 12 月底簽署。
Premium Automobiles 在 12 月 28 日晚間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極氪的展廳将于 2024 年上半年在 Leng Kee Road 地區建成,其服務設施将位于 Ubi 工業區。不過,Premium Automobiles 表示這些地點的具體細節仍在敲定。
『極氪 009』
極氪将在新加坡推出兩款車型,極氪 009 MPV 和極氪 X SUV,兩款車在當地的交付将于 2024 年第三季度開始。
極氪是最新進軍新加坡市場的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其他品牌還包括由 Vertex Automotive 分銷的歐萌達(Omoda),由 Hong Seh Evolution 分銷的賽力斯汽車,以及由 Vincar 分銷的埃安和哪吒。
賽力斯汽車獲重慶、深圳 L3 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12 月 29 日,賽力斯汽車發布消息顯示,由賽力斯汽車與華爲聯合打造的全景智慧旗艦 SUV —— AITO 問界 M9,已成功獲得 L3 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此次獲得的 11 張 L3 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中五張爲重慶地區牌照,六張爲深圳地區牌照。賽力斯汽車成爲目前唯一同時獲得重慶、深圳兩城 L3 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的車企。據了解,未來,AITO 問界 M9 将在特定區域開展 L3 級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涉及施工、長坡、連續彎道、橋梁隧道、匝道彙入等複雜場景以及擁堵、高車流量路段的考驗。
數據顯示,去年賽力斯汽車研發投入達 31.06 億元,AITO 問界核心研發投入累計超 120 億元。截至去年末,研發人員 4178 人,較上一年度進一步提升。目前,賽力斯汽車擁有已獲授權專利共計 3741 項;今年年上半年新增已獲授權專利 315 項,新增專利申請 1058 項。
理想汽車:262 座超充站投入運營,布局全國 18 省
12 月 28 日晚,理想汽車公布了 2023 年度超充站報告。報告顯示,從 4 月 20 日第一座理想超充站建成至今,已有 262 座理想超充站投入運營,布局 62 條高速、18 個省份,全年總充電次數達 255942 次,理想超充站設備全年在線率≥ 99%。
據官方介紹,電能戰略是理想汽車雙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高速 5C 超充網絡的建設。
據公開資料顯示,理想汽車的 5C 超充站可以使得電動汽車在 12 分鍾内即可充滿電,可以行駛 500 公裏。同時,該超充站的車位配備獨立攝像頭,自動完成車輛占位感知、自動降地鎖、安全問題識别上報等功能;運行狀态、充電情況自動回傳到雲端,由後台加以分析并挖掘潛在問題。
據悉,按照理想汽車此前公布的計劃來看,其将在 2023 年将建成 300 座超充站,努力實現對全國 10 條國家級高速幹線全貫通,覆蓋四大經濟帶和 70% 的國家高速裏程;2025 年高速路段将建設 1000+ 座超充站,實現對 90% 國家級高速幹線全覆蓋。
最高降 8000 元,奇瑞新能源打響新年官降第一槍
12 年 29 日,在 2023 年最後一個工作日,奇瑞新能源打響新年官降第一槍。
奇瑞新能源發布公告稱,得益于企業成本管控及供應鏈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帶動整車生産成本同步降低,自 2023 年 12 月 29 日零時起,奇瑞新能源旗下 QQ 冰淇淋、小螞蟻車型官方指導價官降,至高降價 8000 元。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新能源此次宣布官降的車型均爲 A00 級,背後與即将實施的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調整不無關系。
今年 12 月 11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減免車輛購置稅新能源汽車産品技術要求的公告》,明确了 2024 年後新能源汽車減免車輛購置稅政策适用的技術要求、過渡期政策,并更新了相關标準和企業要求。
純電動乘用車方面,純電動乘用車 30 分鍾最高車速不低于 100km/h,續駛裏程從現行免征購置稅政策要求的不低于 100 公裏調整至不低于 200 公裏,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從不低于 95Wh/kg 調整至不低于 125Wh/kg。
就新标準來看,奇瑞新能源旗下 QQ 冰淇淋多款車型的續航裏程和動力電池質量能量密度均難以達标,如何在接下來 5 個月的過渡期内清庫存,降價是最好的辦法。
豐田旗下大發汽車面臨 7 億美元的損失
近日,據外媒報道,預計大發汽車(Daihatsu Motor)因上周曝光的安全測試醜聞可能遭受逾一千億日元(約合 7 億美元)的損失,這一預測考慮到了大發汽車面臨的工廠停産和對供應商的賠款。
當前大發汽車已在日本停産,而目前尚無重啓生産的具體時間,盡管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出口已經恢複。
除了自身的銷售損失之外,大發汽車将與供應商單獨進行談判,以補償他們因生産停工而造成的收入損失,并考慮對無法銷售新的大發汽車的小型經銷商提供支持。這些賠償預計将非常昂貴,并将包括調查和額外安全測試的費用。
由于大發醜聞影響的不确定性以及對豐田集團治理的擔憂,豐田汽車股價在 12 月 21 日觸及約兩個半月來的最低點。但大發汽車與監管機構的麻煩才剛剛開始。目前,日本交通部正在進行調查,并已要求大發停止發貨,直到其車輛的安全性得到驗證——在規模更小的 2016 年三菱汽車案中,這一過程都花了大約兩個半月的時間。大發汽車也可能面臨其他處罰,包括撤銷大規模生産所需的認證。
百人會張永偉: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産銷規模有望達 1300 萬輛
12 月 27 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2024 年論壇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溝通會上,圍繞 "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新趨勢 " 進行演講。張永偉表示,2023 年中國汽車整體銷量有望突破 3000 萬輛,新能源車增長勢頭延續,逐步邁進年銷千萬輛量級的時代,預計 2024 年汽車增長勢頭将延續,汽車類零售額将突破 5 萬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突破 2 萬億元。
張永偉預計,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将超 2000 萬輛,中國仍将貢獻全球銷量的 60%。
張永偉表示,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國際化将成爲一大亮點。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有望突破 120 萬輛,同比增長 80%;2024 年出口有望達 180 萬輛,同比增長 50%。新能源汽車出口仍将保持 " 貿易 + 海外本土化生産 " 的模式,并且将快速增長。未來,新能源汽車出口模式,會逐步由貿易爲主變成海外投資本地化發展爲主。
新能源市場新車型密集發布的同時,新車型的叠代周期也在加速縮短," 單車銷售規模已不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上新速度,高頻的創新速度推動汽車行業進入‘摩爾時代’。" 汽車由之前的耐用消費品屬性轉變成快消品屬性,對很多車企而言,必須要縮短汽車産品叠代的生命周期,不斷滿足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