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很多企業,營收規模在 10~20 億這個層面停留徘徊,增長乏力。究其根源," 問題出在了前三排,根子還在主席台 "。總結華為、美的、小米、美團的成功經驗,我們發現,老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企業挑選、組建一個 " 卓越的高層管理班子 "。
" 設計 " 能打勝仗的班子
班子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打勝仗,為了完成任務,實現目标。按照管理大師們的觀點,一個班子就是一個團隊,抱團的作用就是要突破個人的限制,實現 1+1>2。
班子建設的核心就是在協作的前提下進行分工,分工目的是為了協作,整體利益最大化。每個人都獨當一面,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時相互補台,讓每個人的劣勢少發揮作用,甚至不發揮作用。
所謂設計班子,就是從任務入手,看看需要組建什麼樣的班子,需要班子成員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比如,創業階段,企業的最大戰略就是活下來。如何才能活下來,就是找人、找錢、找業務、混圈子。這是組建一個團隊需要考慮的關鍵任務,團隊中的分工就是這幾項硬任務,看誰能獨當一塊 " 硬任務 ",至少搞掂一塊任務。
這其中的 " 搞掂 " 最重要,你必須獨自搞掂一塊任務或一個任務的大部分環節,老大成為你的資源,關鍵的時候需要他出出場就可以了。如果每一塊硬任務都需要老大耗費很多精力的話,那麼這個團隊整體能力還是有點弱,這個企業的發展速度肯定會受到影響。
小米公司能在短短七年之内,做到世界五百強,這其中固然風口很重要,但小米的班子建設無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七個 " 大腦袋 " 都能在協作的前提下獨當一面,一兩個方面沒有頂起來,需要雷軍彌補還是可以的。如果塌方的地方比較多,勞模雷軍整天處于救火狀态的話,小米公司可能就不會發展這麼快了。
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面臨的核心任務是不一樣的,團隊中成員所承擔的責任,必須适時優化調整。可以說,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班子成員表現出來的主要能力是不一樣的。
另外,再加上一個主要變量——規模,規模從小到大,組織中人數從少到多,團隊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都要進行變革才能适應這種 " 從量變到質變 " 的轉化。團隊成員要想不被企業發展所 " 淘汰 ",必須不斷學習,努力适應,尤其一把手的自我超越更是關鍵。
班子成員的多樣性也很重要。比如,能力的多樣性,有人擅長市場與營銷,有人擅長技術與産品,有人擅長管理和運營,有人擅長資本與金融。再如,行為風格的多樣性,有人擅長做人的思想工作,有人擅長做業務,服務客戶,搞掂客戶。有人擅長做創新,喜歡突破,有人喜歡做相對确定性的事,善于不停改善。
按照管理大師德魯克的觀點,一個高管團隊一定要有四個角色,有人喜歡思考,有人善于行動,有人熱衷于混圈子(抛頭露面),有人容易相處。每個人很難擔任兩個角色,擅長其中一個角色就已經了不起了。
所以我們在匹配班子成員時,要充分考慮讓這四個角色都有人承擔。這樣的團隊才沒有大缺陷,除了能力互補以外,角色也匹配。
在這裡要強調一下,很多老闆總覺得自己擅長做管理。殊不知,管理與運營工作需要一定 " 傻勁 ",需要 " 比慢 "" 比呆 ",紮紮實實,慢慢沉澱。不能 " 投機取巧 ",不能有 " 僥幸心理 ",管理與運行需要不斷完善,精益求精。
好的管理與運營實際上是比較 " 枯燥 " 的,需要一種韌性和意志力,不達目的不罷休。有人骨子裡就是一個專家風格,但他總是覺得自己懂管理知識,擅長管理。
他樂意有時間看文獻資料和專業書籍,花時間琢磨業務,不太願意把時間花在自己的團隊身上,去琢磨團隊建設,去和團隊在一起 " 喝酒 ",去琢磨誰有什麼長處,怎麼用好人家,制定什麼樣的規則去分配利益,激勵團隊。
專家風格的人總覺得和人泡在一起是浪費時間,他們認為趕 " 場子 ",混 " 圈子 " 有點 " 不學無術 ",不屑于這樣做。他們覺得不如學習來得 " 實惠 "。
據我觀察,讓一些比較聰明的人做管理,其實有點難,聰明人一般對人要求是比較苛刻的,他們總是喜歡找 " 巧妙 " 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不願意 " 死磕 ",不願意下 " 笨功夫 "。當然如果有人非常聰明但又願意下 " 笨功夫 ",那很大可能就是高手了,是天才級人物了,基本上幹什麼成什麼。
許多企業發展比較慢,沒有抓住大好機會。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團隊缺乏多樣性,全是某一類人才,這樣的組織缺乏張力。這種企業發展肯定快不了。
提升找人、選人的成功率
老闆是首席找人官,人才是選出來的。但很多企業的老闆面臨一個困惑,就是他們不會看人,認為自己看人總是會 " 走眼 "。
其實看人 " 走眼 " 隻是問題的表象。這背後往往是老闆沒有想清楚找這個人、選這個人到底想讓他做成什麼?對這個人要求越具體越明确,越有利于看準人。
我接觸的一個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某企業的老闆好不容易找來一個高手,讓他進入企業班子,負責公司整體運營。當這位高管主動與老闆探讨他的工作責任時,老闆一口氣列舉了十多項工作任務,這個高管當即 " 蒙圈 "。
他幹了幾個月,老闆發現他的績效與自己預期相差比較大,開始有點看他 " 不順眼 ",結果相互折磨不到 6 個月,這個高管就離職了。
老闆很郁悶,費了幾個月的勁兒找來的高手,其實也不怎麼樣。這個高管更郁悶了,這個企業太亂,文化也不行,自己根本發揮不了作用。這正是 " 一對活冤家 "。
經過對企業的進一步了解,發現目前這個企業的主要矛盾是業務增長乏力,持續幾年都在徘徊,甚至沒有跑赢大市,大家士氣不足。現在關鍵任務是重啟增長,主要問題是市場營銷功能嚴重滞後,客戶數不足,如何幫助分公司争奪客戶,服務客戶。
運營方面關鍵問題是,建立利益分配機制,把賬算明白,有效約束與激勵各個分公司。至于運營體系,先把基礎運營數據統計準确了,從而揭示各個分公司運營效率如何。
這個企業一定要優先解決經營問題,找到帶市場資源的人進入公司,至于運營問題,現在不一定要找一個 " 大腦袋 " 進來,而是要組建一個運營團隊先做基礎數據統計工作,便于評價各分公司業績,從而建立公司和各分公司利益分配機制。等到再增長一定規模的時候,有可能從内部選一個人做運營高管。
我們在組建班子的時候,首先要想清楚的是,三年之内企業的主要增長目标是什麼?然後靠哪些業務單元來承載這個增長目标,以及公司級的關鍵任務是什麼?通過盤點現有關鍵人才,主要是公司層面的班子成員,以及業務單元的經營團隊,圍繞着必須實現的這三年的增長目标,去思考需要匹配什麼樣的人才,優先考慮經營人才和領軍人才。
第二,看看這樣的人才是在哪裡?如何分布的?從外部找?還是從内部提拔?這其中可能又衍生出一個激勵機制問題,要先優化激勵機制把内部人才激活。有時候,機制變了,原本不是人才的人也變成了人才。
第三,明晰核心崗位的相對具體的任務。到底讓這個崗位的人來承擔什麼責任,一定要把這個崗位場景化,場景刻畫得越準确,越能精準找人,當然了這個精準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精準。比如,某個業務處于 1 — 10 階段,那麼意味着需要會建組織的人才。
第四,要考慮團隊的融合問題,包括互補關系,管理風格适應性,以及團隊風格的多樣性。比如,某個公司的老闆思維比較缜密,系統性比較強,但動作慢,這時候團隊成員中一定需要有肯打仗敢往前沖的人,老闆一定要包容這種人可能帶來的 " 不嚴密 " 缺點。否則,這個團隊就可能會長于謀劃,但動作比較慢,會延誤戰機,好的決策都是在試錯中叠代出來的。
隻有明确場景,明确需要候選人才承擔哪些相對具體的任務,我們在挑選候選人的時候,才能重點考察和驗證此人是否具備這個崗位所要求的能力(包括團隊的融合問題),這樣才能相對精準的找人識人。
如何挑選來自知名大公司的人才
很多企業一旦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老闆開始覺得管理重要了,通常馬上想到能不能找到某某知名企業的人。
他想當然地認為,知名企業的管理這麼出名,企業文化如此令人信服,隻要是這種公司出來的人肯定沒有錯,他們所操的盤子比較大,知道大企業如何管理,他們本人也肯定比較擅長管理。但實際上并非一定如此的!
大企業有一個普遍優勢,就是體系相對完善,他們的管理基本上在體系中跑,感覺沒有那麼複雜。另外大企業的資源比較多,做事情相對要容易一些。
中小企業普遍沒有體系,完全要從亂到治,從數以百計的人發展到成千上萬的人,如何從混亂中逐步建立一套體系,這是一個 " 高難度技術活 ",不是一般的人才都能勝任的。
如果你的企業需要找一個人來建立體系,隻有大企業經曆的人可能也不懂如何建體系。他們熟悉的場景是如何在體系中進行管理。很多中小企業開始重視管理的時候,通常要在這個方面 " 交學費 ",誤以為找一個名頭比較大的企業管理者,就是會建體系的人才了,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