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由編者整理彙總自網絡公開資料。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335 篇深度好文:4625 字 | 15 分鍾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些聰明人,做事有條不紊,十分高效。而有的人,事情多到處理不完,最後拖着拖着隻能放棄。
那些聰明人到底用了什麽方法?
方法可以有很多,有一些适用于大多數人,比如做減法。
什麽叫 " 做減法 "?說一個事實。
全球市值最高的 5 家公司,市值都超過了萬億美元,年收入都在 2000 億美元以上,但這 5 家公司的産品線都非常短,幾乎一個巴掌都能數出來。
最有價值的公司,沒有數不盡的産品線,而是寥寥數個。我們是不是也能得到啓示,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不重要的事統統減去,生活會更高效?
今天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爲什麽要做減法,如何做減法。
一、做加法是本能,
做減法是智慧
1. 做減法,更高效
深圳是一個非常繁忙的城市,交通擁堵很常見。
你覺得,怎麽解決這個問題?
是多修幾條路嗎?不是的。
實際上,很多像深圳的城市,多修了路以後,交通變得更糟糕了,拆掉一些路後,交通才變好。
爲什麽?
因爲我們下意識認爲,交通擁堵說明車多路少。要麽讓大家少開車,要麽多修路。
顯然你無法控制大家少開車,那就隻能多修路。
一個城市幾千萬人的出行,選擇是非常複雜的,會産生複雜的效應。
這種複雜的狀況是不是最優的狀态,決定了路是不是堵。
多修兩條路,破壞了大家出行的最優狀态,反而讓交通更擁堵。
這個事告訴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人的本能想法是多做一點事。但是多做的這點事,有可能也會帶來問題,然後這件事源源不斷地做下去,停不下來。
如果我們減少約束和條條框框,減少自己的自我意志,結果可能更好,因爲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少了。
深圳,是在改革開放中發展起來的,靠的是少管一點,給予更多的寬松和自由,讓大家更多的探索。然後,這個城市,拔地而起。
管理一座城市,需要減法。商業世界裏,管理一家公司,管理一款産品,也需要減法。
比如,1997 年 , 喬布斯回到蘋果之後的第一件事,先砍掉了 70% 的産品線,比如打印機和服務器,這些業務根本不掙錢。
然後,聚焦,重點規劃 4 款産品。
這 4 款産品,發展到現在是大名鼎鼎的 iPhone、MacBook、iMac 和 iPad。
再比如,蘋果在規劃産品的叠代升級中,核心也是減法。
這是 MacBook Pro,它的一側接口原本大概有七八種。裏面的雷電接口和磁吸接口都是它自己的标準。
但是,經過演化,接口的種類變少了。最後,隻剩下兩個接口。
你會發現,蘋果遵循的是減法原則。
爲什麽這麽做?
接口多,類型雜,因爲要盡可能增加功能,以滿足消費者需求,設計師會本能地加更多接口,但這同時意味着需要很多線,才能真正滿足這些需求。
線越多,越亂,保存越難,消費者體驗越不好。很可能一不小心線太多,丢了一、兩根,就要不停的補。
如果兼顧需求的同時,在接口上做減法,就是在幫助消費者減輕負擔。
蘋果的 " 減法策略 ",用專業人士的話來講,是蘋果有自己的規劃。
比如智米科技 CEO 蘇峻說:" 最開始有人吐槽,說蘋果沒有創新力,很傻地放棄了磁吸接口,把這麽好的設計都給扔了。
其實,蘋果的思路是極其清晰的,蘋果是想做全無線。爲什麽要做全無線?回到蘋果的追求,蘋果是要做人類的易用工具,延展人的能力,提升人的效率,那麽線就是人的牽絆。"
做減法,越簡單,越高效,體驗越好。
2. 做減法,才能聚焦專注
吳軍老師也是奉行 " 減法 " 的人,他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弟弟吳子甯,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後,進入矽谷後來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美滿電子,用了 13 年的時間,從一個普通的研究人員,成爲了公司的二把手(首席技術官)。
在這 13 年裏,吳子甯先生放棄了很多 " 機會 "。
當時正處在摩爾定律控制半導體的年代,充滿了各種誘惑,但他花七八年時間專注在一個産品上,做到世界市場占有率第一,而且每年能夠産生超過 10 億美元的營業額。在這個過程中,他還獲得了 280 項美國和國際專利。
要做到高速率、可疊加式的進步,關鍵是做減法,懂得放棄。放棄森林中各種小岔路上風景的誘惑,才能更快的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的發展如此,管理一家公司更是如此。
今天全世界市值最大的 5 家公司,分别是沙特阿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蘋果、微軟、字母表(谷歌母公司)和亞馬遜。
他們的市值都超過了萬億美元,年收入都在 2000 億美元以上,但這 5 家公司的産品線都非常短,幾乎一個巴掌都能數出來。
做減法,專注在一兩個最掙錢的産品線上,然後做大做強,一定好過做一堆産品線,沒一個能掙錢。
管理者一定要明白,你不能什麽都做,做得少,是爲了聚焦,是爲了專業度,最終結果反而可能更好。
所以,我們做加法很正常,是本能反應,但是會做減法,一定源自于思考和智慧。
二、做減法,從這 2 個方面入手
1. 好戰略,就是 " 做減法 "
戰略問題,是企業的首要問題。
戰略錯了,意味着方向錯了,方向錯了,越努力,離目标越遠。
戰略上,要有取舍,做什麽,不做什麽,準确定位自己的能力。隻有聚焦聚力,才能産生強大的戰略穿透力。
馮侖曾經和一位企業家交流過,這位企業家說他做生意有一個 " 秘訣 " ——減少決策。
一旦戰略确定了,他就完全按照大的規律、大的方向走。其它周邊的事情,他相信他都能把握,不會有大的變化,于是就不用天天去折騰。
這位企業家,每天從早到晚,都聚精會神地關注自己的企業。同時他又極其低調,爲了不被外界不必要的事情,影響自己的注意力,他很少摻和企業以外的事情。
這樣就能保證他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辦好自己的企業,不參加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動、組織,分散自己的精力。
這種專注和勤奮,是一個企業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忽略。
有的企業動作很多,不斷變換姿勢,這樣一下那樣一下,做了很多事情,但活得并不輕松。
爲了實現業績增長的目标,絕大多數企業的戰略選擇是 " 做加法 " 戰略,增加業務線,做更多的事。一個業務不夠,就做三個業務,三個業務不夠,就做五個業務。
想法很合理,但更要符合事實。
事實是什麽?
大部分企業,在戰略上做了加法以後,不但沒有解決業績增長的問題,反而讓企業家更迷茫痛苦了。
我們做了這麽多事,付出了這麽多,爲什麽業績還是不能增長呢?
要的太多,反而每個業務沒有收益。這一點在初創公司上體現的尤爲明顯。
吳軍老師在做投資人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個現象。
大部分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在談他們的計劃時,都要讓自己顯得無所不能,都有龐大的商業計劃。
他們談論的以及所做的,常常是全面挑戰行業裏現有的企業,甚至想颠覆整個行業。
企業家有點雄心是好事,但通常的結果都是事與願違。
一個初創企業,各方面的資源都有限,又沒有現成的産品和市場,照理講不該做太多事情。那些一開始就把攤子鋪得很大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以失敗收場,而且失敗得特别快。
相反,那些能夠聚焦于一點,把一個看似小的問題,解決到極緻的初創企業,即便最終不能做到成功上市,也會因爲自身有特定的價值而被大企業收購,這些企業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正是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幾乎所有的風險投資人和機構,在投資前都會要求初創公司把自己的任務清單盡可能地精簡,減到無法再減爲止。
事實證明,當創始人意識到做減法的意義,并且能夠把心思放在做出具有代差的産品上時,他們就接近成功了。
那麽公司,尤其是初創公司,如何做減法?
在制定戰略層面,公司在早期隻有兩件事情要做:第一,加速産品市場匹配, 第二,活着,超出這兩件事情其實都不重要。
第一," 活着 "。
早期的創業公司,一般是通過融資的方法活着,途徑是天使投資或者熟人等,甚至有的時候家人提供早期部分的啓動資金。這裏有一個建議:創業公司,最好賬上的錢能夠用 18 個月左右。
第二,加速産品市場匹配。
這往往是一個早期創業團隊花時間更多的部分。
處在這樣階段的公司,首先,你創業應該會有一個大緻的方向,包括要做什麽樣的産品,建立什麽樣的企業。本質上來說,創業是在探索一個以前沒被做過的事情,一個沒有被解決好的需求。
但是,幾乎所有的創業公司在這個階段能見度都是很低的,目标離你有多遠,具體通過什麽路徑,根本看不見。在這個時候,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小步快跑,換句話說,就是降低試錯的機會成本。
這個機會成本往往是研發的資源,因爲早期一般以研發和産品叠代爲主。
比如,爲了探索一個方向,你可能要花兩周的時間寫一部分的代碼。但是,核心是要降低這部分資源。
另外一個核心機會成本是時間。比如,一個方向需要花兩個人用兩周嘗試,而另外一個方向,需要花三個人用一周時間嘗試。時間越短越好,不過有的時候會要有平衡。
這兩個點,基本上是公司在早期最需要關注的,就是試錯的機會成本,不斷的把你的機會成本降下來。
2. 做減法,組織更敏捷
3 月 27 日,馬雲回國,3 月 28 日,阿裏巴巴宣布組織架構——在阿裏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裏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
這次的組織架構變成,被稱爲 "1+6+N","1" 是阿裏巴巴集團全面實現控股公司管理;"6" 代表六大業務集團;"N" 代表下設的 N 家業務公司。
你覺得,阿裏巴巴這樣做,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
1 個公司變成 6 個集團,還有 N 個小公司,這是做加法?
是做減法。
之前,是阿裏巴巴這一個公司,集合了所有的事業部。現在分成 6 大業務集團,每一個業務集團,專注做一件事,更加高效。
外界評價阿裏這次的組織變革——敏捷," 是敏捷組織理念進一步深化的自然結果,意味着阿裏走向組織治理的全新階段 "。
既然減法策略這麽好,我們也想學。可是,我們不是阿裏這樣的巨頭公司,怎麽辦?
五源資本創始人劉芹,給中小公司和初創公司,提供了組織上做減法的 4 個建議:找盡可能少的人;找戰略對的人;找能力強的人;找自我驅動的人。
我們一起看看。
第一, 找盡可能少的人。
如果一個小公司連自己的戰略都沒驗證清楚,就開始用一個大公司的視角做人才培養了,這會浪費很多管理精力。小公司要找盡可能少的人,能雇一個人,絕對不能雇兩個人。
第二,找戰略對口的人。
創業公司首先要聚焦業務,想清楚自己的戰略是什麽。确定了戰略之後,要去尋找戰略對口的人才。跟戰略對口的人共事,做事效率才高。
第三,找能力最強的人。
很多創業者跟我說,說服一個有能力的人爲自己工作特别難,所以他們就偷懶去找一些信任的人,其實這是對執行力的稀釋。
有一次雷軍找到劉芹,很郁悶地說,爲了說服一個人來公司工作,他花了一個星期,最終還是沒搞定。劉芹開玩笑說,不能因爲你叫雷軍,創業就能偷懶的。
什麽意思?
就是,哪怕有成功經曆的人創業,說服一個有能力的人來爲他工作也不容易。創業者不能因爲說服一個有能力的人來工作很難,就去找比你弱的人。
一個公司組隊要避免找能力比自己弱的人,要盡量找能力最強的人。你看劉備的手下,諸葛亮、張飛、關羽都比他強,這就是做減法的思維。
第四,找能夠自我驅動的人。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小公司一定要找能自我驅動的人。
你爲什麽要管他呢?如果他自己上杆子要幹這件事,你唯一幹的事情就是梳理業務。
小公司跟大公司比,優勢就是快。管理對小公司太奢侈了,中大型公司才搞管理。所以,小公司的團隊一定要找能自我驅動的人才。
三、總結
加法是是本能,減法是智慧。隻會做加法的管理者,事事都要,可能事事都沒有結果。
善做減法,專注聚焦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業務,往深處做、做到行業 20%,業績增長也就不是問題了。
但是做減法,并不是要求不做加法。初創公司最開始做減法, 但當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肯定是要做加法的。
管理者,有選擇地做加法,有策略地做減法。加法增加不了的業績,減法可以。
參考資料:
1.《吳軍:成大事的人,擅長做減法》,正和島;
2.《吳軍:人一不算小賬,格局就大了》,筆記俠;
3.《馮侖:越專注、時間越久,回報越高》,馮侖風馬牛;
4.《樊登最新演講:把小事做到極緻,自然就成了大事》,筆記俠;
5.《最有用的算法是減法》,筆記俠;
6.《晨興劉芹:公司成長最大的瓶頸不是别人,而是領導人》,筆記俠;
7.《" 制定戰略和溝通中,如何做好減法?"》,奇績創壇。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同行者看這裏 ~
筆記俠推出 2023 年度會員服務
①兩次 / 月新模式案例分析
②兩次 / 月名師教學或嘉賓私密分享
➕城市線下沙龍報名資格
③每年兩次線下會員年會(資源有效連接)
現在加入可以享受創始會員價 999~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會員吧 ~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