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本海默》中國首映禮的紅毯上,身着一身灰色西裝的克裏斯托弗 · 諾蘭,被各式海報擁簇其中,他拿着筆肆意揮舞,爲他的粉絲留下自己的簽名,得到者歡欣,錯過者失落,環球城市大道影院前不到 10 米的紅毯,諾蘭走了 10 分鍾。縱覽全球,能夠如他一般被當成超級明星般追捧的導演,寥寥可數。
不久前,美國知名影評網站 " 爛番茄 " 發起一則活動,問誰是近 25 年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不出意外諾蘭高票獲評第一。從 1998 年第一部長片《追随》,到《記憶碎片》《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奧本海默》等,諾蘭已經執導了 12 部長片,其中,6 部跻身豆瓣電影 Top250,被一衆影迷奉爲 " 從不拍爛片的導演 "。
從小 " 漂浮 " 在英美兩國之間的諾蘭,終于在電影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 " 家鄉 "。
沒有 " 家 " 的迷影者
《奧本海默》片長 180 分鍾,在這個夏天,全球無數影迷一遍又一遍地将自己的 3 個小時獻給影院、獻給諾蘭。看完後,大家都在讨論它是否爲諾蘭最好的電影。僅從票房來看,全球超 8.97 億美元的成績,無疑佐證了這又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奧本海默》
于諾蘭而言,這自然也是他 " 最棒的電影 "。
" 我每次拍一部新片,都必須相信自己正在制作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 諾蘭在他與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湯姆 · 肖恩合著的書《諾蘭變奏曲》中說道,他熱衷于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生活與電影糾纏在一起," 當我的電影也這樣令人全心投入,就讓我非常開心──開心極了。我覺得自己成功用我的電影把人包裹起來,正如同我也努力把自己包裹起來一樣。"
1970 年出生的諾蘭,擁有英美雙重國籍,坐着飛機穿梭于大西洋兩岸,是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生活,也讓諾蘭有種 " 異鄉感 ",他不确定自己的家鄉到底在何處。而創造夢境的電影,無疑爲他提供了庇佑,光影成爲他安逸的 " 家鄉 "。
諾蘭 7 歲那年去俄亥俄州探望外婆時,觀看《星球大戰》的記憶,令他久久難忘,電影中的原力、絕地武士、光速旅行、飛船追逐戲、死星摧毀星球 …… 深深吸引着他," 我是在俄亥俄州郊區的一個小戲院看的。" 幾個月後,該片在英國上映," 我是看過最多遍的小朋友。我對那些有科技背景的電影真的很着迷──尤其是它們的巧妙特效。"
而後,庫布裏克執導的《2001 太空漫遊》上映,讓小諾蘭如癡如醉,這是他眼中第一部展現電影可以成爲任何樣貌的片子。
成爲迷影者,是諾蘭踏上電影尋鄉的第一步。而影像本身,對他來說,更像魔法。
8 歲那年,父親送了諾蘭一台 super 8mm 膠片攝像機,爲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地下室裏他用蛋盒和衛生紙卷搭建場景,開始嘗試用定格動畫技巧制作了一系列短片。
16 歲時,一次法國旅行經曆,進一步讓諾蘭爲電影着迷。當時他住在父母的朋友家,對方是一名作家和譯者,正好在做自然紀錄片項目。某天諾蘭跟着走進了剪輯室,正放的音軌和倒放的影像産生的奇妙效果,讓他深深着迷,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轉眼流逝,諾蘭這樣形容," 攝影機看時間的方式是我們做不到的。這就是核心本質。對我來說,這是魔法。我對這個魔法着迷了。"
藝術在左,商業在右
人們很難定義,諾蘭到底是不是一個作者導演,他的電影詭谲、繁複、燒腦、非線性叙事的結構,讓他的電影與主流的商業類型片有着很大的區别。
但他又是一個紮根在好萊塢體系中長期創作的電影人,拍攝《蝙蝠俠》三部曲這樣的超級英雄片,也大多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他自言 " 我感覺我的創作,更多是基于技巧手法、抽象概念和戲劇性。說真的,我覺得自己更像個匠人,而非藝術家。"
△《蝙蝠俠:黑暗騎士》
從英國公學畢業後,諾蘭進入倫敦大學學院攻讀英國文學,還擔任了學校電影社的社長。從這時開始,他開始真正理解電影、真正進入他的精神家鄉。在這期間,他們完成了一系列電影短片的嘗試。1996 年,諾蘭才開始了他第一部長片《追随》的創作。
△《追随》
《追随》的拍攝異常艱苦,爲了節省資金,他們隻在周末拍攝,一群人擠在一輛車上,穿着自己的衣服出鏡,在他們熟悉的場景拍攝,甚至隻有做一個拷貝的預算。就這樣斷斷續續一年過去,諾蘭終于完成了他的長片處女作。電影中精巧卻又接連不斷的反轉,讓業界驚歎,認爲其是強大的新秀。但該片最終票房僅收獲了 11.2 萬美元。
諾蘭的第二部長片《記憶碎片》則讓他接觸到了真正的電影圈,"《記憶碎片》,是用别人的 350 萬美元到 400 萬美元來拍,又有正規的劇組、卡車、休息室拖車。以好萊塢的标準來說是很小的制作,但可是我生涯最大的躍進。"
△《記憶碎片》
在《記憶碎片》之前,很多人沒想到電影可以這樣叙事,倒着講故事、這一場戲是下一場戲的結局。在影片完成的放映會後,看過的人都爲這部電影喝彩,但卻遭到了發行商的冷遇,直到一年後才得以發行。不無戲劇的是,雖經曆了命運多舛的發行,該片卻迎來了商業上的大成功,諾蘭由此在電影圈站穩了腳跟。
《蝙蝠俠》三部曲是真正讓諾蘭名聲大噪的作品,其在全球狂攬 24.98 億美元的票房,且三部影片在豆瓣上評分均超 8.6 分,第二部《蝙蝠俠:黑暗騎士》更是高達 9.2 分。
作爲超級英雄片,該系列很不 " 超英 ",諾蘭将蝙蝠俠這一形象,具象成爲布魯斯 · 韋恩,探尋了他何以成爲超級英雄,同時又在系列中塑造了一系列迷人配角,如阿爾弗雷、小醜等。影片冷峻的色調和底色暗黑的故事,均突破了以往大家對于超級英雄片的類型想象,諾蘭讓蝙蝠俠冠上了他的名字。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醜有這樣一句台詞," 我隻是做我最擅長的事──利用你的小小計劃,翻轉過來對付你。" 而這或許也可以成爲諾蘭創作理念的注腳,他運用類型電影的規則,而後翻轉它們。一方面他滿足片廠對電影的所有要求,契合電影的接受規則,同時将自己的創作 " 偷渡 " 進電影,就如蝙蝠俠的印記一般,他将自己的作者印記烙在電影之中。
固執的 " 守舊者 ",從造夢走向現實
從某種程度而言,諾蘭是一個 " 守舊者 ",甚至有些固執。如他在拍攝時不愛看監視器畫面,喜歡直接看着演員,關注攝影機拍到的景象;他還拒絕用第二攝影組,每格影像他都希望自己把控。
多年來,諾蘭始終堅持使用膠片拍攝,甚至到了《奧本海默》依舊如此。其實在他拍攝處女作時,就已經出現數字拍攝,但他依舊着迷于膠片。" 當我提到膠卷對我來說有多重要時,大家常問:‘是從哪部電影開始,有人會問你爲什麽要用膠卷拍攝?’答案是:我的出道作《追随》。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受到膠卷特殊性與選用膠卷拍攝的影響。"
諾蘭鍾情的還有 IMAX。傳統上,這是用來拍攝自然紀錄片的規格,會帶來極具臨場感的高密度影像細節,以及極淺的景深。他第一次使用 IMAX 攝影機拍攝是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的搶銀行段落。同樣,《盜夢空間》裏城市折疊的段落,亦是如此拍攝。縱使這些年,3D、高幀率等電影技術不斷革新,但諾蘭始終堅持着 IMAX 拍攝。
△《盜夢空間》
諾蘭另一個外号是 " 實拍狂魔 "。作爲諾蘭迷,不知道玉米地的故事,一定是不合格的。在電影《星際穿越》中,當漢斯 · 季默的配樂随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出現時,壯闊、悲涼、苦寂之感撲面而來。爲了營造出真實的質感,《星際穿越》劇組在加拿大的亞伯達省中拿下了 500 英畝的玉米,再用大型風扇吹出合成粉塵,營造末日沙塵暴,玉米田也随之遭毀。
△《星際穿越》
過往,諾蘭的電影往往都是走的高概念路線,戲劇化、難以推測,是他作品很顯著的特點。但從他的上一部作品《敦刻爾克》開始,諾蘭開始将創作目光轉向曆史事件,但他并未選擇用真實的人物入手,而是采用了虛構的角色。到了《奧本海默》,諾蘭進一步靠近曆史,他選擇了從 " 原子彈之父 " 的視角,去解構那一段曆史,而這也是他拍攝的第一部傳記片。
△《敦刻爾克》
從蝙蝠俠到奧本海默,從多維空間到敦刻爾克,從 super 8mm 膠片攝像機到 IMAX 膠片攝影機,屬于諾蘭的電影旅程,步履不停。他在造夢,亦在夢鄉。
現代快報 + 記者 李藝蘅
(校對 張紅霞 編輯 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