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ELLEMEN 睿士 (ID:ellemen_china),采訪:Jonas、Echo,編輯:Sebastian,題圖來源:AI 生成
"40 歲了,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自稱是城漂中年人的張黎,未婚,決定和閨蜜開始一場 " 抱團養老 " 實驗。
張黎年底就要 40 歲了,幾年前被互聯網大廠優化後,她成了自由職業者,最近兩年的主要工作是 " 爲朋友搬磚做 PPT"。在一線城市有套 80 平米的兩居室,沒有貸款,但房子并不能消解 " 養老焦慮 "。
這份焦慮首先來自于兩段失敗的戀愛經曆。
第一段戀愛隻維持了不到一年,男友和她隻是周末見面,距離感給這段戀情蒙上了陰影,張黎隐隐覺得自己是對方若幹潛在結婚對象裏的其中一個。
第二段戀情在她看來有了更多的親密感。和這位小五六歲的 " 年下鮮肉 " 相處的一年半裏,他大部分時間沒固定工作,因爲外形不錯,有一些推廣活動或者平面拍攝的兼職收入,後來經濟環境不好,工作機會急劇減少,他們在家裏一天都說不上三句話。一次劇烈吵架後,張黎将 " 小男友 " 趕出了家門。
自覺永遠 " 找不到對的人 " 後,張黎想到了 " 抱團養老 ",這來自于她跟閨蜜 Sandy 之間的一次深夜長聊,兩人都認爲自己不适合戀愛,甚至不适合結婚。
" 既然談戀愛有那麽多不确定性,那不如幾個好朋友一起,組成搭子,生活開支可以平分,也不會太孤單。算是二十年後養老的一個先期‘小實驗’,如果能持續下去,那就證明是可行的。"
當時 Sandy 正好重新找住處,于是,張黎将自己的父母從老家接來城市,住在自己的房子裏,她搬出去和閨蜜住,她們找到了一間有三間卧室、東西朝向的房子,月租 6500 元。
十幾天後,另外一位朋友小林也搬了進來,三人各住一屋,平時輪流做飯和家務。生活共同花費上,她們商議 " 成立 " 一個小金庫來解決,根據張黎後來大緻估算,一起生活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張黎和 Sandy 各自支出了 1 萬元,小林支出了 7000 元,其中包括三次大型出遊和十幾次聚餐費用。
張黎和 Sandy 因爲關系要好,她們私下商量好要存一筆養老基金。當時,兩人一起往這筆基金裏各自注入了 25 萬,目标是在十年内也存到 100 萬。在這份頗爲美好的養老計劃裏,包括了如下的内容:"55~60 歲前提前退休,找一個南方靠海小城養老,開一家小店 "。
" 剛開始那一個多月,過得很有動力,雖然磨合生活習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有一個目标在心裏,有些事情都可以妥協,比如可能有人早起,動靜比較大,那我也提前早睡保證睡眠,一些生活費用均攤可能不公平,但你也要做心理調整,沒必要一個個去追究。"
張黎的母親從一開始就對女兒搬出家硬要和朋友住一起的行爲表示了反對," 我媽說 40 歲的女人就不要再折騰了,和你那些朋友住一起,不如降低标準早點找個男人嫁了。"
與張黎的父母向往的 " 養兒防老 " 不同,随着人們對婚育熱情的降低,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更像是一種 " 幻想 "。與同齡人一起 " 抱團養老 ",可能是另一種選擇。
顧名思義," 抱團養老 " 指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不入住養老院,共同搬到一個地方居住,互相照顧,共同承擔生活成本。這不是一個全新的現象,它起源于 20 世紀 60 年代的丹麥,後來推廣到了瑞士和荷蘭,當下在歐美各國都非常流行。
根據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布的《2022 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60 周歲以後,女性總體人口會超越男性,85 歲以後,男性存活率不到女性的 70%,因此老年獨身女性對于 " 抱團養老 " 的需求是最高的。
英國就出現過一個最著名的抱團養老社區—— " 新園 "(New Ground),這是英國第一座獨屬老年女性的社區,位于倫敦北部,26 位從 50 到 90 多歲不等的中老年人居住在這裏。與傳統的養老院不同,新園 " 從規劃到建設,全程由住戶主持 ",生活在這裏的老年人 " 獨立生活又關系緊密 ",大家互相關照,但又不成爲彼此的護理負擔。
這聽起來像是人人向往的養老烏托邦,但實際上,新園從動念到建成,整整用了 18 年的時間,僅是找到一塊可以使用的地,就花費了 11 年的時間。最初提出建設新園的六位女性中,隻有一位最終等到了入住那一天。
如果說新園對國内的現實情況而言難以借鑒,那麽日本女性的抱團養老互助便讓更多國人心動。日本媒體 NHK 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7 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記錄了七位平均年齡 80 歲的老年單身女性是如何 " 抱團養老 " 的。
最先提出同居養老計劃的人是 78 歲的村田幸子,她曾是 NHK 的播音員。年輕時因不滿日本女性結婚後必須辭職回歸家庭的風氣,選擇了終身不婚。從 2002 年起,她開始爲共居養老團招募合适的人選,希望尋找單身、有經濟能力、有生活自理能力、性格開朗、認同共居養老理念的單身老年女性。
2008 年,七位 " 老年單身貴族 " 終于聚在一起,各自買下了同一棟公寓的不同單間,開啓了共居生活。每個房間裏都安裝了 SOS 呼叫系統,2018 年初,71 歲的川名紀美忽發心悸頭疼,就通過 SOS 系統叫來另一位老人幫忙。
從 2008 年到 2018 年,七位老人互相陪伴、彼此照顧、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大大緩解了老年生活的孤獨。
雖然無論新園還是日本女性的共居養老,都非常理想化,但并不妨礙國内有一批人正積極地準備 " 抱團養老 "。
今年同樣 40 歲的小龍姐居住在長沙,将養老當做項目進行規劃:
第一步是建立互聯網養老人群的 " 精神交流地 "。她在小紅書上擁有七個名叫 " 未婚姐妹樂活群 " 的群組,總計有 4000 多人。
第二步是從這些群組中找到可以共同生活、旅行的 " 搭子 ",在未來舉行集體活動,建立人脈。
第三步就是從這些 " 搭子 " 中篩選出志同道合的姐妹。最終目标是和姐妹們一起 " 租或建一個養老院,或去旅居式養老,比如在一個城市生活一段時間,再去另一個城市 "。
社交網絡的集聚效應讓小龍姐的 " 抱團養老社群 " 擴展到了全國各地。據她後台數據估算,這些 " 養老群 " 裏有近 62% 的人在 35~44 歲之間,有 23% 的人在 25~34 歲之間,其中的絕大多數都來自于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女性。
在群組裏,讨論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就是多少錢可以無憂躺平養老,多數人都提到了一個數字:300 萬。按照現金銀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的方式,年利率利息 1.45% 到 1.8% 的情況下,300 萬存款每年能拿到利息大概在 43500 元到 54000 元之間,每個月能有 3625 元到 4500 元的收入。
" 退休養老的成本是你現在生活支出成本的三倍基本上就可以了 ",小龍姐說。
和小龍姐三步走的 " 抱團養老 " 計劃相比,張黎的 " 抱團養老 " 實驗在進行了不到一年後,就遇到了問題。
今年夏天的一次京郊徒步旅行中,小林因爲體力不支,半途休息,張黎和 Sandy 将她安頓在休息處後,繼續徒步兩小時後再和小林彙合。這件事讓小林心生嫌隙,認爲張黎和 Sandy 抛下自己,不顧 " 姐妹情 "。小林當時略帶開玩笑地說:" 就這也不指望咱們仨養老了 ",氣氛瞬間冷了下來。
這場小矛盾成了三人共居生活的轉折點,小林後來因爲換工作,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不在家裏住,不久後就默默搬出了三人之家。
數月前,Sandy 的母親生病,和張黎商量從養老存款裏取出 10 萬,松散的集資約定畢竟經不住親人生病等意外的影響,100 萬的存錢目标暫時被無限期擱置。
一時間頭腦發熱的決定在幾個月内就分崩離析。小林離開後,她和 Sandy 依然住在這間能看得見附近公園風景的房間裏,但日常一起養老的話題已經甚少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