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房地産商高喊向科技領域轉型之際,往往也是其核心地産業務陷入危機之時。爲尋找新增長曲線,2018 年,許家印通過投資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随後又走上自主造車之路;同年,楊國強開始投資建築機器人研發以及打造高科技農業生态圈。
但兩人的高科技轉型策略均未能奏效,恒大汽車屢陷停産風波,碧桂園的兩大科技轉型業務仍處在落地階段。等不到援手的恒大、碧桂園,相繼于 2021 年和 2023 年迎來暴雷時刻。
相比許家印和楊國強,同樣靠地産起家的李嘉誠,能夠順利穿越一次次地産低迷周期的背後,不無高科技轉型成功所帶來的助益。盡管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李嘉誠也曾因爲投資長江汽車和威馬汽車而遭受損失,但新能源汽車并非李嘉誠高科技轉型策略的全部。
從早期押注電訊行業,到投中 Skype、Facebook(現更名爲 Meta)、Spotify、Zoom 等一衆科技領域明星公司,李嘉誠在高科技轉型過程中成績斐然。
李嘉誠
在大模型浪潮興起後,李嘉誠也沒有掉隊。近期,李嘉誠領投了邊緣 AI 計算公司 Kneron 耐能共計 97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耐能表示,此次資金将用于加速先進 AI 的推進,特别關注汽車領域輕量級 GPT 的解決方案。
當前大多數 GPT 模型在雲端數據中心運行,從而導緻高延遲、高傳輸數據成本以及用戶隐私安全保護不足等問題出現,在設備終端直接搭載輕量級 GPT 方案,被認爲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之一,這同樣也是高通、華爲和小米等一衆手機芯片廠商和品牌商們看好的大模型發展方向。
在李嘉誠看來,"AI 正在改變世界……大力推動有效的應用 AI,已不可或缺。" 這一點,在耐能身上已有所體現。爲了推動 AI 應用快速落地,李嘉誠此前已經分别在 2018 年和 2022 年兩次領投耐能。
A
耐能并非李嘉誠投資的首家大模型公司。早在 2012 年大模型熱潮尚未展露苗頭之際,李嘉誠就投資了當下大模型賽道的明星公司 DeepMind,此時距離 DeepMind 靠旗下 AlphaGo 在圍棋人機大戰中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一戰成名還有四年時間。
參與 2012 年 DeepMind 融資計劃的知名企業家,還有馬斯克,當時後者向 DeepMind 投資 500 萬美元。随着 DeepMind 在 2014 年 1 月被谷歌以 4 億美元收購,李嘉誠和馬斯克都從中獲取了不菲收益。
馬斯克
李嘉誠表示,能參與 DeepMind 早期投資是可貴的緣份。盡管馬斯克與 DeepMind 分道揚镳,但李嘉誠和 DeepMind、馬斯克的緣份卻還沒散盡。
退出 DeepMind 股東名單三年後,2017 年 5 月,李嘉誠在香港會見了 DeepMind 兩位創始人戴密斯 · 哈薩比斯和穆斯塔法 · 蘇萊曼。當天,李嘉誠擺出一副好學的樣子,備好紙筆,聽兩人講解 AI 研究方向與各種應用的階段成果。
及至 2022 年穆斯塔法 · 蘇萊曼等人聯手創立大模型初創公司 Inflection AI 時,李嘉誠又順利搶到首批參投名額,在這筆高達 2.25 億美元的啓動資金名單中,包括有微軟、頂級風投 Greylock、比爾 · 蓋茨、谷歌前董事長埃裏克 · 施密特、Meta 前 CTO 邁克 · 斯科洛普夫等。
2023 年 7 月份,Inflection AI 完成新一輪 13 億美元融資,估值一舉達到 40 億美元,成爲當下僅次于 OpenAI 和 Anthropic 的全球第三大生成式 AI 獨角獸。
在大模型催熱的新一輪 AI 技術浪潮中,李嘉誠對 AI 的投資頻次也随之增大。進入 2022 年,李嘉誠出手的投資項目中,超過七成與 AI 相關,其中包括機器人公司 Promise Robotics,生物醫療領域的 Cortical Labs、Deepcell、Kangaroo Health 等。
随着 AI 投資版圖的不斷擴大,李嘉誠又與昔日同爲 DeepMind 投資人的馬斯克,展開了同賽道競争。
今年 4 月,李嘉誠領投了 AI 公司 Cortical Labs 的 1000 萬美元融資,該公司是一家活體神經植入芯片技術研發商,緻力于使用人類神經元開發新型人工智能。
Cortical Labs 所做的事情,與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處于同一賽道。在 Cortical Labs 完成融資五個月後,Neuralink 宣布拿下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人體試驗許可,将進行首次人體試驗。
B
李嘉誠押注 AI 的背後,則是其對新科技變化由來已久的重視。
2013 年,時年 85 歲的李嘉誠表示,自己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且接觸新科技也使得自己的心境變得年輕化,"18 世紀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始;21 世紀則是科技革命,不少行業包括國防工業、農業、水利、能源、醫療、生命科技、電訊、互聯網等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投資機會數之不盡,應接不暇。"
在靠塑膠花攫取第一桶金,并借助地産起家後,李嘉誠率先盯上的科技領域投資機會便是電信行業。
預判到 2G 無線通信技術即将到來後,1993 年,李嘉誠通過 Orange 大舉投資,成爲英國電信市場的第三大服務商。到 2000 年,李嘉誠以 375 億美元的價格将 Orange 出售給了法國電信巨頭 France Telecom,創造了當時全球最大的電訊交易紀錄。
後來,在接受《财新》專訪時,李嘉誠曾坦言," 出售 Orange 成爲我們公司最成功的重大交易之一 "。
正是靠着在電信投資上先買後賣的操作,李嘉誠一舉超越了彼時的 " 香港一哥李兆基 ",成爲新一屆香港首富。
電訊業的成功投資經曆,放大了李嘉誠對科技投資的熱忱。2002 年,時年 74 歲的李嘉誠,創辦了一家專注投資高新科技項目的風險投資機構維港投資,并交由紅顔知己周凱旋打理。
在評價李嘉誠的風險投資理念時,周凱旋給出的評語是 " 他喜歡颠覆性創新。" 而且如軟銀孫正義一樣,兩人作出決斷的過程都很快。
2007 年,當周凱旋向李嘉誠推薦投資 Facebook(現更名爲 Meta)時,李嘉誠僅用 5 分鍾就下了投資決定。盡管臉書當時還未實現盈利,但它龐大的用戶量和移動端的發展計劃,讓李嘉誠看到了颠覆性變革的潛力。
2007 -2008 年,維港投資分别向 Facebook 注資 6000 萬美元,總計 1.2 億美元。到 2012 年 Facebook 上市時,李嘉誠已從這筆投資中收獲了 5 倍的回報。
對于快速作出投資決定的原因,李嘉誠曾給出過解釋,認爲 " 互聯網創業公司大多缺乏收入,遑論盈利,投資者就是買一個吸引人的概念,5 分鍾大概是講解上限。"
在從 Facebook 身上獲利之前,維港投資已經憑借 2005 年壓中即時通訊軟件 Skype 而小有名氣。在此之後,周凱旋帶領維港投資先後壓中了在線流媒體音樂服務平台 Spotify、語音助手 Siri 等行業明星公司,躍身行業知名風投機構。
對 Zoom 的投資,無疑是維港投資近些年的重磅代表作。
在周凱旋向《财新》披露的故事中,李嘉誠決定投資 Zoom 的原因之一來自其切身痛點。2013 年,李嘉誠手下高管要求花 2000 萬港元購買高級視頻會議硬件設備," 當時把李先生(李嘉誠)吓傻了,氣得‘七竅生煙’。當他知道我們投資了 Zoom 這個能雲端化、專注企業服務、簡單易用的低成本軟件時,沒有人比他高興了。"
當年,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便注資 650 萬美元參與 Zoom B 輪融資,2015 年又追加 3000 萬美元參與 Zoom C 輪融資。
疫情期間,遠程居家等辦公新變化的出現,使得對 Zoom 的需求迎來爆發性增長,市值也一路扶搖直上。到 2020 年 10 月,Zoom 股價攀至巅峰,市值超過 1500 億美元,此時李嘉誠持有的 Zoom 股份市值接近 110 億美元。彼時李嘉誠身家爲 326 億美元,這意味着,僅靠 Zoom 這筆投資收益,就爲其賺回約 1/3 個人身家。
但李嘉誠并未選擇在高點抛售。據監管文件,李嘉誠于 2022 年 3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間,減持了 Zoom 290 萬股股票,目前仍持有 Zoom 約 4.33% 股權。截至發稿,Zoom 市值已經跌落超八成,僅剩 195 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維港投資還在 2019 年投資了馬斯克的地下隧道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
C
陷入下跌狀态的不止李嘉誠持有的 Zoom 股票,李嘉誠賴以起家的地産行業也再次進入新一輪低迷周期。
陽光城、泰禾、融創、碧桂園、恒大等國内地産巨頭,頻頻因債務問題暴雷。
爲了刺激銷售回籠資金,2023 年 8 月,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在香港的新樓盤 " 親海駅 II",開始以降價至七折的手段賣房。
李嘉誠低價抛售動作一出,進一步引爆了外界對樓市下行壓力的預期,更有分析認爲李嘉誠此次甩賣或是想減倉回收資金,可能會有其他項目投資回報率跑赢房地産。
顯然,對大模型爲代表的 AI 技術的加注,正在成爲李嘉誠眼中能夠跑赢房地産的新投資項目。
深知地産周期性發展特征,并親身經曆過多場金融危機的李嘉誠,借助多元化布局,在每次地産行業低迷周期中都會提前打亂重組旗下資産,投資前沿科技隻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在降價促銷香港樓盤之前,過去兩年間,李嘉誠陸續出售多項海外業務,涉及辦公大廈、通訊、飛機租賃等領域,涉及的交易金額達到千億港元,其中包括 2022 年 3 月,長實集團宣布以約 60.33 億元的交易代價出售英國倫敦 5 Broadgate 大廈物業;2022 年 4 月,長實集團完成對飛機租賃業務的整體出售,交易價格約 332 億港元,賬面獲利約 13 億港元。
更早之前,李嘉誠還将赫斯基能源公司、歐洲市場的電信基礎設施業務逐一擺上貨架。
十年前,李嘉誠從内地撤資、大肆投資英國等歐洲國家,進行資産重組配置的情景,仿佛昨日重現。
2013 年,李嘉誠對内地市場的投資達到頂峰,當年來自内地的收入一度占到整個李氏集團的 50%。随着當年 8 月李嘉誠以約 30 億元價格将 1997 年入手的廣州西城都荟廣場脫手,李嘉誠的撤資之路由此開啓,其出售的内地商業地産資産包括:廣州西城都荟廣場、上海東方彙經中心、南京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盈科中心、廣州國際玩具城、北京羅斯福廣場、上海世紀盛荟廣場等。
據不完全統計,從 2013 年套現以來,李嘉誠已經從房地産領域撤出資金超過 1000 億港元,同時期,李嘉誠海外收購花費近 1479 億港元。
在抹平回籠資金和海外收購之間的近 500 億港元缺口中,科技投資所帶來的高額回報收益,無疑給李嘉誠貢獻不菲。
面對新一輪地産低迷周期,在李嘉誠的資産重組配置表中,AI,正在成爲一枚重要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