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标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連續第四年換新,接連從深海藍、遠峰藍、暗夜紫到今年的钛原色,我已經在四年中體驗了 4 代 Pro 機型,卻在今年才最終跟上了超大杯,今年也是我唯一一次心無旁骛地沖超大杯。
我深知,到了這個階段,iPhone 不僅已經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更難做到讓關注者都覺得年年有新意。但不可否認的是,連續使用新設備的這四年,也正是我真正開始認真了解、發現、探索數碼設備與生活的四年。
看起來簡單,其實也是簡單
▍眼球可能不重要
(以下全部文字建立在長期裸奔的基礎上,如果你是堅定的蓋被子黨,請自行忽略。)
每年換 iPhone 的時候,選擇顔色對我來說總是最不用頭痛的問題。本着讓手機自動說話的原則,新晉主打配色總是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但也不要因此就以爲男人都是理性的動物,隻要你找對了他們感興趣的領域,顔狗也是一抓一大把。
在我從 12 Pro 連續進化到 15 Pro 的這些年,除了遠峰藍讓我産生了絕對意義上的眼前一亮以外,深海藍、暗夜紫和钛原色都讓我這個顔狗有些失望。也許是因爲蘋果深知手機殼對于受衆的不可或缺性,或者是一旦 Pro 走上了專業高端視覺體驗感的路子就絕不重複回頭的決心,每年的配色都在吸引話題上沒輸過,在引爆眼球上卻沒赢過。
隻有這個顔色可以永遠封神
既然不能引爆眼球,新配色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麽?某一日我突然翻到了自己曾經拍攝的深海藍、遠峰藍的圖片,發現相比與曾經用過的三個主配色,如今的钛原色在我的手裏确實是一種質樸到不起眼的感覺(當然,高情商的說法應該叫做:低調奢華有内涵)。
深海藍很基礎,遠峰藍很輕奢,暗夜紫走向深沉,而到了钛原色,則盡全力向男性審美靠攏(自然這一定是一個有失偏頗的論斷),這與當年 OPPO 主打女性市場的定位讓我有一種不謀而合的感覺。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近些年來配色的變化服務的都是産品的定位,從深海藍開始,讓自己大隐隐于市,用這種方法突顯着 Pro 系列更加清晰與成熟的定位,這是一個隻要在其位就必須做的商業選擇題,即使這意味着犧牲了大家眼中的創新。所以,配色,大概以後更沒有什麽好糾結的了,畢竟,買配色就是買心情,看心情買就好了。
手感一定很重要
男人就是對一切高級的材料沒有抵抗力,比如碳纖維,比如钛金屬。
作爲一個小手人士,甚至連正常尺寸的系列都無法完美單手握持,這就是我前些年從來不考慮超大杯的原因。到手暗夜紫中杯半年多,我才因爲疫情解封在北京體驗到了我派作者珍妮的暗夜紫超大杯。上手以後立刻明白,在重量已經到了一定水位線的基礎上,痛苦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于是我在沒有任何新機發布信息的時候就決定了,要在今年換新的時候改沖超大杯。
然而痛苦的邊際效應遞減并不會真的意味着你就可以輕松忍受痛苦,即使習慣了「割」手,也始終無法适應每次拿出手機都一邊倒的手持重量。但當我去店裏提貨,拿起钛原色超大杯的一瞬間,甚至感覺整個手掌走上了雲端,輕巧無比。由于面積更大,重量分布更加均勻,甚至比 14 Pro 在手中的感覺更輕松。
而如果你今年正巧換了 Pro 而非 Pro Max,那你更是一定會被它完美的手感所驚豔。钛金屬的加入和邊框的圓潤,終于讓我不用在拿不住和想要舒适大屏之間猶豫,這些最簡單的改變帶來的效果往往也最真實,最能觸動人心。手感的優化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甚至可能是決定選擇的臨門一腳。很開心,在如今這個非常難以觸手可及的時代,我們還是享受到了觸手可及的變化。
這些年來配色與外形設計的變化,并不是獨立的,也不是穩定的,它總是爲了服務于這一代産品的核心,和盡可能爲消費者保持穩定連貫的使用體驗。從圓用到方,再從方用到圓,很多老用戶們還是能很自然地适應每一代的設計,這大約就是設計的精髓,穩定又新奇。
▍變換視角觀察世界
影像,已經是近些年來 iPhone 逃不過的重點話題,我也非常注意在這裏大處落墨,盡管我已經不記得,這個話題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成爲了手機讨論的主流。
眼前的人像
我隻能算得上是一個高頻但絕不專業攝影用戶,水平僅限于在朋友圈招搖撞騙。平時無數次拿出手機瞎拍,但手裏除了蘋果和大疆以外再無其餘任何攝影設備,所以我也是最容易被「蘋果」教育的用戶。早些年還在使用 iPhone 8 的時候還不懂怎麽拍照,隻能用人像模式來拍出一些簡單虛化的照片。彼時對于拍照的理解,也僅限于把東西放在鏡頭裏。這一時期,菜品總是成爲我的拍照對象,從頂部拉一張人像速拍就是我那幾年的 「代表作」。
iPhone 8 怎麽了,也能拍好看的人像啊
與水平相匹配的,是視角。受限于一種拍攝模式,我的視角總是固定在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上,而且爲了拍照好看,我已經習慣了從上帝視角觀察事物,對于不符合我拍攝視角的事物幾乎漠不關心。直到我使用下一個鏡頭。
遠近高低組合
換手到 12 Pro 的當天,我決心要利用一下這個當時傳說中最好的影像系統,趁着當時在南京東路約飯的機會,順勢走到外灘試一試。鑒于陸家嘴夜景實在是夠長,當時習慣的人像模式不能把我的眼睛轉換爲畫面,處于無奈我隻能站在一個不太有人的地方,默默開始了超廣角,于是,就有了這張照片。
自己認爲過于完美以至于做了很長時間桌面屏保
這不過是意外的嘗試,但剛好有很好的效果,我第一次明白了不同的鏡頭是爲了讓我用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世界的。近的遠的,光鮮和黯淡的,并不是同樣的記錄方法,但每個事物都有成爲美好記憶的可能。所以,我索性開始了刻意練習轉換視角攝影。
來自 iPhone 12 Pro 的一些組合瞬間
刻意練習是有魔力的,一年的使用讓我幾乎習慣了用不同的鏡頭組合發現生活中新的閃光點。然而人就是非常喜新厭舊的,好不容易覺得每個鏡頭都有自己的用處,又開始煩躁于這種「平衡也逐漸平庸」的感覺,似乎再這樣下去,想要記錄的沖動就會被這種平庸的感覺消耗殆盡了。好在,新機帶來了轉機。
▍回歸獨立
爲了讓我含辛茹苦的老姐抛棄用了三年多的 iPhone X,我被迫(其實是主動)沖了遠峰藍,把深海藍降級給了她。除了已經好看到無法複制的色彩這一個優勢外,其餘升級幾乎都是毫無波瀾的,三倍鏡的出現甚至開始讓我猶豫和搖擺。
第一次上手的時候,我是不願意打開三倍鏡的,因爲這是一個被迫脫離自己舒适區的鏡頭。當你用二倍鏡觀察世界的時候,物體周遭的雜亂并不是缺點,沒有很幹淨的環境也可以輕松出一張清晰的構圖,就像是小說裏描寫風景的文字一樣,有些淩亂不僅無傷大雅,還可以讓氛圍多一些特殊的味道。
三倍鏡卻不同,它的構圖語言更像是小說裏刻畫人物的部分,也就是最難的部分。博主們都說三倍鏡的故事感更強,上手難度大,直到我拍第一張長焦照片的時候才有了很深的體會。當我意識到,我不能在用簡單組合的眼光來觀察世界時,就轉而開始學習如何回歸到不遠不近的角度,去「獨立」地發現物體,去還原每一個幹淨的場景。因此即使适應鏡頭的切換需要時間,但我卻不認爲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這并不是什麽常用焦段和零散焦段的區别,這隻是你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和講述故事的方法。
那時候真的覺得三倍長焦很好用
▍ 2+3=5
搶暗夜紫的過程異常順利,即使晚進入五分鍾都可以拿到首發第一天的現貨,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開始進行「2+3 的實踐」。
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完美,已經習慣了一年的三倍長焦,一下子又多了二倍的選項,就好像是家裏來了一個久未謀面的遠方親戚,經常想不起來有這個人。使用的頭半年,打開二倍裁切的時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甚至對于三倍長焦的使用也不像之前一般熟練,暗夜紫榮膺我三年以來打開相機次數最少的設備,逐漸開始對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記錄的興趣。這一年間,我經常遇到無論哪個鏡頭都很難用的尴尬,照片删除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潮州之旅中大部分的優秀素材全部來自于珍妮的貢獻,雖然他由于過于手慢拿到新機的時間比我晚了一個多月。
這一年,也是我對 iPhone 懷疑最多的一年。我習慣了裸奔的割手,卻沒辦法在橫屏拍照的時候減輕小拇指的壓力;也發現了當你擁有最多的武器庫,難點就變成了不知道誰是那個最趁手的兵器。在不打大作遊戲的情況下,iPhone 對我來說已經從融入生活逐漸變爲慢慢走出視野,變成了一個無功無過的設備,普通到不會遺忘,也無法想起。
可是年年煥新已經買了,總不能不換,發布會上對于潛望式鏡頭和五倍鏡的介紹讓我重新擁有了看到 iPhone 12 系列發布會時的激動。相比于很多專業人士口中的「五倍并不是常用焦段,一般人的使用場景少到離譜」的說法,我開心的是我終于又「被迫」獲得了一個重新觀察事物的工具與視角,好不好用不知道,新的就已經足夠讓我驚喜,這大概也是身爲社恐 E 人的優勢:感受新事物的能力極強。
到手以後,我開始有史以來最正經的一次對長焦鏡頭的測試。站在學校門口,我對另一頭的建築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比劃,就有了下面這組照片。
來自五倍長焦的實踐
這也不是多麽了不起的作品,或者說,隻是一張普通且樸素的照片,可對我的沖擊是當下可見的。對于有些遙遠的事物,我也獲得了通過觀察和拍攝局部來構建叙事的機會。能讓人對熟悉的事物産生新的興趣是不容易的,在習慣了兩倍與三倍長焦的故事結構以後,感謝一個絲滑五倍長焦的出現讓我有了一個方便好用的望遠鏡,開始了新一輪鏡頭下對世界的體驗。
那麽 iPhone 已經停止創新了嗎?我不知道,我隻知道一個人對世界的好奇心,用一萬塊換回來,能算的上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智能終端并不是個好聊的話題
▍不要完美
用戶體驗實在是個很難評價的東西,當我們習慣了一套思維方式或者操作邏輯,隻要其中有讓你痛一下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爲「體驗差」。手機已經從一個通話設備,變成了人們手中的智能終端,這意味着它必須智能,必須有花哨的功能,必須能像産品經理一樣猜中心中最深的痛點并滿足你。所以,我們把這些混淆成一句濃縮:它必須完美。
然而,這是錯的,而且是沒有必要的。
▍要融入生活
iPhone 和其他 phone 一樣,都曾經或者正在「犯着追求完美的錯誤」。它們希望能給用戶完美的使用體驗,于是開始卷電池、卷快充、卷芯片、卷影像系統、卷帶給用戶的「小确幸」,或者卷所謂的讓人眼前一亮。這些都沒有錯,但是也真的沒有對到哪裏去。
不如我們回歸到手機還隻是手機的那個時代,它滿足的是随時随地語音交流的需要,是一個因爲剛需而融入生活的東西。而現在,已經變成智能終端的手機與生活的割裂感卻越來越強,在單一的領域走向極緻,忘記了總歸是要回到生活裏,回到我們的手上。
曾經我也用現在看來簡直離奇的産品經理的思維來思考手機這件事,覺得隻有滿足了我們對于不同場景的使用痛點,才是好的智能終端,而現在我終于能夠明白,滿足痛點到頭來也不過隻是個能讓人叫好的工具,融入日常的生活才能夠真的成爲一個優秀的智能終端。
既然是融入,就要足夠自然,足夠無感,讓它可以成爲你随時可以拿起的工具,也可以随時變成一個想不起來也不要緊的設備。幸運的是,即使近幾年已經罵聲一片,iPhone 也沒有在融入生活這條路上跑偏。沒什麽大用的息屏顯示,随時随地可用的小組件,越來越花哨的 Name 與 Airdrop,不僅僅是爲了營造什麽新的賣點,更多地是爲了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更自然的人物角色,成爲一個我們和他人,和世界的交流載體。
我仍然能聽到身邊有人說 iPhone 的拍照最爲簡單易用,看到有很多大爺大媽在 Today at Apple 裏開啓傻瓜式思維的使用方式學習,還好,它還是在努力地貼近人,貼近人的生活,這在我看來也是一代又一代 iPhone 最打動人的地方。
▍牙膏怎樣才能擠出來
這是一趴純粹的題外話,或者說,是邊緣的話。
作爲一個經曆了兩個主機廠的員工(其中一家還是行業天花闆),我已經非常明白,搞硬件就像治國,任何一個我眼中的小問題都不是那麽輕易就可以解決的小問題,要考慮的技術問題,體驗平衡,沒有一個是簡單一個「改」就能完成的。前些年我們習慣了算力與技術的突飛猛進,忘記了大多數時候這并不是常态。祖傳的鬼影能改嗎?當然能,改了會帶來什麽影響,我們不知道,蘋果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所以它選擇不改,讓我們繼續謾罵。
曾經的我會認爲這是品牌的傲慢,可真的作爲參與者見過了一個硬件産品在一代一代設計和叠代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技術與商業難題以後,我可以理解,一些品牌總是在解決這個問題和解決那個問題之間做着它自己的選擇。同樣的,作爲消費者,我們也擁有在這個品牌和那個品牌之間做選擇的權利,我們按照自己的個性做屬于自己的選擇,蘋果也一樣,就當作是個有個性的人呗!我喜歡這樣的人,你不喜歡,也可以大方的走到你喜歡的陣地和人群中去。
那麽,曾經大家最爲稱道的創新呢?
擠牙膏已經是如今對蘋果最時髦最有特點的評價。我不認爲牙膏好擠,技術儲備池和牙膏管其實是剛好相反的兩面。當一家硬件公司真的隻剩下最後一些可用的技術儲備, 那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把技術都堆上去,拿到一次占領市場山頭的機會,而當一家公司有充分的技術儲備時,才有權利決定是開閘放水還是僅僅打開一個水龍頭。一家科技公司在發展壯大的曆程中需要考慮和抉擇的因素太多,錘子把很多功能都做到了深入人心,但一不小心就錯過了手機全面轉型爲攝影設備大潮流,也沒有在商業和供應鏈管理中經營好自己的話語權,隻能成爲大家心中白月光式的遺憾。
一個産品如果什麽都好,它就會消失。
一個公司如果什麽都好,它就會倒閉。
iPhone 顯然已經不是蘋果如今最受重視最認真投入資源的那個項目,但我能看到蘋果依然在非常小心且認真地爲 iPhone 做每一個發展過程中的決策,這可能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敬佩,且當前依然很難被模仿和抄作業的地方。
iPhone 就是生活的設備
我家在這幾年,已經從一個蘋果家庭,變成了一個精緻蘋果家庭。
珍妮由于錘子停産,被迫轉入了 iPhone 陣營,如今已經開始跟我年年煥新。珍妮的老婆詩情因爲沒有長焦鏡頭,過去幾年時常在拍照競賽中選擇放棄,終于在今年沖上超大杯。我的姐姐終于解鎖了拍照的精髓,而姐夫也開始更高頻的拿起手機去拍一些從前所謂的「我不用拍照」的瞬間。
最有趣的是,我的外甥今年也因爲拍照沒有長焦,以舊換新了自己的蒼蠅綠而成功轉身奶綠上島,開始了自己的二倍裁切長焦生涯。家裏的同輩們因爲一部 iPhone,一個接一個變成生活的記錄者,有人開始了周更 vlog,有人拍出了完美的落葉,有人終于不用在顔值手感和續航之中二選一,有人開始更多的讓手機參與生活裏的種種細節。我把這個過程,形容爲從蘋果家庭轉身成爲精緻蘋果家庭的過程,而這一切的背後,除了有我一張能帶貨的嘴以外,就是因爲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能夠真正融入和貼合生活的設備,是我們重新開始把眼光和視角轉移到這個世界是手裏最合适的武器。
看看我 13 歲的外甥的攝影水平
探索生活的設備,和生活本身一樣,并不需要完美。
隻需要,回到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