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孩子長得高,于是在溫度适宜的春夏,抱着「多運動,多長個兒」的心态,帶娃多做運動,成了家長們最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看到身邊愛運動小朋友,一轉眼個子就蹭蹭的長起來了,家長們更是對運動寄予厚望。
那麽,運動真的能幫娃長更高嗎?具體哪些運動長高效果好呢?今天我們就請骨科專家來跟大家講講。
運動能促進身高發育
但無法幫娃突破遺傳長更高
有研究表明,運動确實可以刺激孩子腦垂體分泌生長素,運動後生長激素的分泌會明顯增加。
特别是在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時,生長激素水平升高幅度更明顯。
圖片來源: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從骨骼發育的角度來看,适當的運動,還能使孩子長骨兩端的骨骺軟骨不斷受到擠壓和摩擦,刺激骺軟骨的增生,從而促進骨骼的增長,有助于實現完全的生長潛力。
長骨兩端的骺軟骨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1 ]
此外,隻要帶娃出戶外運動,就可以增加寶寶身體中維生素 D 的合成,促進體内鈣和磷的吸收,同樣是有助于生長發育的。
既然運動對身高真的有促進的效果,那我們不就可以讓娃從小多運動,将來「突破遺傳」「長得更高」嗎?
這裏我們就要給大家潑一盆冷水了。
我們都知道,遺傳是影響身高的最主要因素,起到了 70% 左右的決定作用,目前也沒有辦法改變基因遺傳的影響。
而運動和營養、睡眠一樣,都屬于影響身高的後天因素,隻能在遺傳的大前提下,發揮一些促進作用。
就像是一個容量 300 mL 的折疊水杯,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水杯拉開,讓它盡量裝滿,但無論如何,這個杯子都不能裝進去 400 mL 的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總的來說,運動對于寶寶的好處頗多,但不能達到「突破遺傳長更高」的結果,隻能幫助孩子盡可能多的,把遺傳基因發揮到最大效能。
孩子隻要「動夠了」就能促進長高
不用追求高強度運動
有的家長說:那我也不追求突破遺傳,就想讓孩子盡可能多的發揮出長高的潛力,網上推薦的各種「長高運動」「追高運動」有沒有用?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其實,并沒有什麽所謂的長高運動。
網絡上熱門的「長高」「追高」運動,比如蹦床、上下台階跳、單杠等,強度都比較高,對于沒有運動基礎,或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普遍超過了他們可以承受的運動量,如果沒有專業教練的指導,很容易适得其反。
綜合美國兒科學會和我國的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适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每日運動大概是這樣的——
● 嬰兒(1 歲内):醒着的時候練習趴,每天 30 分鍾以上;
● 幼兒(1~3 歲):社區散步或者戶外玩耍,每天 3 小時以上;
● 學齡前兒童(3~5 歲):翻滾、投擲或者追趕類活動,每天 3 小時以上,包括 1 小時中高強度運動;
也就是說,3 歲前,隻要保證孩子每天的累計運動時長就可以,哪怕隻是走路都有效果,并不需要追求運動強度。
3 歲後的孩子,除了保證每日的運動時長之外,還增加了「保證中高等強度的運動」的建議。
「中等強度運動」就是會讓孩子呼吸心跳加快,身體微微出汗,但孩子運動後還可以說話;
「高強度運動」不僅會加快心率,呼吸也随之困難急促起來。
比如:跳繩、慢跑、騎車,這些都是典型的中高強度運動。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并不需要讓孩子一次性完成建議時長的運動,孩子可以短時間多次運動來達到建議的時長。
道理我們都講明白了,下面就幫娃安排起來吧:
最後,在陪娃運動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場地設施安全和個人防護,選擇孩子感興趣并能享受其中的運動項目,運動的目的首先是讓孩子獲得健康的體魄,其次才是實現遺傳身高的全部潛力。
參考文獻
1. Alves JGB, Alves GV.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hildren's growth. J Pediatr ( Rio J ) . 2019;95 Suppl 1:72-78. doi:10.1016/j.jped.2018.11.003
2. Donnelly JE, Hillman CH, Castelli D,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6;48 ( 6 ) :1197-1222.
3. Brown T, Moore TH, Hooper L,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9;7 ( 7 ) :CD001871. Published 2019 Jul 23. doi:10.1002/14651858.CD001871.pub4
4. Malina RM, Baxter-Jones AD, Armstrong N, et al. Role of intensive training in the growth and maturation of artistic gymnasts. Sports Med. 2013;43 ( 9 ) :783-802.
5. Carsen S, Grammatopoulos G, Zaltz I, Ward L, Smit K, Beaul é P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hyseal and Skeletal Development. JBJS Rev. 2021;9 ( 10 ) :10.2106/JBJS.RVW.21.00060. Published 2021 Oct 12.
6. Zymbal V, Baptista F, Letuchy EM, Janz KF, Levy SM. Mediating Effect of Muscl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n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51 ( 1 ) :202-210.
7. Klentrou P. Influence of Exercise and Training on Critical Stages of Bon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ediatr Exerc Sci. 2016;28 ( 2 ) :178-186.
8. Twisk JW.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ritical review. Sports Med. 2001;31 ( 8 ) :617-627.
9. Chaput JP, Willumsen J, Bull F, et al. 2020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5-17 years: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20;17 ( 1 ) :141. Published 2020 Nov 26. doi:10.1186/s12966-020-01037-z
10. Piercy KL, Troiano RP, Ballard RM, et al.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JAMA. 2018;320 ( 19 ) :2020-2028. doi:10.1001/jama.2018.14854
11. Neil-Sztramko SE, Caldwell H, Dobbins M.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to 18.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1;9 ( 9 ) :CD007651. Published 2021 Sep 23. doi:10.1002/14651858.CD007651.pub3
12. 《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編寫委員會 . 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2021) [ J ] . 中國公共衛生 , 2022, 38 ( 2 ) : 129-130. doi: 10.11847/zgggws1137503
本文專家
洪攀
合作專家
華中科技大學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骨科 主治醫師
許可
審核專家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治醫師
内分泌科博士
策劃制作
策劃:阿童木
監制: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