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百貨業态的硬件、服務、産品供應鏈等都存在老化問題,百貨零售業正面臨挑戰和轉型。
清明假期前夕,第一财經記者來到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店内人流不大,全場不少櫃台都打出了打折信息,折扣從 1 折到 8 折不等。近期,梅龍鎮伊勢丹百貨發布通知稱,由于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租約到期,将于 2024 年 6 月 30 日終止營業。而這也引發了上述清場打折活動。
不僅僅是梅龍鎮伊勢丹,不少百貨店都開始 " 離場 "。比如此前沈陽伊勢丹退出市場、上海太平洋百貨和六百相繼關店、3 月 31 日鹹甯銀泰百貨和廣州番禹友誼商場關閉、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和天津濱海新區伊勢丹分别将于 4 月 14 日和 4 月 27 日關閉。
進入 2024 年以來,3 個多月時間内,已有諸多老字号百貨關閉,第一财經記者清明假期實地走訪和對業界的采訪了解到,目前百貨業态的硬件、服務、産品供應鏈等都存在老化問題,百貨零售業正面臨挑戰和轉型。
今年以來 10 家老牌百貨關店
清明假期,第一财經記者走訪在部分商圈看到,假日期間商場内最受歡迎的是餐飲和體驗式業态,比如各類新茶飲、餐飲等會出現排隊現象,而一些 IP 合作店也是頗受歡迎,比如近期剛剛亮相的名創優品 X Chiikawa 主題快閃店開店 10 小時銷售額達 268 萬,現場也是人山人海,記者根本預約不到進店碼。
然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比較受歡迎的實體業态都不是傳統百貨,客流量較爲集中的餐飲和體驗式業态在百貨店内是比較缺乏的。此種情況下,類似上述伊勢丹等品牌的關店現象在全國層出不窮。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 年至少有 35 家百貨門店關閉。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23 年全國範圍内有 21 家百貨商場停業閉店,其中包括太平洋百貨、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貨、新世界百貨等。
值得注意的是,聯商網最新統計顯示,2024 年截至目前有 10 家老百貨宣布停業閉店,其中有 5 家徹底關閉退出,另外 5 家将升級或徹底拆除改建。10 家閉店百貨店中,最 " 年輕 " 的是天津市濱海新區伊勢丹,運營 11 年;而宣布拆除重建的上海六百和上海婦女用品商店則分别成立于 1952 年和 1956 年,已經運營近 70 年;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廣州番禹友誼商場和上海彙聯商廈也已運營超 30 年。
總結各大百貨關店的原因可見,租約到期是最大的理由,但在租約到期的背後,經營壓力巨大是本質原因。比如梅龍鎮伊勢丹的運營公司數據顯示,其 2023 年 3 月至 11 月的營業利潤虧損 3.76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1800 萬元,較去年同期的 2.66 億日元虧損進一步擴大。
約 70% 百貨店客流未超 2019 年水平
由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共同撰寫的《2023-2024 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下稱 " 報告 ")顯示,2023 年,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71495 億元,同比增長 7.2%。其中,商品零售增長 5.8%,餐飲收入增長 20.4%。分業态看,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百貨店、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别增長 8.8%、7.5%、4.9%、4.5%,超市零售額比上年下降 0.4%。百貨業态因 2022 年疫情影響負增長,基數偏低,2023 年恢複明顯 ; 超市業态增速持續放緩,并于 2023 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報告指出,從客流量來看,2023 年的客流與 2019 年比,70.1% 的樣本企業反饋未超過 2019 年 ; 其中 31.1% 的企業反饋恢複不到 2019 年的 80%,28.6% 的企業反饋恢複至 80%~90%,10.4% 的企業與 2019 年接近 ; 客流超過 2019 年的樣本企業隻占三成 ( 29.9% ) 。也有少數企業表現搶眼,有 10.4% 的樣本企業表示客流超過 20%。
銷售額方面,與 2019 年比,64.9% 的樣本企業反饋其銷售規模尚未恢複到 2019 年的水平, 其中恢複不足 80% 的樣本企業占 31.2%,恢複至 80%~100% 之間的樣本企業占比 33.8%,有 35.1% 的樣本企業表示銷售額超過了 2019 年,其中超過 2019 年 5% 以内的樣本企業占比 14.3%。
黃金、珠寶、化妝品等品類是百貨零售企業銷售的重要支撐。特别是化妝品,多年來是百貨店的當家品類,保持較高的銷售占比和增速。但近兩年,化妝品銷售逐漸内卷,增長乏力。一些知名品牌的銷售也出現下滑。資生堂集團 2023 全年淨銷售額爲 9730 億日元,同比下滑 8.8%,經營利潤爲 281 億日元,同比下降 39.6%。花王 2023 年全年營收同比下滑 1.2%,淨利潤下滑 49%,其中化妝品業務收入減少 6.7%。寶潔旗下明星單品 SK-II 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下降 34%。
報告總結,2023 年百貨零售業發展有幾大特點:一是持續複蘇,企業分化有所加大 ; 二是提質增效,數字化的重心轉爲向内要效率效益;三是持續調改升級,尋找精準定位,提升顧客體驗 ; 四是競争加劇,如化妝品等重點品類銷售内卷,增長乏力。
百貨面臨這些挑戰
從上述報告數據和第一财經記者實地探訪可見,百貨業态面臨不小的壓力,這也引發了關店潮。
報告顯示,有 60% 的樣本企業認爲,電商持續沖擊是其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電商對百貨零售業的影響持續存在,雖然過了最嚴重的時期,但仍然持續對線下百貨零售業構成影響。第二大難題是成本壓力攀升,58.8% 的樣本企業認爲 " 經營成本高,利潤低 " 是企業面臨的三大主要挑戰之一,零售企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在成本壓力下,2023 年有 61.5% 的樣本企業反饋自有員工人數減少,隻有 10.3% 的樣本企業增加了人員雇傭,28.2% 的樣本企業維持不變。
成本壓力也影響了企業的數字化投入,總體來看,樣本企業在數字化建設上的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主要集中在 0.5% 以下,這部分企業占比爲 54.3%,投入占比在 0.5%~1% 之間的企業占比爲 25.9%,二者合計超過 80%。此外,客流下降是近幾年零售行業的共同挑戰。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企業 ( 53.8% ) 認爲當前的挑戰是客流下降,引流困難。
轉型:體驗式和社區化
第一财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百貨業态遭遇困難,但走高端化路線的商業依然有市場。恒隆地産近日發布截至 12 月 31 日的 12 個月内業績報告,期内集團整體收入下跌 1% 至 108.81 億港元,租賃收入增加 2% 至 108.79 億港元,随着中國内地業務從低位回升,市場正持續重回正軌,全年租戶銷售額和租賃收入分别同比增長 23% 和 7%。在高端商場的收入和租戶銷售額上,上海恒隆廣場分别錄得 10% 和 24% 的增長,上海港彙恒隆廣場較去年分别增長了 6% 和 30%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恒隆廣場和上海港彙恒隆廣場分别以 17.6 億和 12.1 億的租金收入占據中國内地商場收入排行的第一和第二名,二者總計貢獻了集團 59.8% 的租金收入。
作爲恒隆地産旗下的高端商場,地處上海南京西路最佳路段的上海恒隆廣場彙聚了大量奢侈品牌門店。恒隆廣場是上海第一幢稅收 " 百億樓 "。2019 年,原本駐紮在南京西路金鷹廣場 Gucci 遷入一街之隔的恒隆廣場,在全新裝修擴容後,最新全球旗艦店升級爲四層精品店。Chanel 全新的四層精品店也于 2023 年 11 月揭幕。
Dior 上海恒隆旗艦店是目前國内最大的 Dior 門店,該店已于去年 10 月 27 日重新開業,店由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打造,占地面積達 1796 平方米,橫跨四層樓。如今,恒隆廣場 " 梅開三度 "。據悉,奢侈品地标商場上海恒隆廣場三期在今年春節後開工。三期位于恒隆廣場西北側,南陽路、西康路轉角,擴建的商業建築面積約 3080 平方米,地上三層裙房以商業餐飲功能爲主,地下一層與現狀商場聯通。據悉,恒隆三期項目還沒開工,品牌已經滿員,一鋪難求。
在業界看來,如果是非高端化的商業項目,則需要突出體驗感。上海新天地方面表示,商場與時裝周組委會以及品牌、設計師幾方積極聯動,調動觀衆和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商場方面順應此次時裝周的主題,積極響應 " 秀場經濟 " 的蓬勃發展,近期在新天地時尚 II B1 中庭帶來 " 感受敢秀 2.0" 春夏風尚季特别呈現,邀請到 10 餘家優秀原創品牌參與。通過創意内容與消費鏈接,實現 " 即看即買 " 的消費體驗,消費者在觀摩秀場演繹之後可直接進店選購心儀服飾,并在折扣優惠舉措的激勵下,有效促進時尚到消費的落地轉化,提振商圈消費能級,激發區域消費市場潛力,助力中國時尚産業發展。雖然今年的數據還未出爐,但去年上海時裝周期間,新天地區域整體客流提升 20% 以上,靠近秀場的湖濱道商場更提升了 60% 以上。
此外,新天地也在做轉型,不斷加強時尚業态以及新品、首店的梯次布局。比如目前在裝修中的位于新天地廣場一二層 i.t blue block 有近 3000 平方米,也是時裝集團 I.T 于的上海首店。新店預計于今年第三季度開業。
而在上海合生彙等項目中,第一财經記者看到已經引入了開心麻花劇場和主題式餐飲等沉浸感非常強的業态,這些也都是打造新項目或百貨店改造轉型的方向。
報告認爲,百貨零售業有六大轉型及發展趨勢,一是持續加大調改升級,大多數企業 2023 年加大了門店調整改造的力度,并認爲調整改造升級将是百貨零售業未來的經營重點 ; 二是核心經營能力的建設 ; 三是強化商品經營水平,一方面,百貨零售業加大與品牌及供應商的深度聯營,另一方面,自營業務是強化商品能力的積極探索 ; 四是打造卓越體驗價值,商品與服務中凝聚了 " 體驗價值 ",而消費者願意爲優秀的體驗付費 ; 五是數字化深度應用,包括系統融合、打通堵點、線上營銷、全域能力、共建生态等方面的建設,将明顯提升企業效率 ; 六是響應國家綠色轉型發展戰略、實現 " 雙碳 " 目标的政策要求,一些百貨零售企業正通過創新手段,積極向綠色和低碳發展轉變。
報告顯示,随着消費者對便利性和品質生活的需求增強,社區商業化逐漸成爲趨勢。大型電商平台阿裏巴巴和京東重返社區團購,百貨企業也看到了社區商業化的商機。部分門店開始轉型社區生活中心,希望通過提供更便捷的購物體驗、文娛場景和社區服務來吸引消費者,以增加客流量和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由百貨店轉型的社區中心也承辦社區功能性的活動和服務,如消防宣傳、健康科普、社區文藝晚會等。與此同時,零售生态的進化,本質上也是零售技術的進化,包括商品管理技術、顧客服務技術、業務流程控制技術等,在移動化和數字化時代,零售業越來越成爲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零售行業的數字化推進也是數字化生态共建的過程,零售商和服務商相互促進,共榮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