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又被集體訴訟了,訴訟者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名律師 Joey Zukran,其指控蘋果在廣告中宣傳 iPhone 的防水功能,卻在保修條款中不承擔進水損壞的責任。
事件起因是這樣的:一名 19 歲的學生在墨西哥旅行時,iPhone 不慎落入泳池中,盡管蘋果在廣告中宣稱 iPhone 可承受一定深度的清水浸泡,但她的 iPhone 在接觸水後卻無法使用。當她将手機送至蘋果售後服務中心時,卻被告知無法保修。
好巧不巧,前段時間雷科技團建去清遠漂流時,有位小夥伴的 iPhone 15 Pro 也進水了。當時他用了一款低質的防水手機袋,漂流結束才發現手機袋有個大洞,當時已不知道手機在水裏泡了多久。他立即關機,并用 " 祖傳秘方 " ——米缸來對手機進行了一晚上的吸水,然而一切已無力回天,這台 iPhone 無法拍照、無法充電,拿去廣州天環的 Apple Store,同樣被告知:進水不保修。自費維修,報價則高達 5000 多元。
在數碼領域,有這樣一句 " 話糙理不糙 " 的名言——防水濺不防 " 手賤 "。
隻不過這句話剛剛出現時,手機防水的工藝還比較原始,大多數手機的 " 防水設計 " 無非就是用防水塞把手機的各個開孔堵住,再用防水膠條把手機後蓋密封起來。也因爲大家對手機的防水性能基本不抱任何期望,再加上當時還不像現在這樣 " 機不離手 ",幾乎沒有人會真的挑戰手機的防水性能。
圖片來源:Motorola
但 2024 年的情況就有些不一樣了,不帶手機寸步難行已成常态。當 iPhone 不能真正保證手機防水,我們的手機該如何自保?
1、永遠不要第一時間嘗試開機,不要存僥幸心理。
很顯然,第一時間 " 嘗試開機 " 是手機進水後最不應該做的事情。手機進水後,内部電路闆可能已經受潮,開機會導緻電路短路,進一步損壞手機。正确的做法是立即關閉手機,避免水分在電路闆上形成短路,最好是迅速将手機擦幹表面水分。
圖片來源:京東
2、小心翼翼擦幹肉眼可見的所有水分後,對手機進行晾幹處理。
處理手機表面水分後,拔除所有可以拆卸的部分,比如 SIM 卡槽,用紙巾或棉簽吸幹所有可見的内部水分。然後将手機放在幹燥、通風處進行進一步的晾幹。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電子防潮箱,或用密封袋将手機和衣櫃除濕劑包起來,以輔助手機自然幹燥。
3、使用吹風機對着手機吹幹能否快速解決問題?
不能。盡管有些反直覺,但手機進水後最好不要使用吹風機直接對着手機吹幹。雖然熱風可能會加速水分的蒸發,但也可能将水分吹入手機的深層部位,特别是像揚聲器、充電口等位置,高溫還可能對手機内部的元件造成損壞。因此,更好的選擇是将手機自然風幹,或使用幹燥劑來吸走水分。
4、如果手機掉進水裏後自動關機,裏面的資料還有救嗎?
這個問題需要分情況讨論。手機自動關機可能是因爲水進入了電路闆,導緻了短路或其他問題。當然也隻是屏幕壞掉了," 看起來 " 像是關機。有些人會在進水後第一時間轉移内部資料,認爲是在 " 搶時間 "。
但實際上會影響手機數據的損壞在進水的第一時間就已經發生。從受損情況來說,手機進液受損可以分爲兩個階段:
階段 1、通電狀态下進水導緻的直接短路。
階段 2、手機内高濕環境引起的腐蝕、氧化。
這兩個階段分别對應手機的短期和長期損壞,其中短路損壞的持續時間一般是從進水到關機,而長期損壞一般要到一周左右才會出現。也就是說,如果手機進水後閃存沒有第一時間損壞,在幹燥後内部的數據高概率是可以存取的。但如果手機在一開始就壞了,即使你第一時間轉移數據,對應的硬件可能也已經損壞。
與其在手機幹燥之前就帶着濕氣通電,倒不如等手機徹底幹燥之後再安全處理。要知道對于大多數不需要寫入屏幕固件的手機,即使手機屏幕或數據接口 " 燒了 ",也可以通過換件的方式讀出内部數據。沒有開啓硬件加密的 Android 手機也可以通過 " 搬闆 " 來存取數據,真的沒必要急那一兩小時。
5、手機進水後,可以充電 " 加熱 ",幫助幹燥嗎?
圖片來源:Apple
絕對不行。手機進水後,如果内部還沒有完全幹燥,插入充電器充電極有可能導緻短路,進一步損壞手機,甚至可能引發安全問題。務必在确認手機完全幹燥後,才可以嘗試充電。
6、IP67 的手機到底怕不怕水?
很遺憾,事情沒有這麽簡單。IP67 和 IP68 代表着手機在特定條件下具有防水功能,例如短時間的淺水浸泡。但現在的智能手機普遍通過防水膠、防水塗層來抵禦液體入侵,但長時間浸水、高水壓環境都會超出手機的防水能力。另外,高溫(長時間打遊戲)、化學侵蝕(泳池、溫泉、海水)或長期使用帶來的日常磨損也會 " 損耗 " 手機的防水膠和防水塗層,影響最終的防水能力。
正因 " 防水手機 " 背後存在諸多限制,絕大多數通過了 IP68 認證的智能手機都有自己的 " 免責聲明 ",一句話來說就是:手機剛出廠時可以不讓水跑進去,但如果真的有水跑進去了,我們不保修。
但問題是,這樣的手機還能被稱之爲 " 防水手機 " 嗎?
其實近年來不少品牌也都關注到 " 防水手機不防水 " 這個問題,但可惜的是,這些品牌沒有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以某國内手機品牌上半年發布的旗艦手機爲例,該品牌直接移除了所有關于 " 防水 " 的表述,改用了相對模糊的 " 防塵抗水 "" 防濺抗水防塵 "。在産品介紹中,也提到:
防濺、抗水、防塵功能并非永久有效,防護性能可能會因日常磨損而下降。
像這樣選擇改用 " 抗水 "、用小字注釋的品牌其實不在少數,某高價國際智能手機品牌也是用了相同的描述。在小雷印象中,明确使用 " 防水 " 字樣、強調 " 防水等級 ",并在進水後依舊提供一次免費維修的品牌,好像隻有在三防手機領域默默耕耘多年的 AGM。
圖片來源:AGM
至于其他品牌,一旦檢測到手機内部的浸液标識變紅,通常就會直接将這台手機列入 " 人爲損壞 " 的拒保清單中,有的品牌會爲這設備提供原廠的高價維修服務,有些則直接拒絕提供服務。比如開頭提到的小雷朋友的進水 iPhone,Apple 在經過檢測後就給出了超過 5000 元的 " 維修價格 "。從價格上看,這一維修應該是過保修後的 " 整機維修 ",本質上和換一台手機沒什麽區别。
有人可能會說 Apple 過度宣傳手機的防水表現,但實際上在 iPhone 12 後,Apple 就開始追随國家标準,用 " 抗水 " 取代 " 防水 " 的表述。甚至在宣傳圖片中,也移除了将整台手機泡進水裏的圖片。非要從欺騙用戶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那讀音更接近的 " 智駕 " 與 " 自駕 " 顯然更像是文字遊戲。
當然了,根據網上的反饋,Apple 确實有所謂 " 高級客服 " 之類的特殊通道,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介入門店或其他渠道的售後案例,并提供無附加條件的免費售後服務。另外 Apple Store 的負責人也可以同特殊案例的方式對設備提供特殊售後。甚至不同地區、不同門店的工作人員對手機超過保修範圍的判定也有 " 靈活 " 的空間,針對特殊案例可以申請特殊售後授權,對進水手機提供售後服務。
但歸根結底,這些始終是 " 特殊渠道 ",至于員工的 " 自由裁量權限這幾年也一直在收緊,且在 Apple 的售後體系中,售後案例都具有不可複制性質。員工一時好意放寬标準不會也不應被列入标準流程。
回顧智能手機的發展史,防水功能的引入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特别是在 IP67 防水等級普及後,手機逐漸從脆弱的電子設備轉變爲能夠應對複雜環境的耐用品。但問題是,既然 IP67、IP68 并不能爲用戶提供 " 相對長期 " 的使用保障,甚至連智能手機的軟件生命周期都覆蓋不了,我們還有必要追求 IP67 認證嗎?
或者說,防水真的是手機的剛需嗎?
在智能手機尚未普及之前,防水功能更多見于一些特種設備,如工業用通訊工具。然而,随着智能手機逐漸成爲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廠商們開始将防水功能作爲提高産品耐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術的進步,IP68 甚至更高的防水标準逐漸成爲高端手機的标配。而防水功能的不斷提升,也推動了手機整體質量的進化。
但問題在于,除了 AGM 這樣的專業三防手機之外,沒有多少品牌敢提供真正不帶引号的防水手機。在賣點中提及 IP67,更多的還是給消費者提供 " 心理價值 "。隻不過對手機品牌來說,通過 IP67 認證意味着額外的硬件和測試成本。而額外的成本也将體現在最終的産品價格上。
正因如此,過去曾有手機品牌嘗試 " 去 IP67" 化。簡單來說就是爲手機提供一定的防水設計,加入密封膠圈和抗水塗層,讓手機擁有 " 類似高階防護 " 的能力,但不參與 IP 測試,也不宣傳手機的 " 防水 " 性能。
圖片來源:一加手機
比如在一加 7 系列的宣傳片中,一加就直接将手機丢入一個裝滿水的水桶,并用字幕補充:
産品未經 IP 認證。抗水效果在特定條件下實現。一加不對手機的抗水、抗液效果負責。液體損壞不在保修範圍内。
反正真進水了也不保修,一加當年的這種做法,在我看來其實符合消費者的預期。
不可否認的是,手機防水功能的演進,既是技術發展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推動的必然趨勢。随着材料科學和密封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手機的防水性能有望達到更高的水平,甚至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 全方位防水 "。
但與此同時,消費者也應更加理性地看待防水功能,不盲目依賴,并在日常使用中養成良好的手機保養習慣。畢竟對于絕大多數有進水風險的環境來說,一個 10 元不到的手機防水套就可以解決大多數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