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一點财經編輯部,作者 | 趙同,編輯 | 鄒珺
最近,OpenAI 的 Sora 又在科技圈投入一枚深水炸彈。全球對于大模型的關注,又一次達到高峰。
聚焦到國内,百度、科大訊飛、商湯、華爲等大型企業,以及海量的創業小公司都在布局大模型。以往每一次風口吹來的時候,資本總會蜂擁而上。但是,此次大模型熱潮湧來之時,資本的反應很奇怪——讨論度很高但參與度卻不高,賽道的投融資并沒有想象中火爆。
研究機構 CB Insights 發布的《2023 年人工智能(AI)行業現狀報告》(簡稱 " 報告 ")顯示,2023 年中國 AI 領域投融資數量約爲 232 筆,同比下降 38%;融資總額約爲 20 億美元,同比下降 70%。其中,AI 大模型的融資活動也沒有呈現上升态勢。
今年以來,不少投資人對大模型變得更加審慎," 談得多、投得少 " 成爲常态。某投資人告訴《一點财經》,現在國内資本圈對于大模型持觀望态度的機構變得更多了,因爲大家擔心大模型在去年經曆了一輪爆火之後,變得估值虛高形成了泡沫。
連街頭大媽都知道,AI 大模型是當下最熱門的科技話題,爲何在國内大模型似乎受到資本 " 冷落 "?國産大模型,爲何沒有引爆一場 " 燒錢遊戲 "?
國産大模型," 冷熱 " 分明
上一個像 AI 大模型一樣熱鬧的風口,還是十年前的移動互聯網。十年之後,移動互聯網聲勢漸弱,換 AI 大模型來接棒。
ChatGPT 的橫空出世,拉開 AI 大模型的全球競速,熱錢迅速湧來,也催生出巨大的市場空間。中研普華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大模型市場規模将達到 280 億美元,并在 2028 年形成千億美金的巨大蛋糕。
中國市場的大模型也呈井噴态勢,在去年的前 11 個月,國内發布了 238 個大模型,平均每天都有一個大模型問世,從而掀起一場 " 百模大戰 "。
在這場 " 百模大戰 " 裏,互聯網大廠是絕對的主力軍。市面上的主流大模型廠商中,互聯網玩家幾乎占據半壁江山,比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阿裏的通義大模型、騰訊的混元大模型等,華爲、京東等科技公司也發布了自家的大模型。
不過,國産大模型的投資力度,并沒有跟發布數量一樣,呈大幅上升的趨勢。IT 桔子數據顯示,2021 年 ~2023 年,中國 AI 領域一級市場的股權融資的數量和金融都呈下降趨勢,大模型的投資也沒有呈大幅上升的迹象。
一方面是投資并沒有想象中的火熱,另一方面是投資變得高度集中,都流向了頭部的一些大模型項目。
去年下半年開始,投資方基本就篩選出了大模型創業公司裏的種子選手。據《晚點 LatePost》發布的消息,最近大模型創業公司月之暗面完成了 8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同時,另一家大模型頭部公司也在進行高達 10 億美元的新融資。兩筆 10 億美元融資,加起來超過去年中國大模型領域的公開融資總額(約 100 億元人民币)。
整個大模型賽道上的馬太效應已經較爲明顯,市面上錢就這麽多,頭部玩家拿得多,其他中小型玩家拿到的融資就相當少了。
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創業公司背後的投資名單裏,密集出現了阿裏、騰訊、百度、美團等互聯網大廠的身影。不過,互聯網大廠的投資風格,跟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很大不同。
拿此前共享出行裏滴滴和快的的燒錢遊戲來說,背後分别是騰訊和阿裏的博弈。雙方多的時候一天投入 4000 萬元,但互相都不敢收手,否則就前功盡棄。最後在資本的撮合下,雙方握手言和,滴滴和快的合并。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燒錢遊戲,更多的是對壘,競争的火藥味很強,而且燒錢的規模更爲宏大。
而在眼下的大模型時代,互聯網大廠少了些博弈、多了些和氣,并且從一開始就站在同一隊伍裏。比如,阿裏、騰訊、美團和小米都投資了大模型創業公司智譜 AI 和百川智能。互聯網大廠們似乎并不願開啓聲勢浩大的 " 燒錢遊戲 ",而是一緻投向了頭部選手。
這意味着,除了頭部選手之外,其他中腰部的大模型創業者融資的難度在加大。要知道,在 2023 年初一些大模型創業公司隻需要展示 PPT 就能獲得融資,現在則需要花費更多的功夫了。
總之,從移動互聯網到大模型時代,大家都在期待又一場滋滋作響的燒錢遊戲,但實際上并沒有發生。
那麽,背後的核心原因又是什麽?
成本與收益的數學題
不管哪個時代的 " 燒錢遊戲 ",對于背後的資本來說,錨定的兩個本質是不變的:
成本和收益。
如果某項生意的成本可控且在承受範圍内,同時收益肉眼可見且足夠具有誘惑力,那麽就會吸引大量資本湧入。
爲何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啓了多次燒錢遊戲?正是因爲許多生意的成本和收益都讓資本足夠放心。拿互聯網史上最瘋狂的 " 千團大戰 " 來說,由于美國團購網站 Groupon 的成功,資本認爲該模式的成本可控,且在國内複制成功的機會極大,收益極高,因此瘋狂湧入。
面對如今的 " 百模大戰 ",從成本和收益兩個方面來看,資本的态度是極爲審慎的,這也是國内大模型賽道沒有開啓 " 燒錢遊戲 " 的關鍵原因。
成本上,大模型顯然是一個猛烈的 " 吞金獸 ",需要非常龐大的資金。最近,OpenAI 被曝出單月收入超 20 億美元,但仍處在虧損狀态,可見成本之巨大。這是因爲大模型要發揮出能力,需要兩個 " 大 ":
數據大和算力大。
要想讓大模型有更全面的認知和更準确的預測,龐大數據是必備的基礎,它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不斷訓練和優化模型。在訓練階段,大算力可以加快模型優化的速度,從而使得模型更快地學習,實現更高性能。
當然,要想馬兒跑得快就要給馬吃草。要實現更龐大數據和強大算力,就需要投入巨大成本。千億級的通用大模型訓練成本,往往達到千萬甚至億元,普通的創業公司往往難以承受。
并且, 即便大模型創業公司也在數據和算力上開始投入,又會帶來兩個新的不确定性。
一個是一旦開始投入,成本變得難以估量。即便是 OpenAI 這樣不缺錢的頭部玩家,也不确定未來還需要多少成本,更何況那些中小型的創業公司。這就極可能讓競争進入持續的軍備競賽,燒錢就會變得不可控。這就好比當年滴滴和快的競争,最後燒錢變得瘋狂且不理性。
比起成本高昂,資本更擔憂的是成本不可控。
另一個不确定性是如果大模型創業公司持續布局數據和算力,也需要在硬件設備上進行高投入,整個公司會變得非常 " 重 "。這在短期内不僅會影響收入也會影響估值,進而讓投資人的回報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這也是投資人所擔憂的。
如果成本過大且不确定性因素較高,但收益是可觀而且清晰可見的,那資本也會考慮加大投入。不過,大模型還處于商業化早期階段,很多盈利模式并不清晰。
目前來看,大模型的商業化無非就是在 C 端和 B 端兩頭進行。C 端商業化一般是通過大模型爲用戶提供新産品和工具實現盈利。不過,要激發 C 端用戶的換新需求,除非有颠覆性的技術或者産品帶來創新體驗,否則很難吸引他們,更别提讓他們付費。
短期内,大模型的 C 端付費用戶很難有較大規模的增長。那些布局 C 端的大模型企業,更多的是在積攢市場關注度,賺個吆喝。
要賺錢,還得是靠 ToB。
這是因爲,B 端企業的需求和付費意願都比 C 端要強。很多 B 端企業本身就有處理複雜任務的需求,同時也有資金和數據,天然跟大模型适配。
不過,B 端商業化雖然是條正确的道路,但也沒有那麽容易走。從過往産業互聯網的進程來看,B 端商業化從來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産出的速度較爲緩慢。并且,很多 B 端企業的要求愈發嚴苛,必須看到實際的效果才願意付費。
因此,對于資本來說,大模型的成本和收益都具有較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投資機構持觀望和審慎态度,并沒有催生出大規模的 " 燒錢遊戲 "。
投入與産出的平衡術
沒有出現 " 燒錢遊戲 ",并不意味着國産大模型就不需要大規模投入了。
事實上,眼下國産大模型裏的頭部項目,每一個都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隻是這種投入,不是 " 燒錢遊戲 " 那種粗暴的、追求短期回報的,而是細水長流、追求長期主義的。
根據《人工智能大模型體驗報告3.0》等報告,主流大模型中綜合實力排在第一梯隊的是科大訊飛的星火、百度的文心一言和商湯科技的商量。
這三家企業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舍得在研發上投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一度被當做掉隊者。但其 2011 年 ~2020 年十年研發總費用增長超過 13 倍,爲其在大模型時代的領先打下了基礎;科大訊飛 2023 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達到 24.98 億元,同比增長 7.19%;2018 年至 2021 年上半年,商湯的研發投入甚至超過了營收。
這三家做大模型的思路,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打造基礎設施,最終吸引各方參與做生态。科大訊飛偏向智能硬件和獨立軟件,百度偏向支撐原生應用的開發和産業的 AI 賦能,商湯偏向以 " 大模型 +" 拓寬邊界,讓金融、汽車等行業的企業能随取随用 AI 能力。
三家企業旗下大模型在國内的領先,也向市場驗證一個道理:大模型不是通過玩概念就能沖出重圍,而是要真金白銀的投入。
不過,對研發的長期的大力投入,對業績也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科大訊飛 2023 年三季度的歸母淨利潤暴跌 82%,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更是公司近十年來前三季度最低的一次,就是源于對大模型的過多投入。2018 年至 2021 年,商湯的虧損呈現上升态勢,2023 年上半年仍未實現盈利。
盡管百度沒有出現淨虧損,但是收入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2023 年第三季度百度營收達 344 億元,同比增長 6%。不過,廣告業務收入的占比依然超過七成,而廣告收入面臨着搜索引擎用戶活躍度下滑和抖音、微信、小紅書蠶食的雙重壓力。
總之,在 " 花錢 " 這件事上,國内的大模型企業還是需要警惕走向無意義的燒錢,要花在刀刃上。畢竟,OpenAI 的一份報告指出,到 2030 年訓練大模型的成本預計将從 1 億美元上升到 5 億美元。即使是大型企業,面對這種高昂的投入也會有壓力。
并且,相對于 OpenAI,科大訊飛、百度、商湯等公司在算力、數據、應用生态等方面還存在差距,未來還需要用大量資金實現追趕。當下,這些企業應該在投入與産出上做到平衡,避免資源上的過多浪費,爲以後備足糧草。
2024:分化進行時
往未來看,國内發展大模型是條确定性的道路,關鍵在于選擇。
此前,OpenAI 團隊就因爲技術派與商業派的交鋒,上演了多次 " 宮鬥大戲 "。在國内,一個同樣重要的選擇題是:
選擇基礎大模型還是垂直大模型。
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創業者發現,基礎大模型需要的成本難以估量。那些中小型的創業公司沒有能力也不願意承擔這些成本,也就難以在基礎大模型領域取得突破性發展,難以跟大規模投入的巨頭同台競技。
未來在基礎大模型領域,隻有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等少數實力雄厚的科技巨頭能夠留在競技場内。
而垂直大模型,相對來看需要的成本更小,同時能夠幫助中小創業公司在細分領域尋找更多的商業化機會,獲得生存機遇。比如,垂直大模型可以深入到細分産業和企業,針對特定領域或問題進行優化,包括語音識别、圖像分類等等。
可以預見," 分化 " 将成爲 2024 年大模型賽道的關鍵詞。
一方面,千億、萬億級别的基礎大模型仍在持續進化,它們代表着大模型賽道上最頂尖的技術和實力,能夠處理多種任務和領域的模型,往 " 大 " 的方向走。
另一方面,垂直大模型也會不斷的湧現,它們專注于做小和做精,跟各行各業相結合解決特定的問題,朝着産業化的方向探索。
紅杉美國就在關于大模型的報告中指出,大模型的 " 第一幕 " 是發現了基礎大模型這個新的 " 錘子 ",眼下市場正在進入 " 第二幕 ",将端到端地解決人類問題。
從基礎大模型到垂直大模型,其實也是讓創業者集體回歸理性。大模型風口襲來的時候,很多創業者對其有着無限向往和盲目崇拜,同時又高估了資本的參與度和自己的實力,因此一窩蜂湧向基礎大模型。結果發現,既融不到錢也賺不到錢。如今在垂直大模型領域,真正到了考驗創業者是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刻。
當然,留給垂直大模型創業者的時間并不多。
很多大模型創業者,在賺錢這件事上依然舉步維艱。風投公司 Theory Ventures 調查數據顯示,在所有 AIGC 公司中,95% 的公司年收入平均還不到 500 萬美元,一些估值達到數億美元的初創公司甚至還未有收入進賬。同時,科大訊飛、百度、商湯等旗下的大模型,已經向多個産業蔓延,提供差異化的模型服務。
如果垂直大模型創業者遲遲無法盈利改善現金流,同時資本持續持觀望态度,那麽所謂的 " 百模大戰 " 到最後隻會出現大量黯然退場的創業者。
結語
幾百個大模型集體湧現的時候,不少投資人質疑:
國内真的需要那麽多大模型嗎?
當浮躁褪去回歸理性,大模型創業者應該擁有更爲正确的認識。既不要高估大模型的能力,盡管它能實現降本增效,解決産業問題,但還有短闆沒有補上,同時也不要高估自身應對資金、成本等難題的能力。
在如今不确定性因素較多的商業環境下,資本首先要求穩然後逐利,并不會大肆地廣撒網、大撒币。大多數人,可能并不會成爲被資本挑中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