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2018 字
閱讀時間:6 分鍾
老實說,在 2024 年的今天,合資品牌要想造出一台能跟中國品牌抗衡的純電動車,着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别看我們經常調侃新能源車都在卷 " 彩電冰箱大沙發 ",但事實是因爲它們在三電系統、駕駛體驗方面已經卷到一個新瓶頸,卷到現階段行業的頂點了,所以隻能去另辟蹊徑,開辟新戰場。
相比之下,合資電動車爲什麽難賣?過去占據了中國市場半壁江山的合資品牌,憑什麽就不能把過去的基盤用戶轉化爲新能源車主?說白了,還是公認的基礎産品力略有欠缺,誠意略顯不足,直到我們終于等來了這台大衆 ID. 與衆。
作爲大衆安徽推出的全新轎跑 SUV,ID. 與衆繼承了大衆汽車的純粹德系駕控基因的同時,也融合了個性化的 AI 交互、豐富的車機生态,并且在智能駕駛方面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它的具體表現究竟如何,能不能打破固有的合資電車刻闆印象?我們一試究竟。
先是一台大衆,再是一台純電車
必須承認,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你對于底盤質感和操控體驗有着較高的要求,那麽大衆的 ID. 系列絕對是不容錯過的選擇。ID. 與衆同樣如此,它幾乎完美繼承了過去大衆燃油車型的那種駕駛感和底盤厚重感,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了更多提升。
比如新車搭載了大衆汽車最新的高性能底盤系統,包括 DCC 自适應底盤調節系統和 MEB 雙級柔性隔振系統,具體的表現就是日常開起來更加舒适,經過坑窪路面的質感确實有幾分高級;而在激烈駕駛時,DCC 自适應底盤調節系統通過傳感器接收的實時路況信息,動态調節避震器阻尼軟硬,又能帶來良好的支撐和充足的駕駛信心。
有趣的是,ID. 與衆在保證優秀底盤功底之外,還增加一定的運動性。50:50 完美比例的前後配重,前 235mm/ 後 255mm 的非對稱混合胎寬,偏向後驅性能車的操控設定,都讓它擁有更多駕駛樂趣,不僅直線加速既快又穩,在高速過彎時也能有随心所欲的操控感,滿足時下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爲了讓新車轉向更加精準,車輛更具運動和操控性,ID. 與衆居然配備了同級裏難得一見的可變轉向比,由此使得四驅版本做到了 4.7m 超小轉彎半徑,方向盤單向打滿 1.3 圈,便可輕松過彎或者掉頭,這一點在狹窄的路況或者山路時會有更爽快的體驗。
打造史上最智能的大衆車型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不逼自己一把,還真不知道極限在哪裏,這句話對于大衆來說似乎還挺應景的。
不僅如此,ID. 與衆還進一步優化了智能語音交互,不僅識别率更高,能夠控制的功能更多,而且提供智能助手的 PTA 個性化形象定制,更像是一名專屬的 AI 智能夥伴。而且 ID. 與衆進一步打通手機與車機的互聯,支持無線連接 CarPlay、CarLife、有線 HiCar 三重手機生态和無線投屏,使用更加便捷。
但 ID. 與衆的智能進化之旅不止于此,一大亮點在于全系标配成熟可靠的 Travel Assist 3.0 全旅程駕駛輔助系統和 Emergency Assist 3.0 緊急輔助系統,輕松實現全程智能護駕。與此同時,ID. 與衆擁有自動泊車功能,通過前 6 後 6 共 12 顆超聲波雷達和 Top View 360 ° 全景攝像,可以實現 180 ° 平行車位或者 90 ° 垂直車位的泊入。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ID. 與衆稱得上是大衆車型曆史上最智能的一款車型了,特别是将它跟此前的 ID. 系列相比,ID. 與衆在智能化方面可謂脫胎換骨,達到了目前 20 萬元以内純電動車的主流陣營水準。
打響合資電車的翻身仗?
可能至今爲止,有些人還會覺得電動車隻要續航長就可以暢銷,一台智能車隻要裝夠輔助駕駛的配置和搞一個能聯網的車機就能熱賣,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過于理想。
時至今日,中國新能源車消費者早已變得挑剔,他們開始懂得自身需求,而且在友商們紛紛内卷之下,既要還要已經是公認的選車标準。這就使得在新能源賽道後追的合資品牌,一定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造符合主流消費者切身利益與使用習慣的電動車。
在這方面來看,大衆算是所有合資品牌裏,表現得最爲積極的那位。搞商超展廳,搞代理制,搞深度試駕,邀約老客戶試駕,再加上對數字化的重視,此前南北大衆已經一點一點地将 ID. 系列賣出了量,賣出了名堂。
但合資品牌們也必須認識到,如今電動車的競争已經進入智能化、生态化的新階段,當升級叠代、軟硬融合的思維成爲主流之後,如果執迷于停留在那個靠穩定可靠競争的階段,必然要被時代淘汰。
所以從 ID. 與衆的實際表現來看,它有着非常多中國本土純電動車的影子,無論是開發邏輯,還是産品力體驗,都與很多合資品牌推出的純電動車有着本質的進步。
如果在後續能夠做好可靠性,以及帶來一個驚喜售價的話,那麽大概率能夠一舉扭轉過去很多人對于合資品牌純電車的刻闆印象,進一步撬動過去積攢的大規模基盤用戶,打響這場翻身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