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口渴、焦慮或興奮等感覺都屬于我們體内産生的信号。而那些我們通常感知不到的信号,比如呼吸和心跳,甚至突如其來的某種預感或直覺,也屬于該範疇。
這些信号都與穩态控制密切相關,由人體組織中的監測器和體内的分子觸發器組成。我們感知這些内部身體信号的能力稱為内感受(Interoception),内感受會提醒大腦我們身體的内部狀況,從而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因此内感受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身體中的很多信号都被無意識處理,但它們偶爾會被我們的意識捕捉到。例如,我們平時很少會注意到自己的心跳,但當我們生氣或害怕時,我們卻能敏銳地感受到。我們不會逐漸意識到饑餓或口渴,它們都是突然闖入我們的意識,讓我們意識到身體出現了異常,需要采取緊急行動——吃飯或喝水。
- Ben Hickey -
内感受信号在我們的感覺和想法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對我們的情緒狀态産生強烈影響外,它們還微妙地影響我們對外界的感知,并以各種方式影響決策和其他認知過程。現在越來越确定的是,在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中,這些信号的處理會出錯。這一認識不僅為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視角,而且為如何更有效地治療這些疾病開辟了新途徑。
我思故我在
" 身體内部信号在我們的想法和感覺中起作用 " 這個想法并不新鮮。19 世紀末,心理學之父威廉 · 詹姆斯,有點違背直覺地提出,情緒是由身體感覺産生的,也就是先有身體感覺,再有情緒,而非先有情緒再産生相應的身體感覺。
身體的變化由對某些事實的感知直接産生,其中可以重複産生的身體變化就是情緒……我們感到難過是因為我們哭泣,我們感到憤怒是因為我們和他人産生沖突,我們感到害怕是因為我們顫抖,而不是因為我們哭泣、和人起沖突或顫抖,從而感到難過、憤怒或害怕,視情況而定。
在 20 世紀 50 年代和 60 年代,德國裔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希爾德 · 布魯赫(Hilde Bruch)認識到,在神經性厭食症的發病機制中,感受障礙起着重要作用。
布魯赫在 1962 年發表的一篇開創性論文中指出 [ 1 ] ," 厭食症患者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難以對身體中産生的刺激做出精準感知,或做出準确的認知上的解釋,同時也無法感受到身體對營養的需求。"" 更像是無法識别饑餓,而不僅僅是失去食欲……普遍意義上的饑餓和食欲的感覺似乎是缺失的……盡管饑餓感偶爾會很強烈,但通常情況下,即使在胃強烈收縮的情況下,人們也會否認或無法感受到饑餓的痛苦。另一方面,哪怕是攝入極少量食物,患者也會感到嚴重的不适和飽脹。"
- seoeun kim -
内感受研究曾一度失去熱度,但在過去的 15 年左右,人們對這一課題重新産生了興趣,研究人員在内感受測量的各個維度都取得了進展 [ 2 ] 。其中一個維度是内感受敏感性(interoceptive sensitivity),即準确感知身體内部信号的能力,這通常通過心跳感知任務來測量。在該任務中,一個人被要求集中注意力,然後嘗試在 1 分鐘内計數他們的心跳,然後将估計值與心電圖測量得到的實際心跳數進行比較。另一個維度是内感受感知能力(interoceptive sensibility),即對自己内感受信号敏感性的自我評估,這通常由問卷決定,可能并不完全準确。第三種是内感受感知(interoceptive awareness),即一個人對自己的内感受準确性的實際感知。
許多人聲稱自己完全了解自己的身體,但這并不那麼客觀。例如,一個人認為自己對内感受信号高度敏感,可以準确地計算心跳,但其内感受準确度得分可能較低,而另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太大信心,事實上他可以非常準确地計算自己的心跳。至關重要的是,這些測量方法在個體之間的差異似乎與某些精神疾病特别相關。
焦慮,抑郁和自殺
各種研究表明,患有焦慮症的人表現出内感受的改變 [ 3 ] 。諾德說:" 一個焦慮症患者可能會過度意識到自己體内發生的事情,這會分散他們對外界應該注意到的事情的注意力。或者他們可能有相對正常的内感受,但他們的感覺中含有負面的東西,這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他們的生理狀态和他們對此的理解之間可能存在脫節,所以你不一定非要減少内感受信号,而是要改變他們對内感受信号的理解。"
臨床抑郁症的特征是各種各樣的身體變化和身體機能失調,統稱為軀體症狀。抑郁症患者最常出現睡眠障礙和食欲不振的症狀,其他軀體症狀包括疲勞、頭暈、頭痛、心悸、胸悶、性欲減退、體重變化和脫發。這與抑郁症中出現的思維過程紊亂密切相關,并往往伴随這些紊亂出現或消失。但它們之間為什麼如此緊密關聯,目前尚不清楚。
- Navina Chhabria -
塔爾薩大學副教授薩希布 · 哈爾薩(Sahib Khalsa)表示:" 你可以認為,抑郁症的幾個診斷特征本質上都是内感受。"" 是什麼導緻抑郁的人吃得少或吃得多?他們必須從感官上感知自己的食欲,或者至少在認知層面上推斷出身體狀态。"
傳統治療針對的是認知症狀,他們認為疾病的唯一根源是大腦,而忽視了身體的作用。大腦确實在抑郁症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身體也很重要,身體信号和内感受在抑郁症中都發生了改變 [ 4 ] 。例如,研究表明,重度抑郁症似乎與感知準确度降低有關,抑郁症患者的心跳感知準确度低于非抑郁症對照組 [ 5-7 ] 。
越來越清楚的是,免疫系統也在抑郁症中發揮作用,特别是被稱為細胞因子的信号分子。細胞因子是一種在壓力和炎症中發揮作用的小蛋白,通過迷走神經和其他外周神經與大腦進行溝通,以調節其活動。
- Emma Schmid -
衆所周知,一個叫做島葉的大腦區域對内感受至關重要,因為它接收和處理來自身體内部的感覺信号(因此,它通常被稱為初級内感受皮層)。在心跳感知任務中,島葉或多或少會被激活,這取決于個體在任務中的感知準确程度。許多研究表明,在抑郁症中,島葉的結構、功能和環路連接都會發生變化 [ 8 ] 。
研究還表明,試圖自殺的人的内感受會受到幹擾。哈爾薩和他的同事們比較了有和沒有自殺未遂史的精神病患者會如何執行一些需要檢測身體信号的任務。與沒有自殺未遂史的人相比,那些有自殺未遂史的人屏住呼吸并把手放在冰水中的時間要長得多。這些人在心跳感知任務上的表現也更差。研究人員假設,試圖自殺的人表現出他們所說的 " 内感麻木 ",這使他們對不愉快的感覺更加 " 寬容 ",而對其他感覺的感知更少,而遲鈍的内感使他們對身體威脅的反應更少,這可能會導緻自殺行為。
生物反饋療法、漂浮療法
和以身體為導向的療法
一些研究小組正在探索将内感受訓練作為心理健康障礙的潛在治療方法。一種方法是在以身體為導向的治療中提高患者對内感受信号的感知,從而促使他們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 9 ]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生物反饋療法來提高内感受的準确性 [ 10 ] 。
諾德說:" 我對這種前景非常感興趣,通過生物反饋來訓練内感受敏感度,但這是一個發展非常快的領域,我們真的不确定哪些内感受的維度測量最重要,應該訓練内感受的哪些方面。"" 精神病學的一個觀點是,我們應該遠離一刀切的治療方案。誰會從針對内感受的治療中獲益最多?我們可以為那些從中受益的人量身定制治療方案。"
哈爾薩同意這個個性化的内感受治療很可能有作用,如果能針對已知的病理情況進行治療會更有效,但這個方向我們仍在探索。"
- Meme MX -
有一些現有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内感受過程的。諾德說:"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給患者施用二氧化碳,這可以用來治療恐慌症。這是一種物理暴露療法,其理念是,讓人們暴露于這種壓力性的内感受變化中,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自己的生理壓力。"
哈爾薩和他的同事發現,另一種治療恐慌症的方法是漂浮療法 [ 11 ] 。他說:" 我們不一定知道這種機制,但漂浮裝置的濕度會刺激呼吸系統,這種療法會增強内感受,降低壓力、肌肉緊張和焦慮。"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哈爾薩和他的同事證明了這種方法對厭食症患者的安全性 [ 12 ] 。
" 漂浮療法可能更多地作為輔助工具去加強現有的治療,如果我們能為臨床醫生增加新的治療方法,這可能會使得精神病治療更加個性化。" 哈爾薩表示。
現在,随着内感受研究的蓬勃發展,也出現了潛在隐患。諾德說:" 不幸的是,我已經看到,每個領域都有江湖騙子,許多替代醫學領域的人現在已經找到了一些科學依據去支持他們自己的主張。""以這種方式應用我們的發現是危險的。諷刺的是,這個新時代的口頭禅‘傾聽你的身體’并不總是正确的,這句話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對一些人來說,該需要的是‘少傾聽你的身體’。"
參考文獻
1.Bruch, Hilde.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disturbances in anorexia nervosa."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4.2 ( 1962 ) : 187-194.
2.Domschke, Katharina, et al. "Interoceptive sensitivity in anxiety and anxiety disorders: an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of neurobiological finding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1 ( 2010 ) : 1-11.
3.Pang, Jiaoyan, et al. "Altered interoceptive processing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 A Heartbeat-Evoked potential research."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0 ( 2019 ) : 616.
4.Harshaw, Christopher. "Interoceptive dysfunction: toward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somatic and affective disturbance in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2 ( 2015 ) : 311.
5.Eggart, Michael, et a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nteroceptive accuracy: A systematic review." Brain sciences 9.6 ( 2019 ) : 131.
6.Furman, Daniella J., et al.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positive affec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51.2 ( 2013 ) : 780-785.
7.Terhaar, Janneke, et al. "Heartbeat evoked potentials mirror altered body perception in depressed patients."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23.10 ( 2012 ) : 1950-1957.
8.Avery, Jason A., et a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interoceptive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insula." Biological psychiatry 76.3 ( 2014 ) : 258-266.
9.Price, Cynthia J., and Carole Hooven.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skills for 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 and approach of mindful awareness in body-oriented therapy ( MABT )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 2018 ) : 798.
10.Meyerholz, Luisa, et al. "Contingent biofeedback outperforms other methods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cardiac interoception: A comparison of short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63 ( 2019 ) : 12-20.
11.Feinstein, Justin S., et al. "The elicitation of relaxation and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using floatation therapy in individuals with high anxiety sensitivity." 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3.6 ( 2018 ) : 555-562.
12.Brown, Helen, Michael J. Proulx, and Dana ë Stanton Fraser. "Hunger bias or gut instinct? responses to judgments of harm depending on visceral state versus intuitive decision-mak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 2020 ) : 2261.
作者:Moheb Costandi | 翻譯:風與草 | 校對: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