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2 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發布微博稱,小米 SU7 将在 3 月 28 日正式發布。SU7 交付即上量,目前全國 29 城、59 家門店已同步開啓預約。受此影響,今日早盤,小米集團股價高開後強勢拉升,一度漲超 6%,不過最關鍵的價格依舊成謎。如今新能源車發展如火如荼,手機品牌與車企的融合也不再新鮮,面對機遇與壓力并存的市場,補全了最後一塊拼圖的小米,或許正醞釀着新打法。
價格依舊是謎
雖然發布日期已敲定,但小米 SU7 價格多少仍不可知,近幾個月來猜謎遊戲從未中斷, SU7 的價格接連被爆料,而小米則是接連辟謠,或許因爲小米手機主打性價比,部分網友開玩笑稱,小米新車也 " 定價 9.99 萬交個朋友 ",而雷軍則在發布會上明确表示,9.99 萬元和 14.99 萬元沒有可能,并稱 " 定價會貴一些 "。
另有傳言稱,小米新車預計售價在 20 萬— 30 萬元左右,此前根據網上流傳的一張保險單,有網友推斷小米 SU7 高配版售價約爲 36 萬元,而小米官方很快進行辟謠,表示這并非真實價格,另有爆料稱,小米 SU7 預計會有 4 個版本,起售價爲 22.99 萬元,甚至還發布了所謂 SU7 配置與價格表,稱小米新車起售價爲 21.9 萬元,對此,小米公關部經理王化在微博稱,所謂的價格圖表 " 造假成本極低 "," 隻不過看上去挺唬人 "。
人們關注 SU7 價格的原因不難想見,如今國産智能汽車也進入了價格戰,不少廠商加量不加價,不斷翻新 " 超大杯産品 ",小米如何應對成爲市場焦點。
目前有觀點認爲,全新極氪 001 是小米 SU 7 最大競争對手,二者都把年輕人定爲主要客群,在産品風格上也均以運動、青春爲主,而在性價比上,全新極氪 001 已經 " 宣戰 ",該款車升級了超過 55% 的整車裝配級部件總成,在配置上超越老款,而入門價卻低了 3.1 萬元,頂配售價甚至下調了 6 萬元。
傳統車企價格戰則更爲激烈,觀察市場可以看到,如今比亞迪漢、長安啓源 A07、吉利 E8、飛凡 F7 等車起售價已經低于 20 萬元。
對于小米汽車的價格,業内專家認爲其不會過低,但是可能比較實惠。産業觀察家丁少将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小米 SU7 作爲新上市的産品,首先要保持品牌調性,如果上來就打價格戰,非小米之所長,也不利于其後續發展。近年來無論是手機還是其他智能産品,小米的策略一直是在一個中端的價位上,給到消費者高端的體驗,以此來彰顯性價比。小米新車有可能在金融政策、選裝配置上給用戶驚喜,而不純靠低價博人關注。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小米集團,截至發稿未獲回複。
跨界的 " 範本 "
盡管小米面對車企的激烈競争,肩上承擔着不少壓力,但相比賣手機的同行已經領先,近年來手機企業造車的消息不斷湧現,但其中不少廠商左顧右盼,小米則顯得義無反顧,不僅以 100 億元爲注冊資本成立了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在技術領域,小米更掌握了電驅、電池、超級大壓鑄等環節。尤其是近期蘋果放棄造車一事甚嚣塵上,更給小米的新車增添了光環。
手機品牌在汽車領域應該采取何種打法,目前尚無定論,在小米之外,更多同行選擇不親自造車。
舉例來說,手機業務不複往昔的魅族,因爲被吉利收購進入了汽車賽道,2022 年 7 月,吉利旗下的星紀時代以 79.09% 的控股權收購魅族,取得對魅族科技的單獨控制,随後 10 月,魅族便推出了 Flyme Auto 車機系統,并搭載于吉利旗下的領克 08 上。
此外,OPPO 與理想汽車達成系統級深度合作,号稱首家支持手表無感藍牙車鑰匙,功能覆蓋理想全系列車型,在此之前,數字鑰匙、遠程控制、鳴笛尋車等功能,早已适配到 OPPO 手機端。
資深産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認爲,無論此後表現如何,小米無疑将成爲一個絕佳範例,爲了手機企業跨界造車提供參考。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手機品牌車企在造車過程中誰主誰次,決定智能汽車未來的是智能座艙還是造車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說,小米如今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其生态擴張不再遭遇阻力。
全生态背後
近一段時間,小米頻繁宣傳 " 人車家全生态 ",其手機與智能家居早已爲人熟知,但汽車一直未能問世,伴随着 SU7 發售,小米終于補全了最後一塊拼圖。
如今的智能汽車越來越像一款超大的手機,這也成爲小米澎湃 OS 絕佳的試驗場。小米澎湃 OS 自 2014 年開始探索式開發,去年正式面世,雷軍曾表示,小米澎湃 OS 是基于深度進化的 Android 以及自研的 Vela 系統融合,徹底重寫底層架構,爲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了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
這最後一塊拼圖更意味着新的增長點,幫助小米突圍。專家認爲,當下科技企業的智能技術與硬件之間存在着錯位,例如手機早已不複 10 年前的高增長态勢,随着消費者換機時間越來越長,如何讓生态系統進一步觸達用戶成爲關鍵問題。
小米或許也有這樣的焦慮,結合 IDC 統計與小米财報數據,小米在國内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在 2021 年達到 15.8%,此後從 2022 年一季度開始,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和份額開始回落。其手機業務營收也自 2021 年單季 500 億元左右的規模,下降至 2022 年每季 400 億元的規模。今年開年,小米手機與蘋果、OPPO、vivo 均面臨不同程度下滑。
在智能家居方面,雖然小米取得可觀的增長,但也通過主動 " 瘦身 " 來更好地聚焦智能化,具體來說,2020 年開始,小米轉變了戰略,将 " 手機 +AIoT" 的戰略改爲 " 手機 × AIoT",砍掉了諸多生活耗材類沒有科技屬性的品類,數量從 1500 多個砍到 600 多個。
對于全生态的優勢,丁少将分析認爲,在這方面最受益的無疑是蘋果,其通過手機慢慢擴展生态,最終奠定了如今的格局,即便硬件核心緩慢,也能憑借龐大的用戶群站穩腳跟,如今智能汽車掀起的浪潮勝過手機,逐步發力的小米已經展露出雄心。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