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外媒統計了亞馬遜暢銷的 10 款處理器,結果 10 款處理器全部都是 AMD,英特爾一款都沒有。這不禁讓人感慨,感覺并沒有太長時間,英特爾就在消費級桌面處理器市場中沒落了,甚至沒落的速度遠超大衆的認知。
但是,我不得不重視這一情況。因爲從曆史來看,自由市場中一方強勢一方弱勢并不健康,對于消費者而言,不算好事。
爲什麽這麽說?我們可以看一下兩個例子。
首先就是英特爾,當年英特爾憑借酷睿大殺四方,AMD 節節敗退,隻能不停通過降價策略吸引消費者,結果就出現了 "i3 默秒全 " 的梗,至今仍然在硬件市場被不斷提及。英特爾大約在推出兩代産品,保證了自己的絕對領先地位之後,就開始長時間的擺爛。" 擠牙膏 " 這個梗也是從那時被大衆傳起來的。
萬年不變的四核八線程,加号一直不斷的 14nm,相信不少用戶應該是在那個時間節點,逐漸對英特爾失去信心。但是,由于絕對領先,英特爾并沒有把用戶的聲音放在心上,反而一次有一次的挑戰用戶的接受程度。當年英特爾僅僅通過提升一下主頻,小小的優化一下架構,就能夠包裝成新一代旗艦上架銷售,這樣的情況讓用戶很是唾棄。
後來 Zen 架構橫空出世,銳龍處理器憑借優秀的 IPC、靈活的架構設計在性能方面與英特爾平起平坐,這時候英特爾想要反制就變得異常困難。如果當初英特爾不擠牙膏的話,相信現在的情況肯定不會這麽糟糕。
另一個例子就是英偉達,大家也正在經曆着。英偉達在顯卡領域的口碑,在 GTX10 系列的時候達到頂峰。60 系甜點卡能夠秒殺上一代的 80 系旗艦卡,放在現在是絕對不敢想象的,一時被用戶傳爲佳話,這正是 GTX 1060 能夠大火的原因。
但是,這種情況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進入 RTX 時代之後,英特爾将重心轉移到光追性能上,再加上後來的挖礦潮和如今的 AI 潮,顯然英偉達的重心已經不在遊戲顯卡上。看看現在的 RTX 4060,别說能不能摸到 RTX 3080 的屁股了,綜合性能連上一代的 RTX 3060 Ti 都趕不上。RTX 4060 的性能,如果放在以前,這絕對是 50 系定位的産品。
不過由于競争對手 AMD 在獨顯方面實在是不夠給力,英偉達還能夠繼續現在的策略,消費者也是花大價錢買性能提升一點點的産品。
相信看到這裏,大家明白了,如果競争雙方處于一方強勢一方弱勢的局面,那麽強勢一方大概率會放慢腳步,盡最大可能獲取利益,這一規律在市場中屢見不鮮。所以現在 AMD 在消費處理器市場如此強勢,而英特爾弱勢明顯,那麽大家大概率需要花更多的錢,才能夠獲得理想的性能提升。
競争雙方勢均力敵,消費者才能夠以合理的價格獲得預期的性能提升,那樣的市場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