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夷山到廈門,在這趟橫穿福建省的路上,我的旅伴 BMW iX 帶着我盡賞名山大海,也陪我感受了當地茶文化的深邃内涵。
"BMW 中國文化之旅——茶鄉茶韻之旅 ",寶馬 " 家在中國 " 戰略的又一體現,同時也是我人生中又一筆難忘的記憶!
甲碟=吃茶
這趟 " 茶鄉茶韻之旅 " 從福建省武夷山市啓程,由 i3、iX、iX3 組成車隊,途徑德化、泉州,最終達到廈門鼓浪嶼,主要目的是探訪、體驗、學習茶文化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及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寶馬在中國踐行全面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同共鳴。
其實,寶馬舉辦中國文化之旅系列活動至今已有 17 年了,今年之所以選擇行走福建邂逅茶文化,理由與去年 11 月,"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 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有關。
再加上福建茶文化曆史悠久,是中國最重要的産茶省和茶類最齊全的省份,也是中華茶文化發源地之一,在此行走中國文化之旅,格外具有意義!
說回大标,什麽是 " 甲碟 "?其實如果你懂福建廈、漳、泉一帶閩南語,就知道它代表 " 吃茶 " 的意思(閩南老話一般不說喝茶)。而 " 碟 " 這個音,其實就是來自英語的 Tea ──由于早期國内生産的茶葉多是從福建廈門港輸出到荷蘭、葡萄牙、英國 …… 等地,外國商賈在這裏一天到晚說 Tea,碟這個音成爲閩南語中茶的意思,也就這麽水到渠成了。
沿海城市廈門本身不産茶,茶多來自靠内陸些的丘陵高山地區。但由于古早時代的運輸條件艱困,隻經殺青 …… 工序制作的綠茶不易長期保存,相反經過發酵、烘焙處理的紅茶保鮮持久,所以光緒時期以前廈門出口的茶葉,基本多是來自福建武夷的紅茶,以緻茶葉到了歐洲國家後,當地人民把來自中國的茶葉概稱爲 " 中國武夷(Bohea)" 或 " 紅茶(Black Tea)",上至皇室,下至平民都以飲用武夷茶爲時尚。
好啦!此行爲何從武夷山走起,答案揭曉!
大紅袍我來了
武夷茶什麽最有名?相信大家都知道是 " 大紅袍 ",其有 " 茶中狀元 " 之稱,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稱國寶。在早春茶芽萌發時,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豔紅似火,仿佛披着紅色的袍子,這也就是大紅袍的由來。
在活動現場,我聽專家講述 " 大紅袍 " 的來曆――明洪武年間,有位學子丁顯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巧遇天心永樂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給他喝,病痛即止。
考中狀元之後,丁顯回到武夷山緻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後即脫下身上紅袍将其披在茶樹上,從此有了 " 大紅袍 " 之名。另有一說是丁顯将帶回的茶葉獻給皇後治病得奇效,于是皇上賜紅袍披在茶樹上,從此成爲皇家專用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
大紅袍的母樹僅有 6 株,雖然目前已有相應技術作無性繁殖,但還是彌足珍貴。
小編也體驗了 " 點茶 ",也就是将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讓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茶百戲是點茶的升華,是宋人茶道的藝術,以茶爲墨,在茶湯裏憑一小茶勺繪制纖巧如畫的湯紋,稱爲 " 分茶 "、" 水丹青 "。
點茶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國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産生較大的影響。可以說,中國的茶文化對中西方曆史、文化、藝術等有着重要的影響和價值。茶文化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源泉,與寶馬追求的可持續發展之道不謀而合。
茶之父
離開武夷山,我們繼續前往下一站──德化。這裏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但它與此行的主題 " 茶 " 有何關系呢?
嘿嘿!在陸羽的《茶經》中,烹茶、品茶的器具就有多達 24 種,古人甚至有 " 水爲茶之母,器爲茶之父 " 之言,可見茶具對飲茶來說有多麽重要。而德化白瓷與茶文化就這麽緊密相扣了!
德化白瓷因其産品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潔白似脂,故有 " 象牙白 "、" 豬油白 "、" 鵝絨白 " 等美稱,在我國白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德化的建白瓷、高白瓷,以及傳統瓷塑,被稱爲國際瓷壇 " 三朵金花 "。2006 年,德化白瓷被列爲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
正統的德化瓷器是以木柴作爲燃燒原料的柴窯燒制,這種窯整體呈長條形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像是一條長龍,故又名龍窯。現今唯一還可以柴燒瓷器的古代龍窯,距今已有 405 年曆史了。
我們來到 " 月記窯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中心 ",了解到這裏原本是明清時代的名窯,2009 年時本來要面臨拆除問題,後來有心人士吳金填爲了保護這座古窯,也爲了讓自己的藝術之夢落地生根,從而在此投資創辦了陶瓷藝術中心。
月記窯是德化窯青花瓷中的翹楚,燒制的瓷器早在明清時代就已遠銷海内外。現今,薪火不熄的 " 月記窯 " 吸引了許多國内外陶瓷藝術家加盟,在此推進中國瓷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碰撞。
賦能文化之旅
這次的旅程很知性,讓我在行走過程中接觸到許多難忘的人、事、物,也讓我對生活有了不同的體會!
與此同時我還知道,寶馬不是簡單行走一趟旅程就好,而是把推動文化發展當作一份職責,例如此行就結合了當下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社會議題,遴選資助七位福建傳統手工藝者,進入以 " 循環經濟視野下的傳統手工藝文創設計 " 爲主題的 "BMW 中國文化之旅傳統手工藝文創設計大賽 ",與高校設計專業大學生進行跨界共創。
這場大賽是由寶馬中國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合主辦,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公益支持,通過 " 政、企、學、研 " 的社會協作模式,創新賦能傳統手工藝人,激發其文化創造力,以可持續發展思想助力 " 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
曆時 17 載的 BMW 文化之旅,已先後扶助了 410 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資助并賦能培訓近千位非遺傳承人,影響并帶動近 1.6 億人次加入非遺傳承與保護行列。
很高興能親身體驗這樣一個富有意義的活動,也希望未來 BMW 文化之旅一直走下去,将更多寶貴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