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影視,酷愛「複仇」。
從樸贊郁揚名國際的複仇三部曲,到小熒屏上層出不窮的複仇爽劇。
都是熟悉的味道。
但,複仇爽片 + 抗日題材的組合,你見過嗎?
周末,魚叔剛刷完這麼一部新片。
主演陣容強大,既有雙料影帝李星民。
又有今年反複卷入校園暴力醜聞(均有澄清),險些塌房的頂流南柱赫。
流媒體上線後,好評不斷。
這部另類的「抗日神片」,沒準能幫我們打開新思路——《我記得》리멤버
比起常規複仇爽片主角準備充分,來勢洶洶。《我記得》特殊在,主人公是一位八十歲的老者。
頭發花白,身形佝偻。腦癌還加重了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忘症狀。
活着已是艱難,如何複仇?即便踏上複仇之路,死亡和正義也不知誰先到來。這種弱者拼死一搏的反差感帶來看點。也讓觀衆在觀影過程中更加提心吊膽。
男主角老韓,是一名退伍兵。年輕時持槍參戰,如今老了在餐廳端盤。
為人和和氣氣,還能跟年輕人玩成一片。和餐廳裡的同事傑森,發展成了忘年交。
衆人善待老韓,不止是尊敬,也因為他夠弱。記性不好,體力衰退。連扮聖誕老人都有些力不從心。
可老韓年輕時打下的軍人底子也并非花架子。關鍵時刻對付無賴,也算輕松。
老韓時日無多,本想為家庭就此安度餘生。但老伴的病逝讓他意識到,有些事再不做真就為時晚矣。
原來,老韓身負血海深仇。六十年前,日本侵略朝鮮。老韓的家人一一慘死。而罪魁禍首,除了侵略者,還有親日派「韓奸」。
可戰争過去,曆史真相被掩蓋。靠出賣同胞苟活下來的五個兇手,反而被奉為民族英雄。雖然都已老邁,但威權和影響力仍在。
是時候讓颠倒的黑白歸正了。老韓在指間刺下仇人的姓名,以防複仇過程中記憶突然斷裂。備好一切,決心在生命耗盡之前讨還血債。
老韓的複仇之路不像其他爽片主角那樣絲滑。一人力弱,隻能連哄帶騙拉傑森入夥。
人已年邁,還病入膏肓。連等待時機時都會睡着,醒來還會忘記自己身在何方。
武器也相當破舊,隻是一把老式手槍。消音裝備是自制的礦泉水瓶塞棉花,十分粗糙。
如此低配戰力,很難不讓觀衆起疑心。但這樣的輕視,很快被打臉。老韓顯然籌備良久,悄無聲息地潛入仇人房間。下手幹脆利落,面無表情地将對方兩槍斃命。
緊接着,槍口對準了第二個仇人。依舊是直接擊斃,沒有任何遲疑。
在接下來的複仇中,老韓更是殺瘋了。自制炸藥,電梯對打。極限追擊,各種反殺。上演各種「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的酷炫戲碼。
如此猖狂到不管不顧,很快帶來意外。某次行動中老韓消音器掉落,槍聲暴露。引來警方追擊,将其逼入死角。傑森也撞見了殺人現場,當場吓破膽。
這下,老韓不僅要面對傑森的質問與退出。還要在天羅地網之下,繼續實施複仇計劃。但在最需要堅持時,老韓的身體卻到了極限。複仇到底能否成功,這個答案留待大家親自揭曉。
韓國電影成熟的工業體系之下,各類爽片層出不窮。而《我記得》的亮點,是在爽片殼内嵌入了曆史份量。在複仇過程中,戰争之下被遮蔽的血淚重新被講述。沉重曆史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逐一被追溯還原。老韓殺的第一個仇人,是鄭會長。
戰争期間,鄭會長壓榨國民谄媚日軍。兩邊搜刮油水,賺得盆滿缽滿。每一分錢上,都沾着血。
其中就包括老韓的父親。韓父老實本分,被鄭會長抄家霸财。還在當時尚且年幼的老韓面前,将人活活打死。在利欲熏心的人眼裡,平民的命根本不算命。
即便過了六十年,壞人惡德依舊。仗勢欺人成了習慣,輕易踐踏他人被視為理所應當。
同樣的,第二名兇手楊教授更是颠倒黑白。他為私欲美化日方戰争動機。因自己在戰争年代苟且偷生,就宣稱追責是愚昧,奉勸人們不要「困在過去」。
楊教授兩面三刀,賣友求榮。當年,老韓的哥哥就是楊教授好友,卻受騙送命。
事過六十年,兇手仍不以為恥。自居學者,卻寫下扭曲的曆史謊言诓騙更多人。
五名兇手中,更有直接服務于日軍自衛隊的上尉。罪行累累,罄竹難書。
老韓的妹妹,正是被該名上尉抓走慰安。不堪受辱,最終自盡在荒野之中。
然而這樣的暴徒,如今卻是國民企業的掌權者之一。甚至還要為惡貫滿盈的日軍,舉辦慶典活動。戰亂時慘死的亡魂未安,兇手們卻要開飲慶祝,何其諷刺。
而最後一名仇人的真面目,更是超乎預料。老韓用複仇,逐一扯下惡人們的遮羞布。以暴制暴,暗懷的是玉石俱焚的必死之心。
許多人以為戰争已過,惡徒也随之消失。但事實上,天譴未至,反而青雲直上。就像重磅 BOSS金将軍。身居高位,是錢權利兼收的既得者。他是戰争英雄,被國民樹立雕像稱頌。
但事實卻是,金将軍才是最大的賣國賊。戰争期間,他利用軍職騙取國民信任。将青年輸送給日軍,助推侵略暴行。
謊稱為婦女提供工作,實則送去慰安。甚至協助日軍策劃改名計劃,抹去本土文明。
這樣的人來到和平年代,血液仍是冰冷的。老韓複仇過程中,發現傑森處境凄慘。傑森的父親為金将軍企業賣命,因事故餘生隻能在輪椅上度日。
可受害者非但沒有得到賠償,反而被當做蝼蟻清掃。抗議者冒着嚴寒等在金将軍府邸外,求一份合理補償。一牆之隔内,卻是金碧輝煌的住所和傲慢的眼神。無論什麼時代,惡鬼仍是惡鬼。
正如片名《我記得》之意。老韓的複仇,是因他親曆煉獄,苦痛深刻心中。但一場戰争中,「老韓」遠不止一人。所複之仇跨越時代,又何嘗隻是曆史遺産。近年來,韓國電影确實風光無限。《寄生蟲》橫掃奧斯卡。《分手的決心》閃耀戛納。在商業性與藝術表達之間,韓影不斷摸索出平衡之道。有人嘲笑,有人不屑。但不可否認的是,韓國電影工業體系的發達與完善。
但想把流水線産品做出彩,套路遠遠不夠,仍需另辟蹊徑。《我記得》改編自 2015 年加拿大電影《記住》,故事發展與人物背景相似。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老者的戰争經曆。原版中,是身為猶太人的古特曼向納粹德軍的複仇。
韓版《我記得》就對這一設定做了本土化調試。日軍侵占東亞計劃是多國的傷痛曆史。建築在共同記憶之上的改編,增加了觀影者的共鳴。
另一方面,抗日雖是「主旋律」題材。但在許多韓影中的呈現方式卻并不沉重枯燥。戰争的創傷面再現,很多時候是自戕性銘刻。對于許多想在電影中休憩片刻的觀衆而言難以承受。正如《一九四二》當年在市場遇冷,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觀衆不願到影院裡「花錢找苦吃」。
但《我記得》套用爽片模式,甚至加入了搞笑橋段。通俗化地将「重話輕說」,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受衆面。同時也達到了商業性與内容上的雙赢。
這種輕盈的視角切入,《我記得》并非孤例。2017 年,電影《我能說》上映,橫掃韓國各大電影獎項。羅文姬飾演的羅奶奶是個難纏的「上訪」專業戶。鄰裡瑣事,路有不平,她統統要管。
跟市政廳公務員的暗暗角力更是笑料百出。乍看,是一個喜劇故事。但随着劇情發展,電影的野心也圖窮匕見。
為了再見失散在美國的家人,也為了實現好友出國演講的願望。羅奶奶開始跟公務員民載學習英語。嬉笑怒罵中二人成為忘年交,也借此揭開了羅奶奶過往的慘痛身世。
原來,羅奶奶 13 歲時曾被日軍抓去慰安。受盡非人折磨,一度準備結束生命。是好友的支撐讓她活了下來,但家人卻以她為恥,不願來往。羅奶奶孤身一人,無兒無女,隻剩鄰裡給予她溫暖。
羅奶奶此番學英語,是為了挽回離她而去的家人。更是要對國際社會揭發日軍當年的惡行。在國際演講台上,羅奶奶用身上的傷痕駁斥日方的詭辯。用學到的英語铿锵有力地控訴質問,場面震撼人心。
真實事件改編的力度,讓觀衆在電影内外都數次淚目。但更重要的是,如此沉重的曆史傷痛卻轉能化成喜劇,足見編排功力。
除此之外,《我記得》中提及的改名運動,也被反映在另一部韓國電影中。2019 年的韓國電影《詞典》,正是相關背景。彼時日占區要求朝鮮人民起日本名、說日語,稍有不從便性命堪憂。
文化洗腦讓本民族文明火種奄奄一息。在這樣的恐怖氣氛下,護送朝鮮語詞典的重任卻落在了一個文盲阿金身上。
如此反差一開始為影片帶來不少笑料。但也用沖突性鋪排了更多動人伏筆。阿金起初根本不理解,為何有人願為詞典送命。但當阿金初初識字,捧讀一本書被感動到涕泗橫流時。
文字的力量讓阿金逐漸意識到,語言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于是這樣一個最不起眼的小人物,為詞典的傳世做出了最壯烈的犧牲。
大時代被濃縮成一件事,再坐落到一個人身上。如此講述,輕巧卻有力。最後,所有的不言自明都融進了那本沉默的詞典裡,勝過千萬字的說教。
韓國電影在沉重嚴肅的曆史題材處理上給出了一些可能。倒也不必望洋興歎妄自菲薄。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最不缺的就是故事。藏寶洞就在那裡,剩下的就是打造屬于自己的鑰匙。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