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
自己最後的活法。
是平靜地接受死亡來臨,
讓所有都自然發生?
還是不惜一切金錢、痛苦等代價,
讓生命得到延長?
你會怎麽選?
巴金曾說:" 長壽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
晚年的他,插着呼吸機,在病床上熬了整整 6 年。
他想放棄這種痛苦不堪的治療,可是他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爲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着,哪怕僅僅是依賴着機器在維持生命。
生命的最後,失去選擇的自由,是多麽可怕的事情。
•17 年前,從醫多年的羅點點,倡導 " 尊嚴死 ",和朋友一起創辦了 " 選擇與尊嚴 " 網站,成立了 " 不插管俱樂部 "。
•10 年前,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推出生前預囑文本——《我的五個願望》,具體包括:我要或不要什麽醫療服務;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我希望别人怎樣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麽;我希望誰來幫助我。
•2023 年 1 月 1 日,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正式生效,深圳成爲了中國首個實現生前預囑立法的城市。
• 在浙江," 生前預囑 " 的接受度也在逐步增大。
" 死亡 " 兩個字不再沉重,反而讓人加深了思考,變得更加慎重。
不想氣管切開,
她說:讓 92 歲媽媽安靜地走吧
杭州的宋奶奶确診腦腫瘤伴腦出血,女兒将她送進一家三甲醫院接受治療。
治療過程很痛苦,她甚至和女兒說:" 你拿把刀把我殺了。我說過的,不要給我治療。"
兩周後,女兒聽從母親的意願,将宋奶奶送進安甯療護病房。
一年多的時間裏,宋奶奶的病情三起三落,家屬始終遵從她的意願,什麽管也沒插。生命終途,她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保持身體的清潔和舒适。離世時,她很安詳。
有人說,宋奶奶是幸運的,能夠表達;女兒是豁達的,懂得尊重。
很多人的理想終點是這樣的:不想苟且地活着,隻想體面地死去。
可現實呀,總是出現偏差。
住在 ICU 裏身上插滿管子
女兒不想 " 留人話柄 "
老王(化名)在醫院 ICU 裏住了将近一個月,最終沒有等來自己的 70 歲生日。
即使家人都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悲痛還是成倍襲來。
最有主意的大女兒,收拾心情,挨個通知親戚朋友,都會補充一句:" 該做的我們都盡可能做了。"
這句話是對所有人的簡單解釋,也是她給自己的安慰。
大家都知道,這些年老王過得并不開心。
老王好強了一生,退休前是單位的小領導,在家裏也很有威嚴。但是當肺癌确診,并做完手術之後,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沉默寡言。" 以前很能幹,生病之後身體吃不消,連長時間坐着都會覺得累,所以出門越來越少,這兩年老得很快。" 大女兒說。
雪上加霜,老王突發 " 腦中風 ",結果一直在 ICU 裏耗着。家人隻能在固定時間探望一會兒," 喊喊他,他偶爾能微微地睜開眼,給不了任何回應,大部分時間他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裏,身上插滿了管子,用科技維持着微弱的呼吸。"
誰都知道,即使老王現在沒有自主感受的能力,但是他肯定不會接受現在的自己。
" 如果他能說話,肯定會說,不用治了。我怎麽能同意呢?" 大女兒很堅定。
内心的想法實在太多了,現實顧慮不可避免。
" 我們姐妹倆,我爸更喜歡我。所以放棄的決定肯定不能是我做,不能留人話柄。" 大女兒坦言,加上目前的經濟條件還能支撐,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是最恰當的。
的确,在人情的社會中,口水能淹死人。更何況開放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現階段,無數個 " 老王 " 都是這樣離開。
九旬老人昏迷不醒
子女決定幫她保留最後尊嚴
同樣沒有自主選擇權,但是 92 歲的劉琴(化名)的意願似乎被 " 聽見 " 了。
一個多月前,61 歲的美華(化名)匆匆從美國趕回杭州。因爲 92 歲的母親被送往了醫院。
說起父母,她總覺得有所虧欠。從讀書到工作再到出國,美華一路優秀。别看她是家裏的老幺,但一直獨立,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并不長。
美華生娃養娃的時候,她将母親接到了美國,那是母女倆相處時間最長的階段,雖然日常瑣碎,矛盾不斷,但是感情越發親近。
因爲語言問題,帶完了外孫女和外孫,劉琴還是堅決回國了。
夫妻倆的身體一直不錯,生活自理。随着年歲的增長,各種慢性病也出現了。今年 5 月,99 歲高齡的父親離世。
劉琴深受打擊,一蹶不振。這次突發心梗,來勢洶洶,直接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美華趕到醫院時,已經是幾天之後,看到在病床上昏迷的母親,她淚流不止。
" 媽媽我回來了,你看看我!" 陷入悲痛的她,根本想不起來最後一次通話母女倆說了什麽。
醫生把主動權交給了家屬:一方面積極治療,可以将氣管切開,進行插管,加上高壓氧治療,患者可以延續生命;一方面将機器撤走,讓老人安詳離世。
擺在眼前的,看上去兩種方案,實則隻有唯一項。
每一天,美華都會去看望媽媽,盡管人還在昏迷,但是她的一點點變化,她都仔細地記錄着。同時,她也沒有停止找各種專家來會診,聽取各方意見,尋求最優治療方案。
時間越長,内心的另一種聲音也出現了:母親這麽瘦,經得起這麽折騰嗎?
她回想着母親的一生,勤勞能幹,不愛麻煩人,就連父親生病也都是她親自料理,不麻煩子女。
" 如果媽媽有意識,能說話,她自己會怎麽決定?" 母親已經昏迷了一個月了,姐弟三人圍坐在一起,商量着。
美華綜合手裏掌握的信息,替母親做了決定," 不折騰了,讓媽媽保留最後的尊嚴吧。"
前幾天,母親離世了。處理完後事,美華在老房子裏單獨住了幾天," 媽媽隻是去找爸爸了。隻要知道,他倆還在一起,過得好,就夠了。"
癌症晚期回鄉生活
醫生兒子強調尊重生命
即使放在現在,能夠像陳作兵這樣 " 通透 " 的人,還是很少,更别說 12 年前。
陳作兵是一名醫生,也是浙大一院副院長,看過不計其數的患者,給過完美的治療方案。
當父親确診爲癌症晚期時,他将選擇權交給了父親,并尊重了他的決定。
做出選擇,并不容易。他苦惱過,更掙紮過,擔憂現實原因,也被親情束縛,可是哪有什麽比父親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呢?
2011 年,父親患了腹膜惡性間皮瘤,屬于癌症晚期。
無數方案就放在陳作兵的辦公桌上。化療、放療、熱療、各種抗癌藥物 …… 這些對于已經癌症晚期的病人,也許有用,但無一不會經曆折磨和痛苦的過程。
是堅持治療,受許多痛苦來換取一個不算高的生存幾率;還是放棄治療,回到家中,任由生命的盡頭不知何時到來?
在經曆了一番内心的掙紮之後,他在父親的出院同意書上簽了字。這是父親的決定,決定回到農村,回到日常的生活,不打針,不吃藥,不去用各種治療之後的痛苦賭生存的微茫幾率。
回到老家的父親,很平靜,也很開心,曬曬太陽,種種菜。轉眼到了新年,拍完全家福之後,老人被送進了醫院。
按照常理,父親會接受各種搶救,也會面臨各種風險。陳作兵太清楚了,反複搶救、各種拉扯對父親來說肯定是一種折磨。所以,醫院給父親采用了最保守的補液,緩解癌症晚期帶來的疼痛和炎症。
父親臨終前的所有囑咐,陳作兵都認真聽了,也都一一照辦。父親安詳地離開了,他比誰都難過,也比誰都懂,爲父親選擇了一條放棄治療的道路,也爲他保留了最後的尊嚴和自由。
無論是作爲醫者,還是曾經的癌症患者家屬,陳作兵始終強調 " 尊重 " 兩個字。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人類生命的終極目标在于盡享天年,而不是要長命百歲。陳作兵說,每個人都要尊重生命,樹立正确的生命觀,也要尊重疾病,尊重環境。
網友評論
這事上了熱搜
引發網友的熱議
很網友表示,
希望可以有尊嚴的離去
當然也有網友表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你會怎麽選擇?
來源:潮新聞 · 錢江晚報綜合自潮新聞 記者 楊茜 通訊員 方序 孫美燕、網友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