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侃侃
若說誰是近期最熱電影導演,新海誠必有一席。
乘着恢複開放後首位來華導演的新鮮勁兒,新海誠這趟《鈴芽之旅》的在華宣傳之旅可謂聲勢浩大,效果斐然。不出數日,《鈴芽之旅》預售票房連連攀升,上映前日預售突破 1 億。上映 4 天,該片直沖 4 億票房。
不過,比起電影本體,這屆網友似乎更加關心新海誠吃了什麽。當 " 誠哥 " 在推特上曬出在京餐食,并調侃韓國泡面之後,相關消息迅速潛入微博抖音小紅書,直至 # 新海誠中韓工作餐 # 話題登頂微博熱搜主榜第一,在榜超 13 小時。
無疑,這是一次極其成功的話題營銷。類似地,自今年春節檔開始," 賽博妲己 "(郭帆)、" 作文寫手 "(程耳)等中國導演新流量也給網友留下深刻印象。
内娛苦流量久矣!但誰能想到,本擔幕後工作的電影導演卻也越來越懂 " 網感 ",越來越會 " 整活 " 和 " 固粉 " 了呢?面對這樣真實且貼地的電影導演,你願意爲他們的作品買一張票嗎?
性情使然,适度放大
俗話說,标簽是記住一個人的快捷方式。作爲一部電影的核心人物,導演往往決定着電影成色。因此,觀衆或宣傳團隊給導演貼上人設的标簽,自然也是無可厚非的。
比如,說起張藝謀,我們就能想到 " 國師 " 二字;說起王家衛,無人不知 " 墨鏡王 " 稱号;說起賈樟柯,普通觀衆的第一反應大概會是 " 拍文藝片的 "。
然而,與上一代導演普遍營造出的權威感、專業感和距離感不同,新一代導演似乎有意或無意地向觀衆表現出了更貼地、有趣和親近的形象及交流方式,也更樂意地将自己打造成 " 明星導演 "。以今年春節檔的宣傳大戰爲例,《流浪地球 2》導演郭帆因其 " 化緣戰績 " 被網友封号 " 賽博妲己 "。此後,就連郭帆在微博抽中獎品,都能被網友拿出來二度發酵,戲稱 " 賽博妲己化緣戰績再下一城 "。
(圖源網絡)
顯然,郭帆和《流浪地球 2》的宣傳方都樂見于像這樣的自然流量。這股流量,也确确實實轉化爲了票房實績。那麽,以郭帆和新海誠爲例,這屆導演究竟是怎樣 " 整活 " 的呢?這屆觀衆,又爲何樂此不疲地想給導演們打造流量人設呢?
總括而言,一個懂得 " 整活 " 的明星導演,要做到高頻露面、真情輸出,繼而即時回應網友熱梗、強勢轟炸社交信息。
比如,爲了宣傳《流浪地球 2》,郭帆頻繁參與路演活動。每一次露面,他都能及時回應網友熱梗,談及 " 賽博妲己 " 稱号,他亦愉快回應 " 雖然不太明白是什麽意思,但大家對我的榮譽、褒獎和這些稱号,我都接受,很感謝大家的支持。" 而在未能直接露臉的場合,他便頻繁發送微博回應,被不少網友調侃 " 活躍得像是設置了自動轉發 "。
與郭帆相比,新海誠的 " 話痨 " 性格更被無限放大。經統計,在爲期五天的來華宣傳之旅中,新海誠共發送了 44 條相關推特,平均每天近 10 條,給網友和宣傳方提供了高密度的發酵材料。在華宣傳期間,新海誠更是做到了主動享受、積極配合,不僅對每一場來觀看路演的觀衆有問必答,而且還大秀知識儲備和多點技能,赢得年輕觀衆好感滿滿。
有了導演們的 " 主動營業 ",觀衆自然也是樂意接受,愉快購票。更重要的是,疫情三年,我們失去了很多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此,重回正常生活之後,無論是導演還是觀衆,都渴望相見、渴望互動,渴望在相見和互動之中重獲失去已久的滿足感。
成爲流量,如履薄冰
不過,并非每位導演都是天生話痨,也并非每位導演都能輕松玩梗。在主動或被動地給導演們營造網感或打造人設的過程中,一不小心,也會翻車。
比如,同爲今年春節檔選手,電影《無名》的導演程耳就走出了和郭帆不一樣的文人路線,以 " 程耳 " 之名先後在知乎和微博發送長文。可惜的是,在知乎長文發出之後,程耳導演卻上演了一出 " 自行打假 ",表明知乎長文非自己所作,引得外界議論紛紛。
更尴尬的是,程耳導演本身不是話唠之人,無法在多場電影路演中調動氣氛,大大降低了路演活動的傳播效果。
又比如,《深海》的導演田曉鵬同樣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辭之人,或因宣傳安排,他在參與電影宣傳的過程中以邋遢形象示人,不易輸出輕松愉快向的 " 玩梗 " 素材。而在早前,外界強加給《明日戰記》和古天樂的 " 賣慘設定 ",更是嚴重損害了古天樂在内地市場積累多年的良好路人緣。
因此,當電影導演們站上台前,并像演員明星一樣直面聚光燈的時候,他們的言行舉止、标簽人設同樣也經受着觀衆們的嚴苛考驗。換言之,明星導演不好當:成爲流量、成爲明星,就意味着他們可能會将個人熱度淩駕于作品熱度之上,一旦失控,甚至可能直接折損作品評價。
盡管如此,近年來還是有不少電影導演走上了明星化的道路。
比如,郭敬明。從經營出版集團到轉型電影導演,郭敬明都深谙流量之道。在那青春疼痛電影起步不久的 2010 年代初期,《小時代》三部曲片頭中大大的 " 原作 · 編劇 · 導演 郭敬明 " 幾個大字,讓每一位入場觀影的觀衆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一些些壓迫感。
到了網絡綜藝盛行時期,郭敬明又相繼參加《演員請就位》《拜托了!冰箱》《少年之名》等節目,全方位将自己打造成明星導演,無死角地輸出自己的導演作風和審美價值。因此,在《晴雅集》上映之時,看過郭敬明 " 綜藝金句 " 的業界和觀衆似乎都願意用相對積極的審視目光入場觀看,不再如往日一般一邊倒地 " 批判小四 "。
又比如,鄧超。演員出身,鄧超本就站在聚光燈下,常駐 " 跑男 " 多年,更讓他的綜藝形象深入人心。然而,鄧超的流量屬性卻似乎給他的電影作品帶去反作用;繼《分手大師》《惡棍天使》等電影的口碑遭遇滑鐵盧後,成色頗佳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遺憾未能爲他挽回導演聲譽。
新生代導演中,與簽約傳統影視公司不同,戛納短片金棕榈得主陳劍瑩則選擇簽約知名經紀公司天浩盛世(旗下藝人:陳飛宇、姚安娜、劉敏濤、戚薇、李承铉、文淇、邢菲、趙奕歡等)。憑借姣好的外形,陳劍瑩積極運營微博、小紅書、抖音等流量平台賬号,直接展示導筒内外的個人生活。
作品說話,向有趣的靈魂學習!
由此可見,讓原屬幕後的導演走向台前、扛起人設、當起明星并非易事。縱觀郭帆和新海誠的成功,作品仍是立本之源。立足優秀作品,輔以輸出豐厚的學識、有趣的性格、謙遜的态度、親民的舉止等等,才能有機會赢得廣大觀衆的喜愛和支持。
進一步來看,本土導演和外國導演,亦需走出不一樣的 " 流量路線 "。對于外國導演來說,中國市場雖然龐大,卻猶如隔山打牛,始終不是首要戰場。相對應的,因爲互聯網障壁的存在,大多數本土觀衆對外國導演的了解也僅限于信息搬運和來華宣傳,這便導緻了外國導演來華宣傳時期的一舉一動都極易成爲焦點,繼而火速出圈。
然而,本土觀衆對本土導演往往有着更爲天然的熟悉度和期待值,本土導演所要面臨的宣發戰場往往也比外國導演更爲激烈。所以,在 " 整活 " 和 " 固粉 " 這件事上,與外國導演來華宣傳的 " 三分鍾熱度 " 不同,本土導演更需長期穩定地輸出網感内容。
如今,《鈴芽之旅》有望打破《你的名字。》保持多年的票房紀錄,新海誠及其背後的 CoMix Wave Films 也陸續簽約網易雲音樂和開通小紅書賬号,可見 " 誠哥 " 繼續加碼駐點内地市場,加固與新一代中國年輕觀衆的直接對話。
延續《流浪地球 2》經驗,郭帆團隊當前不僅把 " 化緣梗 " 用在了《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宣傳動作上面,爲其推出貼近當下年輕人流行習慣的 " 宇宙功德箱 ",而且還爲 " 新人社恐導演 " 孔大山安排多場路演,以期将孔大山介紹給更多觀衆。
今日,話題 # 新海誠說謝謝你中國 # 再登微博熱搜,新海誠來華宣傳期間的邊角物料仍在陸續放出。郭帆、孔大山在爲《宇宙探索編輯部》積極宣傳,還有若幹院線新片摩拳待映 …… 在這個中國電影市場奮力複蘇的春天,期望能有更多有趣的靈魂,再給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