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的巷子裏,叮呤哐啷的二八大杠優哉遊哉地穿行;
狹窄但幹淨的小院子,野蠻生長的瓜棚挂滿了蛇瓜;
隔着一面既不擋人也不隔音的石牆,兩家人爲了你家污水排到我家院子吵個不停;
飯點時間一到,"xxx 回家吃飯了 " 的喊聲此起彼伏,調皮的小孩被老媽親自拎回家 ……
該說不說,《小巷人家》這劇是真上頭啊,明明盡是些吃飯、吵架、串門的瑣碎小事,卻讓我感覺,像在拔涼拔涼的初冬披上了一件電子棉衣,白天工作遇到的各種狗屁倒竈事兒,瞬間全都被治愈了。
1.
根據本人多年追劇經驗,一部年代戲用不用心,首先從置景道具上就能看出端倪。
《小巷人家》開場第二個場景,鏡頭掃過屋子裏的雙層鐵架床,牆邊放着的搪瓷洗臉盆,小孩手裏的經典虎頭牌手電筒,還有蔣欣身上這件撞衫我媽的花格子小短褂 ……
才看了不到十分鍾,我就知道,可以放心追下去了。
本劇的故事,要從恢複高考的 1977 年講起。
那一年,蘇州棉紡廠的女工黃玲(闫妮飾),下班時瞧見廠裏有個 " 刺頭 ",正爲了分房子的事鬧得不可開交,心裏瞬間一個七上八下。
鬧事的人名叫宋瑩(蔣欣飾),是蘇州棉紡廠二車間的女工,因爲遲遲分不到房子,老公林武峰(李光潔飾)時不時出差又沒法照顧兒子,一怒之下半夜殺到廠裏的張書記家,揚言你不給我應得的房子就幫我照顧兒子。
那場景,女人在鬧,兒子在哭,鄰居在圍觀,張書記一家四口在懵逼,好不刺激。
宋瑩的這番壯舉鬧得廠裏雞飛狗跳,下不來台的書記第二天就安排科長解決房子的問題。
看在眼裏的黃玲,心裏也是一天比一天着急。
相比宋瑩,黃玲對房子的需求更加迫切,她有莊圖南、莊筱婷一對兒女,跟老公莊超英(郭曉東飾)一家四口擠在滿滿當當,轉身都沒有空間的小房子裏。
黃玲不如宋瑩潑辣膽子大,她想早點分到房子,選擇的方法是多吃虧——本來還有送禮買人情這一招的,可莊超英是個老實巴交的人民教師,眼裏容不得這些操作,隻能自己受點苦,大年三十去幫處長的媳婦頂班。
好在這虧沒白吃,不久後黃玲就分到了一套新房。
搬家那天下着小雨,她一個人扛着家具上氣不接下氣地往巷子裏走,還沒到家門口,就聽到了熟悉的吵架聲——
黃玲和宋瑩兩戶人家,就這麽在機緣巧合下,住進了同一屋檐下。
2.
不知道各位劇迷有沒有這種感覺,總覺得這兩家人的那些庸常日子怎麽也看不夠,無論是談正經的家庭大事,還是聊鄰居家的雞零狗碎,一聽到黃玲和宋瑩坐在院子裏邊摘菜邊話家常的聲音就忍不住嘴角上揚。哪怕已經看過了,放着當 bgm 聽也覺得心情好。
生活劇我也算很愛看了,能做到像《小巷人家》這麽耐看的,着實不多。
這種耐看,往小了說是勾勒出我們記憶中那種鄰裏之間互幫互助的人情味,讓人有一種美好回憶被喚醒的幸福感。
劇中讓人熟悉又懷念的小細節比比皆是。
白天的家門是永遠大敞開的,巷子裏住的幾家人随時都在串門唠嗑,懶得走就趴在牆頭上直接開聊。
今天你種的蔬菜送我一籃,明天我家的雞蛋給你一筐。逢年過節誰家有個開心事,立馬各自準備幾個小菜,熱熱鬧鬧地湊在一起搓一頓。
細細想來,《小巷人家》幾乎沒有什麽大起大落的故事,它不是用一個又一個狗血抓馬的戲劇沖突來吸引觀衆,而是真正捕捉到了鄰裏相處之間,藏在細碎日常下可觸可感的真情實感。
這種鄰裏之情,是兩個女性之間互相懂得的惺惺相惜。
黃玲一直爲了公婆愛占他家便宜的事情不開心,這不,本月剛用糧票買了肉,公婆又帶着小叔子一家來蹭飯。
黃玲心裏不爽又無處發洩,對兒女的心疼莊超英根本無法體諒,反而是宋瑩這個小姐妹,作爲女性能從中察覺到她的委屈,一句 " 年紀大了吃肉不消化多放點菜 ",讓黃玲瞬間感覺到了被理解,有了一個情緒的出口。
是街坊之間心領神會的體面。
宋瑩心疼兒子每天跑去别人家看電視被嫌棄,一怒之下決定省吃儉用買電視,可挨了大半年,電視機票都換到了錢還沒存夠,看在眼裏的黃玲想借錢給她,就半真半假的,以 " 你替我存錢 " 爲借口說服宋瑩借去了這筆錢。
反過來,宋瑩知道黃玲家的糧食定量不夠正在長身體的圖南吃,她嘴上不說,但總是讓林棟哲給對方帶零嘴。
是小朋友之間最純潔深刻的羁絆。
天不怕地不怕的林棟哲,從小一個人孤獨慣了,自從和圖南、筱婷做起鄰居,三個人立馬變成了親如一家人的玩伴,一罐蜜餞要分着吃,一趟廁所要結伴上。
一旦鬧了點矛盾,連蹲茅坑都忍不住悲從中來,那委屈,比被老媽打上一頓還傷心。
還是鄰居之間不失分寸感的關心。
黃玲夫妻某天又爲了公婆占便宜的事吵起來,房子不隔音讓宋瑩兩口子立馬就知道了大事不妙。
他倆的第一反應,不是去勸架摻和,而是讓林棟哲悄悄從小門把圖南和筱婷叫過來,照顧好兩個孩子。
這一段是《小巷人家》至今爲止最打動我的細節。
我想小時候經曆過父母吵架的人一定對此深有感觸,那是真正隻有近鄰才能伸出的援手。對一個年幼的小孩來說,父母吵架無異于一枚死死綁在身上的定時炸彈,而鄰居,就像是爲你拆掉炸彈的拆彈專家,拆除危險後對鄰居那份由衷的感謝,一定是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
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鄰裏之間真正的互相幫助與牽絆,就是在這些不太起眼的瑣碎細節裏建立的。
《小巷人家》的主創,細緻呈現出鄰裏相處間最真實樸素的情感,再用東北亂炖的方式,将生活中那些具象的委屈、無奈、溫馨小火慢炖,煮出了一鍋充滿暖意和人情味的濃湯。
3.
而往大了說,《小巷人家》的耐看,在于一份創作上的善意。
劇中所塑造的兩個家庭,很像是出現在我們童年歲月中那些好心熱情的鄰居。
黃玲和莊超英,是每個大院巷子裏必有的一對最傳統、體面的高知夫妻,倆人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是全院裏最品學兼優的,暗戀者能從巷頭排到巷尾。
黃玲對巷子裏的小孩總是笑臉迎人,平時下班遇見你和她家小孩一起玩泥巴,一定會給你們每人買一隻解暑的冰棒兒。
莊超英,則是全院你不想遇見的那個人,并不是因爲讨厭他,而是一旦見着你,必定會笑眯眯地蹲下來問你一句 " 最近學習怎麽樣啊?"
這對夫妻在你的印象中,永遠是恩愛和諧的,隻有在自家父母的蛐蛐中,你才知道他們也有過吵架、困難之時,儀表堂堂的莊超英老師,爲了補貼家用,大冬天的把蠟版紙搬回家刻卷子,冷得滿手都是凍瘡。
而黃玲,也曾背地裏偷偷抹過眼淚,但無論對誰不滿、受了多少委屈,第二天醒來依然會用善良之心對待所有人。
林武峰和宋瑩,則是全院小朋友們最喜歡、最親近的叔叔阿姨。
林叔叔平日裏是巷子裏最無厘頭的家長,看着唯唯諾諾嘻嘻哈哈,關鍵時刻一定爲巷子裏的鄰居挺身而出。
宋阿姨是個嘴上不饒人的主兒,但其實刀子嘴豆腐心,對誰都大方慷慨,仗義疏财。
這倆人養出來的小孩,是全大院最皮的小孩,對外與朋友鬥來鬥去,對内和老媽相愛相殺,每到寒暑假,一個人就能鬧出喧天的動靜。
主創在塑造這些角色時,高度還原了我們記憶中古道熱腸、熱情大方的鄰裏街坊們,而記憶和現實最大的不同,在于記憶是帶着美化濾鏡的。
小孩的世界是沒有壞人的,主創也保留了這層純真,最大程度上爲角色塗上一層溫暖善良的底色。
比如劇中有一場黃玲夫妻吵架的戲,黃玲覺得老公不心疼兒女,一氣之下帶着他們回了娘家。換其他劇,莊老師單騎闖娘家前前後後估計就得拍上半集,但本劇就處理得很輕巧,壓根沒拍。
莊老師被林武峰開導一番後自知理虧,鏡頭一轉,就是老婆孩子被他接回了小巷。
這是一種生活劇中很少有的 " 鄰裏 " 視角,它據棄了生活劇裏那些撕得滿地打滾的極度戲劇化,以一種善良、溫和的創作态度,去刻畫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感情、最純真的關系,最終勾勒出一副和煦治愈的年代群像。
所以回到最初那個問題:《小巷人家》爲什麽會讓人覺得耐看?
因爲在真實的生活和鍍了金的記憶之間,它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進而營造出一個讓人無比向往的美好世界,懷舊者用它取樂,懷念者用它取暖。
正午陽光啊,這次真就玩出了生活劇的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