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進入 2023 年以來,新能源車進一步走進大衆的生活。數據顯示,今年 6 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 34%,較 2022 年 6 月 26% 的滲透率提升 8 個百分點。
與新能源車相伴的新能源車險也越來越受市場關注,目前新能源車險市場發展有哪些特點?新能源車又給保險行業帶來哪些改變?險企該如何參與?
帶着這些問題,經濟觀察網記者 8 月 1 日對北京保險服務中心副董事長、總裁廖建光進行了專訪。
經濟觀察網:如何看待目前新能源車險市場的發展,您觀察到的市場現狀是怎樣的?
廖建光:新能源車險經過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已經有了不小的規模。2022 年新能源車險保費在 650 億元左右的規模,今年上半年已經超過 400 億,全年可能将超過千億元,在整個車險領域中占比也要超過 10%。将新能源車單獨劃分來看,目前車險是财險第一大險種,年保費規模在 8000 億元左右;健康險排在第二位,已經超過 2000 億元;農險排在第三位,約 1500 億元的水平。2023 年新能源車險保費突破千億後有望超過責任險成爲财産險第四大業務闆塊。
從對新能源車險的重視程度來講,不同公司重視程度不一。大公司重視程度普遍比較高,而中小公司觀望者多。有些中大型公司專門成立了經營新能源車險的部門,配置了專業的人員,構建一套适應新能源汽車風險特征的經營管理體系,可以見得傳統車險的經營思路和模式已不能适應今天的新能源車險發展要求。
從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客觀地講,目前我們觀察到的新能源車險經營很不樂觀,出險率和賠付率都比較高,不少中小險企還處于觀望狀态,這也是不得已的明智之舉。也正因爲此,新能源車險市場馬太效應更加明顯,處于第一梯隊的 " 老三家 " 新能源車險市場份額占到 72%,高于其燃油車 67% 的市場占有率五個百分點,其中人保财險新能源車險的占有率已達到 34%,高于其燃油車市場占有率快二個百分點。
經濟觀察網:與傳統油車相比,新能源車在車自身以及銷售上有哪些新的特點?對于保險行業來說,有哪些挑戰和新的風險點?
廖建光:營銷模式上,新能源車的銷售模式不再像傳統燃油車一樣,由整車廠生産出來,運到 4S 店等銷售渠道去賣,這需要很大的資金成本,而新能源車大多打破傳統經銷商分級銷售模式,采取直銷預定新模式。
新能源車險經營面臨以下挑戰和新風險:
首先,受新能源車輛制造技術特征影響,車企爲控制車輛制造生産成本,對車身部件多采用壓鑄一體化技術。且車身集成較多攝像頭、傳感器等科技智能設備,一旦出現碰撞事故,車輛正常理賠維修費用明顯高于燃油車。
第二、受車身結構影響,核心部件理賠損失占比高。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與燃油車完全不同,是依靠動力電池作爲動力來源,電池主要平鋪在汽車底盤,産生托底碰撞事故,極易造成電池的損壞,由于電池成本占到整車的 40% 以上,使得電池的損壞維修費用在理賠損失中占比較高。
第三、新能源車一直高調宣傳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目前還未能達到降低賠付率的效果。從賠付數據來看,目前智能輔助駕駛尚沒有體現出對車輛出險率的改善效果,相關的技術還需長周期、大範圍、複雜場景的數據驗證和優化叠代,同時與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相關的事故責任認定也有待行業深入研究、論證。
經濟觀察報:對于險企來說,新能源車險意味着什麽?中小險企該如何參與?
廖建光:新能源汽車正在重新定義汽車社會,新能源車險雖然表現爲車險,但完全不能用經營傳統車險的理念、思路和模式進行經營管理,本質上它更像是具備高科技屬性的新型保險。新能源汽車本身就是一個數字化的移動智能空間,車輛集成大量數據信息,從保險特性看,保險是大數據應用的天然場所,因此,保險通過對新能源汽車數智化的應用和分析,可以爲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
不少險企對于新能源車險說 " 看不清,看不懂,不敢保 ",在沒有完全摸清風險特征、風險損失的分布之前,謹慎入局或許可以理解,但是到了 2025 年如果還不參與進來就很有可能跟不上新能源車險發展大勢。以往來看,不少公司爲了發展某項業務,會通過在行業挖腳方式招聘專業人才組織發展業務,但是新能源車險可以說一個非常特殊的業務領域,風險構成因素複雜,靠傳統的曆史數據和模型無法支持新能源汽車保險的風險評估與精算定價,它需要保險公司重塑經營管理邏輯,全方位開展體系化的能力建設,才能滿足新能源車險經營要求。
經濟觀察報:在爲新能源車險行業賦能方面,我們做了哪些嘗試?
廖建光:目前,我們充分結合行業需求和痛點,圍繞新能源汽車深入挖掘大數據應用場景,爲保險行業提供有價值的風險管理服務和專業能力建設支持。7 月 20 日,公司正式發布了面向保險行業的首款 " 新能源汽車保險(EVI)風險減量數字化解決方案 "。
其次,我們還牽頭組織并舉辦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保險專業培訓,邀請新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傳授、分享新能源汽車的構造原理、風險特征、未來發展的技術路徑等内容。
此外,我們還推出了一個風險托管服務,依托大數據通過智能模型與專業技術幫助中小公司分析風險分布,并提供針對性的經營策略與風險解決方案。
經濟觀察報:新能源汽車保險(EVI)風險減量數字化解決方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推出的,目前新能源車險在欺詐方面,存在哪些風險?
廖建光:在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中,網約車是重要流向之一。而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在理賠端,目前擺在險企面前的一個大問題是非營運車輛從事營運行爲,直接造成車險保費不足,這也是新能源車險經營面臨的一個重要風險。關于營運車輛的案均賠款金額,其中疑似營運的新能源車案均賠款達 8509 元,僅次于物流特種車排在第二位,甚至遠高于正規租賃乘用車和公務乘用車、出租車等營運車輛。
新能源車在保險欺詐的場景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其中一個場景就涉水全損事故比較突出,保險公司對此全損賠款,從承保端就存在較大的利益空間:承保保額按條款折舊計算,其與車輛實際市場價值存在較大偏差,本身也暗藏了較大的以不正當手段轉移個人債務的新型欺詐風險。在新能源車二手交易市場,也有新的風險出現,通過理賠數據發現,調表車(二手車)案均賠款明顯高于非調表車。
用既有的傳統車險經營的邏輯和方法去經營新能源車險,顯然是行不通的。這就需要一個數字化的手段,讓保險行業能夠看清風險、識别風險和管理風險。做保險,實際上就是運用數據經營風險,靠數據說話,用數字化手段管理各個流程環節。
也正是看到這些,北京保險服務中心推出了 " 新能源汽車保險(EVI)風險減量數字化解決方案 ",産品依托車聯網大數據應用,基于多類型數據應用場景、多模态智能規則引擎和可視化風險管理系統爲保險公司日常運營和動态決策提供支撐。從報案、查勘、定損、核損、核賠,到質檢、稽核,EVI 風險減量産品将風險管控融入新能源車險運營全流程," 案前預見、案中防控、案後優化 ",幫助保險公司精準識别、防範和處置風險,增加新能源汽車保險數字化經營能力和競争實力。
新能源車險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