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我們讓一部電影給玩了。
在一個尋常星期天的下午,我與兩位朋友鑽進了北京一家開在普希金文學餐廳底下的電影院。
本來是兩個在愚人節沒有收到任何消息的人來此打發時間,但坐下後,我們很快便發覺事情并不簡單。
在觀賞這部《宇宙探索編輯部》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我們被這電影給騙了,很多次。
第一章:溜觀衆的電影
[ TENET ]
看映前預告的時候,我猜這片是真人版《藍貓淘氣三千問》或者成人版《霹靂貝貝》。
開演 5 分鍾後,我又以爲它是太空金廣發、宇宙史裏芬。
15 分鍾過去了,阿波羅熱水器的王總來了,救護車也來了,困在宇航服裏的老唐伴着交響樂被吊起來了。
我恍惚中感覺這像《編輯部的故事》。
· 爲夢想而窒息
雖然《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名字的确曾在《編輯部的故事》中出現過,就是《人間指南》旁邊的那本雜志。
·《編輯部的故事》
結果在他們出發鳥燒窩村之後,抓馬的村民、冰櫃裏的矽膠外星人又讓我晃範兒這是《1818 電子眼》或者《走近科學》的合訂本。
再之後,越來越多的稀奇古怪的東西瘋狂地湧了進來。
亞熱帶文藝片的潮濕悶熱,迷幻公路電影和土味朋克,一夥邊緣人群去雅安看外星人念詩的《大象席地而坐》,還有《中邪》一樣僞紀錄片的中式怪核。
感覺這部電影還借鑒了《2001 太空漫遊》裏代表着文明的大腿骨,隻不過随着影片的發展,這根大腿骨會像金箍棒一樣越來越長,被頭戴衛星鍋的孫一通牢牢把握着。
這種荒誕的感覺,有點像斯坦尼斯拉夫 · 萊姆喝了太多勇闖吐了一地,或者類似來自山東曲阜的阿西莫夫吃了 42 個肉夾馍。
·《2001 太空漫遊》&《宇宙探索編輯部》
直到老唐的蓋革計數器第一次在田埂上急促地響起,孫一通毫無征兆地暈了過去。
我才發現,這部電影,線索太多了。
比方說,老唐使用的蓋革計數器是美國廠商 Ludlum 制造的 Model 3,型号很老、精度有限,但好在結實耐用、功能完善,現在在極客論壇上收個二手的,大概兩三千塊。
在現實中的确是很多發燒友和民科會選擇的設備。
· 來自 @科創論壇 上的一位四川用戶
孫一通頭戴鋁鍋的造型,正是來自于我國八九十年代真實存在的氣功熱。
《宇宙探索編輯部》有一版海報,更是像遊戲《三伏》一樣,都把鋁鍋和人體特異功能的元素以 20 世紀拼貼畫風格做成了本土視覺。
·《宇宙探索編輯部》&《三伏》
類似驢子等活物忽然消失又在别處出現的事件,星系相撞的新聞、UFO 空中怪車掉落在林間的創意,在 90 年代的現實生活中皆有迹可循。
甚至,多數事件同時發生在 1994 年。
· 1994 年先後發生彗星木星相撞事件、黑龍江鳳凰林場孟照國與外星人第三類接觸事件、貴陽都溪林場空中怪車 UFO 目擊事件
電影中紅帽子大叔一樣的隕石獵人在現實中也同樣存在,曾被稱爲" 賣星星暴富的冒險家 "。
· 國内真實的隕石獵人群體
而《宇宙探索》這本虛拟的雜志,其原型就來自于 20 世紀影響一代人科幻認知的《飛碟探索》。
就連老鄉的冰櫃裏凍着矽膠外星人這麽飛的情節,也取材于2013 年轟動全國的 " 山東濱州李凱電死外星人 " 事件,這個抓馬新聞也是導演的創作原點。
· 新聞出處
片子裏,農村大媽會用醫院的 X 光片看日食,冰凍外星人那老鄉的手機号打通了,地址是鐵嶺,紅帽子隕石獵人的飛船碰碰車上竟然留有挪車電話。
· 挪車 14954315786
一切的一切,在《宇宙探索編輯部》中,真與假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
電影裏亂入的《流浪的球》導演郭帆,在購買老唐這件宇航服時說字都印反了,肯定是假的。
可片中沒告訴大家的是,字印反了才說明是真的。
蘇聯宇航員在外太空無法低頭,故衣服上的很多信息需要通過鏡像觀察。
你以爲是假的,恰恰是真的;你以爲是真的,反而是假的。
《宇宙探索編輯部》中的這種荒誕無所不在。
比如,當我事後打開了本片演員的豆瓣詞條,孫一通的個人簡介像是被外星人幹涉了一樣飛大了。
而他的頭像,更是繼在電影裏讓我 "321 閉眼 " 之後,
再次讓我眼前一黑。
· TENET
第二章:上山 下山
[ I and the temple ]
荒誕就是對經驗的背叛。
先向你交代了裸體,然後是内褲,再下一句是抽出褲衩裏的猴皮筋做個彈弓子打你們家玻璃。
荒誕的溢出難免會讓人陷入迷茫和混亂,就像一些觀衆表示,《宇宙探索編輯部》就是" 故弄玄虛 " 和 " 極不負責 "。
· 一位豆瓣網友的影評
在荒誕之中要如何找準方向?
看你的 " 選擇 "。
《宇宙探索編輯部》荒誕的殼中有一個嚴肅的核,它是在講一個關于 " 選擇 " 的故事。
片中的許多黑色幽默,都是 " 選擇 " 造成的。
大量跳切後的鏡頭語言,展現的都是 " 選擇 " 的結果。
秦彩蓉說老唐去調查外星人就撿了個破錢包,下個鏡頭就是拾金不昧的錦旗。
片中諸多深刻的探讨,也是 " 選擇 " 帶來的。
老唐選擇将電視機的雪花點理解成" 宇宙誕生時的餘晖 ",選擇将電視機的故障歸因于 " 某兩個星系的交彙 "。
再比如,老唐對" 人類中心論 "的消解,憑什麽外星人選擇先聯系人類,或者說富人、領導,聯合國的政客,像正常的科幻片裏一樣。
他們或許飛了 100 光年來選擇與螞蟻交談一番後就離開了。
而我們人類,我們的建築、路橋、飛馳的高鐵、馬斯克、内燃機、寫滿牆壁的标語、屹立千年的長城,都隻不過是地表上的大塊苔藓而已。
外星人就聯系了民科老唐,因爲老唐他選擇了相信。
他選擇花了 520 塊錢捐了宇宙功德。
· 來自 @百萬剪輯獅 的二創
選擇,就是破解荒誕的線索。
你可以選擇把這片子視作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朝聖,也可以理解成一群精神病吃了生土豆和毒蘑菇的發癫。
如果你在電影的荒誕中迷失了,隻是因爲做了不同的選擇。
電影裏老唐面臨的終極選擇,就是在獨自尋找孫一通的最後時刻,鏡頭反複給到的——
" 上山 下山 "。
老唐選擇了上山,見證了驢和神迹。
而實質上,《宇宙探索編輯部》最牛的地方,卻在于最終告訴你上山下山其實都是一樣的。
關于上山和下山的隐喻,我相信這部電影可以上價值的部分,藏在史鐵生的一段話裏:
生生不息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所以老唐追尋了一輩子的問題,與其問外星人,不如問咱自己。
上山下山,殊途同歸。
老唐就是最終明白了這回事,于是在結尾嗷地一聲哭出來了。
第三章:嗷地一聲哭出來了
[ ao~ ]
即使是對《宇宙探索編輯部》表達贊賞的觀衆,也有很多對電影最終回歸世俗感情表示惋惜。
我反而覺得,這是《宇宙探索編輯部》最好的處理之一。
老唐在遇見孫一通之前,會說除必需營養以外的進食都是浪費,繁衍之後的性欲都是疾病。
老唐認爲,井然有序的确定性,才是人類文明進化的必由之路。
而孫一通則對老唐說:" 數學太确定了,我還是喜歡語文。"
精神病人一定都不正常麽?他們是否隻是陷入了一種精神上的不确定。
電視裏隻有雪花和螺旋麽?它還有保健品廣告、電視劇和快樂大本營。
這個關于 " 确定 " 的矛盾貫穿了全片。
就像一些觀衆質疑這部電影裏沒有活生生的人,因爲他們無法确定跟随老唐這幾個人的動機。
那日蘇,像紀錄片《犴達罕》裏維加一樣的人物。
整日狂飲大綠棒子,醉在磨盤上,睡到房頂上,感覺他 " 找外星人挺酷 " 的下一句就能接 ↓
·《宇宙探索編輯部》&《犴達罕》
秦彩蓉,像紀錄片《算命》裏唐小燕一樣的人物。
精明、市儈、帶點小迷信的純粹生存主義者。
·《宇宙探索編輯部》&《算命》
曉曉,像每一個正在看文章或者你認識的那個,原生家庭有些創傷,敏感、脆弱而憂郁的年輕人。
這些看似不太正常的人,都來自于真實的生活。
與每個曾對生活感到不确定的你和我一樣。
《科幻文學叢論》一書中總結了科幻曆史上四個重要的簇類:女性、大男孩、邊緣人、現代化進程中的落伍者,裏面有大把像電影主人公們一樣的個體。
科幻作品最終要指向人的内心,要關懷文明裏的不确定性。
片子裏告訴你,獵戶座大星雲裏充滿了乙醇,那日蘇的啤酒會比飛船更快到達那裏。
秦彩蓉的熊貓背包被一腳踢進了大火裏,與曉曉的書和藥一起,還有孫一通的詩集。
衆人圍聚在一起,第一句卻是:" 比剛才暖和多了。"
他們跟随老唐,窗外的麻雀在石獅子上多嘴,有意義嗎?
過程就是意義。
人爲什麽活着?
因爲人想活着。
例如,唐老師尋找外星人,是尋找女兒自殺的答案;葉文潔尋找外星人,成了女兒自殺的答案。
如果執拗用确定的方式去理解科幻作品,恐怕得出的結論是窺探宇宙真相需要獻祭一個女兒。
而用不确定性去看待科幻的真正邏輯,我們會發現:樸素的人類情感才是科幻的第一原動力。
結尾,曾經笃信 " 确定 " 的老唐出席了外甥的婚禮,他還給去世的女兒寫了一首詩。
可一張嘴,隻剩下人類情感本能的嗚咽。
所以,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宇宙探索編輯部》到底好在哪裏?
這部片子用探讨外星人和宇宙,來探尋人與人以及整個世界的關系。
沒有人味的科幻,必将毫無意義。
就像你是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和原教旨主義科幻批評家,可過年吃到你媽包的餃子裏的鋼镚,還是會有一種樸素的高興。
土味文化、達達主義、正常人、不正常人的七情六欲,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了彙合點。
包括信科學的、信神的、工人、貝斯手、文藝青年以及小資産階級、你的七大姑八大姨。
一如片尾廣袤星塵在更爲宏觀的創世圖譜上構成了 DNA 的螺旋。
·《山河故人》
終章:敢問路在何方
[ Here ]
那天觀影後,我與同行朋友興高采烈地讨論了兩個小時。
晚上,我觀看了一支名爲 Moonage(月齡)的樂隊的演出,他們有一首歌靈感來源于《星際穿越》,卻以愛爲主題。
在宇宙一樣空曠的音牆向我襲來的同時,我的手機上收到了一條消息—— # 世界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去世 #。
演出結束之後,我在路邊等車。
有人在讨論剛才的樂隊,有人在聊《星際穿越》,有人在手機上用 ChatGPT 4.0 詢問着坂本龍一生平的總結。
而在距此不遠的小西天,有人正在向平行世界彙款。
在同樣不遠的雍和宮,年輕人們白天會在這裏燒香。
深邃的星空下,霓虹與物理學、搖滾樂的聲光電和普通人的陰陽界,AI 上的心碎小子和宗廟裏的天王老子,同時存在于不足 3 公裏半徑的土地上。
這便是我們的科幻,大家都亂糟糟又很和諧地擠在一起。
将魔幻人間呈現出來這事,本身就挺他媽科幻的。
曾經我說我上班就坐地鐵,你讓我怎麽仰望星空?
看完這部片子,我會說科幻無處不在。
星空也是。
選擇這片土地上确定的生活,或者不确定的想象力,都在于我們自己。
如果你當面問我,像《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樣的中式科幻,它出現和存在的意義到底在哪裏?
我會握着你的手,然後對你說:
朋友,
就在這裏。
設計 / 視覺 L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