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星和星紀魅族的合作,一定是标志着中國汽車合資企業合作的模式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如果說過去的中外合資企業是汽車合資 2.0 時代,現在起碼進入到了 3.0 時代。" 日前,吉利控股集團 CEO 李東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日前,極星汽車(Polestar)宣布将與星紀魅族集團建立面向中國市場的合資企業。其中,極星汽車将擁有合資公司 49% 的股權,星紀魅族則持股 51% 并将負責安排合資公司未來的融資事宜。
據悉,合資公司将在星紀魅族的現有技術平台 Flyme Auto 基礎上,開發在中國銷售的極星汽車操作系統,包括車載應用程序、流媒體服務和智能車輛軟件。此外,極星汽車預計将把在中國的約 130 名商務人員轉移到新公司,新公司将是極星在中國唯一授權的銷售和服務實體。
毫無疑問,此次手機和汽車的合資模式将是吉利在軟件定義汽車領域的深度探索,也是吉利控股在全球出行領域持續布局的又一個重要形式。從 13 年前收購沃爾沃,到本月初增持阿斯頓 · 馬丁股份,以及未來對極氪、路特斯等子品牌的 IPO 規劃,吉利控股用資本撬動合作,再賦能子品牌,構建協同體系,從而打造在全球的大生态體系已經逐漸清晰。
" 我們的五年戰略規劃會随着市場、科技、競争環境發生變化而持續更新。" 李東輝說," 目前 2025 年戰略規劃是:轉型成爲電動智能出行和能源服務科技公司,進入到世界汽車行業前十強。"
開創 " 合智公司 " 新時代
" 過去汽車公司合資是外方出品牌、技術,中方拿市場換技術,技術、運營和品牌方面,還是以外方作爲主導。極星和星紀魅族的合作,充分體現了協同、融合、平等的合作理念,可以說是從合資公司進入到一個‘合智公司’的時代,雙方通過智力、智商、智慧、财富共同助力這個合資公司。" 李東輝表示,極星的設計、操控和可持續,是此次戰略合資裏的 " 智慧 ",星紀魅族則在生态、軟件智能科技、生态産品以及汽車或者智能生态開發需要的軟件技術方面具備優勢。
作爲吉利與沃爾沃聯手打造的豪華電動車品牌,極星汽車在歐美市場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在中國市場卻有待提升。數據顯示,2022 年,極星汽車全球銷量爲 5.15 萬輛,較 2021 年 2.9 萬輛的銷量增長約 80%。今年第一季度,極星汽車在全球交付 1.21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26%。
相比之下,2021 年,極星汽車在華銷售 2048 輛,占全球銷售的 7%;2022 年,極星汽車在華銷量尚未公布,但業界認爲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資料圖)
" 極星在中國市場遭遇困難有一定原因,中國市場電動車競争更激烈,消費者對科技、數字化需求更強,外來品牌難以跟上這些變化。因此,極星将更加聚焦提升在中國市場的競争力,極星在全球市場取得認可與中國市場所做的事情有一定差距,合資公司會提供更大、更廣闊的空間,爲用戶交付更滿意的産品和服務。" 極星 CEO 托馬斯 · 英格拉特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合資公司的軟件團隊将結合極星産品、研發 Polestar OS,以及 Polestar OS 支持的極星品牌的手機、極星品牌的智能終端及未來其他的穿戴設備等,使其成爲真正的以 Polestar OS 爲核心的智能多終端科技公司。
極星将集全球資源賦能,融合協同的發展。全新架構的極星是資本和管理的架構都調整了。李書福在當天發布會現場表示,全新極星将承接科技電子領域與汽車行業兩大領域的前沿科技,真正的進入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時代。
聚焦戰略管控模式
作爲吉利控股生态圈下的兩家公司,極星和星紀魅族的結合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今年上海車展期間,極星汽車宣布将全面基于 Flyme Auto Core 打造全新的轎跑 SUV ——極星 4,極星 4 基于吉利控股旗下浩瀚(SEA)架構開發,預計最快于今年内開始交付。
據官方介紹,Flyme Auto Core 由星紀魅族和億咖通科技攜手打造,是 FlymeAuto 汽車智能化系統的核心組件,負責提供基礎框架以支持 FlymeAuto 的各種功能,将其帶到汽車座艙。
" 極星既要堅持全球化,比如說它的品牌、設計基因、可持續發展理念、操控,都是全球的。但是也要做好本土化,尤其在智能化方面。所以,極星汽車和星紀魅族的戰略合作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加深了解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爲了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智能網聯汽車的全方位需求。" 李東輝認爲。
在李東輝看來,爲了打造未來用戶的多終端、沉浸式、全場景的體驗,未來汽車作爲最大的移動終端,車上需要的技術不僅僅是手機和汽車的融合,實際也需要星際互聯、衛星通信等更加多元化的技術協同,吉利控股對這些技術都進行了相應的戰略部署。
圖片來源:星紀時代官微
近年來,吉利控股圍繞科技生态圈,在汽車、衛星、手機、出行、芯片、教育等進行大量跨界布局,同時,吉利生态圈内的部分公司通過 IPO 完成了直接融資獨立發展,這也爲吉利控股的定位與協調帶來了新的課題。
" 吉利控股集團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概括來講,第一是戰略管控,第二是協同賦能,第三是底線管理。" 李東輝表示。
具體來看,從戰略管控上,是要基于集團的戰略願景和戰略目标,确定各個業務集團在整個戰略體系中的定位,在戰略定位基礎上,各個業務集團自由地去發展,吉利控股不去幹涉他們的日常運營。
在戰略層面,吉利控股确保每一個業務集團的戰略定位,一定是要圍繞基于控股的整體生态布局。
協同賦能方面,吉利控股擁有主要的核心知識産權,尤其是基礎技術的平台架構,在集團内外跟各個品牌促進協同,能夠把全集團的知識産權和技術能力跟合作夥伴共享,實際上爲每一個品牌帶來收益。
此外,底線管理涉及企業在全球是否依法合規,與戰略管控和協同賦能也密切相關,比如說激勵機制要有統一的籌劃協同等。李東輝強調,吉利控股旗下的公司不會盲目追求爲了上市而上市,包括産品激勵機制的設計審批、幹部用人底線、培養機制、審計合規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底線管理。
" 我們的管控模式主要還是定位在戰略管控,而非運營管控和純投資管控。" 李東輝說。
而未來,會長期持續推進的就是 ESG,目标是 "2025 年單車碳排放要減少 25%,2045 年實現碳中和 "。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