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腦極體
如果我們問一位關注科技産業,或者關注雲計算、AI 技術的朋友,4 月 11 日的阿裏雲北京峰會上講了什麽。他應該馬上會說,發布了通義千問啊。
這話确實沒錯。但仔細觀察這場會,卻會發現一個問題:嘉賓好像不太對。
AI 與大模型活動邀請的嘉賓,一般包括 AI 方向的院士,AI 芯片廠商,已經用過相關技術的行業用戶,開發者代表,廠商自己的技術專家等。但阿裏雲這場峰會的主論壇,請來發言的卻是複旦大學、南方電網、山東能源,這些企業、機構大部分與通義千問沒什麽關系。那他們來聊什麽呢?
答:他們是阿裏雲的政企客戶。
幾年以來,政企市場都是阿裏雲反複宣講,重兵投入的方向,這場峰會也不例外。從地點選在國家會議中心,到前期宣傳和嘉賓構成,它無不透露着一種比 IT 廠商更加 IT 範兒、政企範兒、主流範兒的味道,反而大模型與通義千問,有點像是突然插進來的,最後成功喧賓奪主。
結果變成了,你問看過峰會的觀衆,這場會又講夥伴,又講專屬市場,又請政企客戶,你記得阿裏雲的政企新策略嗎?他大概率會說:" 啊,這場講政企了?"
這件小事,卻能夠折射幾年來阿裏雲做政企市場的某種怪相:明明想做,也發力了,但卻總不踏實,要額外出點狀況。
我們借這個機會來聊聊,爲什麽阿裏,總是搞不定政企?
阿裏念念不忘的政企市場
所謂雲計算的政企市場,一般是指大型企業與政務上雲。與之相對的,則是互聯網企業、創業企業、電商、開發者上雲。後者是更早期的雲用戶,客戶數量多,但客單價低。而以政府、央國企、大中型企業爲代表的政企用戶,則用戶數量較少,但客單價很高。
阿裏雲作爲國内最早一批雲廠商,在互聯網、電商等行業具有絕對的優勢。将業務伸向利潤率更高,發展更快的政企市場,是近幾年阿裏雲一個主要的發力方向。在 2021 年的阿裏雲峰會上,時任阿裏雲智能總裁的張建鋒說:" 阿裏雲爲全面服務政企市場做好了準備。" 并且在這一年,阿裏雲設立行業部門,進行了區域劃分,完全都是 IT 企業做區域分銷,做行業解決方案的路子。
然而兩年過去,我們基本可以看到阿裏雲還沒有做好這個準備。
目前,國内的政企雲市場份額是華爲雲第一,天翼雲第二,央企市場則天翼雲相對領先,阿裏雲卻已經進不去市場第一序列。伴随 2022 年阿裏雲實現盈利的,是阿裏雲的市場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外界普遍認爲,阿裏雲的增長失速與政企市場接連丢單、受挫有關。
與此同時,主推政企市場的張建鋒,在 2022 年 12 月伴随着一系列高層變動,被解除了阿裏雲總裁職務。張勇履新阿裏雲後,似乎暫時選擇了一種 " 既要又要 " 的策略。一方面沒有以 CEO 的身份專門談政企市場,而同時整個峰會的基調延續了幾年來 " 政企優先 " 策略。比如阿裏雲智能首席商業官蔡英華,讨論了阿裏雲将繼續 " 堅持夥伴優先 " 戰略不動搖,建設 100 億專屬市場等。這些依舊是瞄準政企市場。
那麽,阿裏雲能幹脆忘了政企嗎?顯然不能。阿裏雲目前以電商和互聯網公司爲主的客戶群,自身技術能力強,需求主要集中在 IaaS 層以及一些基礎的 SaaS。這種單價較低的 " 散戶 " 生意,難以滿足阿裏雲的長期業務增長需求。并且在雲計算市場選擇增多的前提下,阿裏雲需要用持續的降價、補貼策略來維持客戶群規模,護城河較爲薄弱。
另一方面,AI 與大模型作爲雲計算廠商當前最火熱的賽道,其價值也需要深入大型企業與行業生産力系統。失去政企市場意味着失去産業智能化的未來入場券,
既然阿裏雲對政企市場念念不忘,而且人也挖了,會也開了,客戶也請了,爲什麽就是做不進去呢?
這裏有三個問題,阿裏雲始終沒有解決。
以誰爲主的問題
之所以要說峰會嘉賓這種小事,是因爲它很能代表阿裏雲做政企一直以來的某種尴尬。
一個面向政企的技術峰會,應該是行業出題,廠商做題,客戶判卷。廠商發布的内容,需要與客戶證言緊密相關,形成邏輯上的自洽。
但阿裏雲卻不太在乎這些,不太在乎這個節點大語言模型一定會搶走夥伴和客戶的風頭。當然,這裏不是說廠商說大模型不對,而是說大模型與政企,在目前階段還是兩件事。請來的嘉賓客戶,也沒誰用過阿裏雲的大模型,但非要湊到一起,隻是因爲阿裏覺得這些可以湊到一起。
這就是阿裏雲難以把政企市場做深的核心問題:搞不太清楚以誰爲主,或者說搞清了,隻是搞錯了。
對于大型政企而言,數字化也好,智能化也罷,一定是以自我爲中心的。我花錢找的數字化服務商,必然是服務我、幫助我的,而不是來教育我、改變我的。
但由于阿裏做雲計算,有電商流量這條命脈資源在,所以始終難以安于自己是服務者這個定位。我們訪問過一些金融、零售領域的阿裏雲用戶,他們普遍重視天貓、淘寶、支付寶這些渠道,也大多是基于渠道的重要性,才選擇了阿裏雲的公有雲、數據中台等服務。也正是有電商、金融這一層合作在,用戶也會盡量包容阿裏的風格。
反過來看,政務、制造、能源、交通這些領域的政企客戶,并沒有這層需求,自然也難以遷就阿裏雲過于強大的存在感。
" 以我爲主 " 的電商基因,或者叫阿裏基因,帶給阿裏雲的另一個特質,是總強調自身技術的強大與新穎,而忽略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本身的差異化與複雜性。甚至隐隐透露自己的技術和平台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中台如此,釘釘如此,大模型似乎也是如此。
比如剛剛的阿裏雲峰會上,張勇提出:" 讓 AI 更普及,讓每家企業的産品都能接入大模型升級改造,并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專屬大模型。"
從邏輯上看,這個話是沒錯的,願景也非常美好。但如果大型企業聽了,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我爲什麽要用你的技術改造我的産品?有我的時候阿裏還不知道在哪聊企業黃頁呢,我做數字化的時候阿裏連網頁都做不好,怎麽我就必須接入你的大模型了?
做政企市場,需要以客戶爲中心,服務商要懂行業,懂場景,懂用戶;而不是反過來,要求用戶懂阿裏,甚至懂阿裏複雜的戰略概念與快速的人事變革。
紅旗誰來抗,這個問題是政企客戶不可能有絲毫馬虎的。
客戶爲中心,這句話也不僅是說說而已的。
服務能力的問題
讓我們再回到 2021 年的阿裏雲峰會,那一年張建鋒還說了一句重要的話," 如果阿裏雲今年隻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好服務 "。
至于之後阿裏雲是否提升了服務能力,這個可能仁者見仁。但至少說明,當時的阿裏雲已經知道自己哪件事做的不夠好。
阿裏雲最初的公有雲商業模式,是面向大量電商、開發者、創業公司銷售标準化服務。這種可以快速複制收割的商業模式,養成了阿裏雲更富有互聯網思維的高效率,同時也養成了相對薄弱,甚至略帶傲慢的服務能力。
前不久我參加一個 IT 廠商的會,會上着重強調産品的安裝和施工。我問負責人原因,他說:" 夥伴推我們的新産品,首先要看服務成本。這個不說清,什麽創新都是白搭。"
而這就讓我想起曾經采訪過一個用過阿裏雲的開發者團隊。他們有一些技術不了解,想要獲得廠商的支持,但是詢問客服之後,得到的卻是銷售的聯系方式。
不了解 IT 或者雲市場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也沒問題,你買我賣天經地義。但打個比方,你買奢侈品包,櫃姐不能三兩句話沒說,就提多少錢,打幾折,趕緊買,而是要講設計,講穿搭,講風格。因爲這樣的服務能力和服務體驗,本就是包最終價格的一部分。
尤其對于政企客戶這種,拿着真金白銀,下大訂單的客戶。售前大量咨詢,讨論,售後長期服務,運維,幾乎于是必須擁有的能力,而這也恰恰是阿裏雲缺少的能力。
對比 IT 廠商的政企商業模式,會發現服務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做政企需要兩點,前期不斷地聊,後期不停地修。售前客戶要根據自身特性,提出非常訂制化的需求,甚至有的客戶隻有籠統的目标和大概預算,中間所有步驟都需要廠商去想,需求還會随時更改,這就要服務商具有強大的售前服務能力。
但阿裏雲的銷售和客戶經理,往往要面對非常強的營收壓力與淘汰機制,必須短期内完成足夠的訂單,那些需要長期售前服務的單子,很可能算不出季度業績,或者忙了很久跑單,因此内部反而大多不願意碰政企類客戶。
另一方面,政企對運維、安全等問題非常謹慎,售後服務更是要求随叫随到,故障不能過 24 解決。而阿裏雲則更傾向于提供線上售後,一般體量的客戶,很難在線下見到阿裏雲的工程師,在二三線城市以及鎮縣市場更是如此。
這種服務能力的缺失,最具代表性的體現,可能就是有客戶在網上抱怨,阿裏雲連線下合同都不願意簽。
但在過去幾年,雲計算的大勢所趨是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型,客戶的選擇更多,需求也更複雜。阿裏雲從低價壟斷時代遺留下來的氣質,已經開始不适應外界環境。
生态分利的問題
說一千道一萬,雲廠商做政企是盯着大客戶的錢袋子。但從 IT、網絡到雲,所有數字化生意的經驗都告訴我們,這個錢袋子是不能獨享的。一個政企數字化采購項目往往非常龐大,必須由多個領域的企業合作完成,在資源、技術、渠道、集成、咨詢等方面形成組合力,最終打下大單。
相對自我爲中心,賺錢講究快準狠的阿裏雲,自然也不太願意跟合作夥伴分錢。這種情況,在 2022 年 3 月,華爲前 EBG 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空降阿裏雲 M7,負責阿裏雲全球銷售業務之後有所好轉。比如阿裏雲重新搭建了夥伴體系,規定了夥伴分工,但顯然,阿裏雲在政企生态上做的還不太夠。
今天,阿裏這塊牌子在政企客戶那裏是有問題的。三四線城市,較小的政企客戶可能更看重報價、資源一些方面,沒有那麽高的政策敏感性,但大客戶絕對不行。這導緻阿裏雲出了浙江大本營之後,到哪客戶都要琢磨一下。于是過去幾年阿裏雲接連丢掉政府、大型央國企的訂單,還出現了阿裏雲投訴甲方被駁回的情況。
向未來看,國家對雲計算、東數西算的重視正在加強。國資雲、國有雲的概念不斷熱絡。這給阿裏雲未來做政企的空間造成了進一步擠壓,以運營商爲代表的雲廠商,正在且必将進一步搶占阿裏雲的市場份額,尤其是政企市場。
怎麽破局這種局面呢?
很大一部分情況是,無論是解決品牌的社會輿論難題,還是提升服務能力,擴大行業市場空間,都需要夥伴來支持,夥伴來服務,夥伴來背書。然而在這種局面中,阿裏雲的傲慢氣質又一次顯現了出來。
分利給生态夥伴這件事,阿裏雲雖然在愈發重視。但總是說得很好,一做起來就障礙重重,經常出現阿裏雲要求壓低合作夥伴利潤的消息。
在較高的營收指标壓力下,阿裏雲處在既要做生态,又不太願意把真金白銀分出去的局面。在 2022 财年,合作夥伴爲阿裏雲帶來的營收僅僅占比 25%。這個比例即使對于雲廠商來說,也有一點太 " 獨 " 了。
智能化時代,在等待怎樣的阿裏雲?
在剛剛的阿裏雲峰會上,張勇的一張 PPT 上寫着 " 智能化時代,阿裏雲準備好了 "
那面對阿裏雲,智能化時代準備好了嗎?
未來的雲計算,核心價值一定在于将 AI 技術卷入生産核心,促進生産力發展。而政企既是利潤的來源,也是技術價值集中釋放的地方。釘釘再努力,既不可能帶來巨大的計算量,不可能變成大中型企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提供符合行業需求的智能化技術,才是時代更需要的阿裏雲。
但要注意的是,智能化時代,需要雲服務商,而不是雲銷售商。
回顧阿裏雲大舉進軍政企,同時不甚理想的幾年,可以發現有兩個内部特質是比較負面的。
一個是阿裏雲總是過于急躁,缺乏定性,經常在變動調整,一天一個樣,一年大變樣。政企客戶哪裏跟得上你的轉型思路?同時也常看見華爲提什麽,阿裏學什麽,華爲今年提夥伴主導,阿裏也一樣說夥伴主導。該學就學當然沒問題,但似乎應該增添一些長期主義與戰略穩定性。
另一個問題,是阿裏雲離不開濃重的阿裏色彩。比如太重視互聯網時期的所謂産品矩陣、入口、基因這些東西。同時過分要求效率,過分看重短期利益,永遠想要和阿裏其他業務捆綁銷售。或許這對電商客戶和零售客戶是有價值的,但對有自己穩定數字化、智能化思路的行業客戶,恐怕不是好事。
智能化時代需要的阿裏雲,應該是更加重視行業本身,重視服務能力,重視開發者和夥伴價值的阿裏雲。
這就需要放低身段,不急不躁,平視客戶,平視夥伴,平視友商。
阿裏雲有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有自身的技術能力與研發基座,适當将目光放得長遠,适當遠離一些阿裏基因中不适配今天市場的部分,拿出有說服力的産品,那至少會是一個比今天更健康,更能被政企智能化接受的阿裏雲。
還記得曾經說要改變行業的口碑網,飛豬,斑馬嗎?還記得阿裏做過的搜索、OS、軟件嗎?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且急功近利,阿裏系那麽多後來悄無聲息的産品都是這個特點。希望阿裏雲最終是個例外。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