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品牌議題
01 澱粉腸的 " 塌房 " 與 " 誤傷 "
今年的 3 · 15,讓澱粉腸 " 塌房 " 得面目全非。 " 塌房 " 的點在于 "某些澱粉腸使用了雞骨泥代替雞肉,以次充好",骨泥商家也表示 "骨泥不建議人吃"。輿論口誅筆伐之下,澱粉腸廠家産品滞銷," 董事長直播吃澱粉腸 "、" 老人出攤賣澱粉腸無人問津 " 等新聞話題持續刷屏。
但事件發酵了一兩天後," 澱粉腸事件 " 卻迎來 " 話風 " 反轉。先是有關 " 澱粉腸中用骨肉泥不算違規 " 的理性讨論出現,随後食品健康專家、科普大 V 和媒體人從 " 行業标準 "、" 雞骨泥科普 " 和 " 營養價值 " 等維度,創作深度内容消除 " 誤解 "。
大衆也重拾對澱粉腸的信心,從抵制、抨擊澱粉腸,到湧進某澱粉腸品牌直播間清空貨架,品牌日銷售額漲超 10 倍,各類自媒體掉轉筆頭,表示 " 腸妃從未塌過 ",自發保護起澱粉腸。
澱粉腸事件前後如此規模化、徹底化反轉,讓從業者内心經曆了一波過山車,也給食品公關人好好上了一課。02 打破滑屏時代信息繭房,讓理性聲音傳導進來
食品行業是天然的 " 大市場,小品牌 " 行業。每個人都有餐飲需求,但這個行業卻極度分散。光一個辣條就全國各地開花,叫法不一,不同地區、省份乃至市區,都有對應的地方龍頭品牌;開出三萬多家門店的蜜雪冰城,全國市占率也就 6%,其餘頭部奶茶品牌占比也隻到百分之一點幾。
如果把餐飲連鎖率數據拎出來橫向對比,中國市場連鎖化率約爲 19%,而美國市場約爲 60%。由此可見,分散、玩家衆多的食品行業,自然被曝出食品健康問題的概率不低。尤其對同細分食品賽道品牌而言,同行曝出問題,其他品牌很難做切割。
就像在這次澱粉腸事件中,可能有部分品牌或三無産品,傷害到消費者權益,但承擔後果的是整個澱粉腸行業,加上國人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忍耐度低,憤怒值高,這些因素增加了食品品牌公關難度。而除了食品行業本身屬性,我還能清晰地感受到 "算法推薦 + 滑屏浏覽" 對輿論環境的颠覆。
因爲 " 算法推薦 " 的核心在 " 流量池 ",即内容在一個小流量池證明了自己有關注度後,會進入到一個更大的流量池,以此類推。對于許多自媒體營銷号而言,迎合情緒才能博取流量,必須在一開始就有 " 爆點 ", 情緒越強烈流量效果越好,進而讓内容進入更大流量池。對于食品行業而言," 食品安全問題 " 便是天然的流量池,出現相關負面輿論後,無論是食品行業還是品牌行爲、決策,都會被快速放大。而對關注事件的大衆而言,在滑屏浏覽的過程中,被持續 " 喂養 " 相關内容,無需像以往那樣去主動檢索信息,這增加了 " 食品品牌聲音被聽見 " 的難度。
因此," 算法推薦 + 滑屏浏覽 " 提升了獲取信息效率,但也加劇了 " 流量即正義 " 的内容價值觀,帶來情緒爲先、選擇性曝光和确認偏誤的問題:
情緒爲先——真相不重要,強烈情緒最重要; 選擇性曝光——人們傾向于選擇性地接觸和處理信息,更願意關注和分享與自己觀點一緻的信息; 确認偏誤——人們傾向于尋找、解釋和記憶信息以證實自己的先入之見。
如何應對食品品牌面臨的輿論環境,關鍵在于确立" 互利型 " 公關思維,這包括情緒合理性、理性輿論引導和長期關系建立。· 情緒代表流量,理解它的合理性 " 互利型公關 " 這一概念,來自于美國危機公關經典著作《如何應對公衆的憤怒?》,它的第一原則便是承認 " 情緒的合理性 "。回到澱粉腸事件來看,食品安全問題關乎每一個人,也是曆年 315 反響最大的社會事件。當一個對澱粉腸知識 " 無感 " 的人,看到 " 使用雞骨泥代替雞肉、以次充好、脂肪含量越來越高、無專門國标 " 等信息時,第一反應便是對産品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食品品牌公關人必須理解大衆情緒的合理性,才能避免陷入對立。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 " 穿着他人的鞋走一公裏路,才能明白他人根本利益是什麽 ",同樣對于食品品牌危機公關而言,如果無法理解對方的需求、關注點,公衆的唯一立場就是爲敵。正如當年 315 曝出某美國數碼品牌售後服務涉嫌 " 雙标 ",品牌便就事論事地爲自己辯解,但公衆在意的是品牌放下傲慢态度。最後這場危機公關以品牌 CEO 出面道歉,才得以收尾。
· 消除 " 誤傷 " 的聲音,盡早介入輿論風向相較于第一時間發聲,我們認爲 "第一認知的建立" 更爲重要。如前所述,以澱粉腸爲代表的食品品牌,格局分散,是典型的 " 大市場 小品牌 ",在面臨行業級負面輿論時,更需要食品品牌方、行業協會、權威媒體等抱團發聲,在輿論沒有全面擴散開時,傳遞正确的認知。因爲一旦大衆負面認知形成,這會對整個品類造成非常大的打擊。比如當年的 " 血燕事件 " 讓燕窩品類蟄伏了十年。
當然,對于不同公關事件,食品品牌需要選擇合适的公關策略。首先,不管有沒有錯,品牌公關都得 " 共情爲先 + 倡導行動 ",先承認公衆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後倡導行動,邀請大家 / 相關方監督或參與,例如澱粉腸事件讓 " 澱粉腸标準 " 成爲行業共識;在 " 自身有錯 " 的情況下,品牌要 " 擺正态度 + 講清代價 "。
· 着眼于長期關系建立,持續保持正向 " 存在感 " 不同于營銷視角主要聚焦核心 TA(目标客群),任何一次大的公關事件的關注人群,90% 以上都是 " 路人 "。他們對你沒有什麽明确的認知和概念。因此,這需要食品品牌将公關日常化," 對内 "、" 對外 " 持續傳遞、建立品牌的正面形象。
在 " 對内 " 上,食品品牌要優化企業管理規範、輿情管理機制和預警,明确企業的正确價值觀,因爲價值觀會引導企業的決策、員工的行爲;在 " 對外 " 上,面向大衆的食品品牌需要持續維系 " 相關方 " 關系,影響并改善公衆态度。例如善于玩 social、玩梗的奶茶品牌 - 蜜雪冰城被曝出衛生問題後,大衆卻顯得非常 " 大度 ",并表示 " 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改過就行 ",這也是蜜雪冰城持續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創造正面認知的結果。
食品品牌公關人不是 " 滅火隊長 ",很多時候需要主動創造。例如前年 3 · 15 曝出酸菜事件,太二酸菜魚的主動發聲,與涉事企業做切割的同時,也影響了公衆态度,讓品牌形象加分。對于食品品牌而言,一旦在原材料等問題上被曝出問題,任何采用該原材料的食品品牌,都難以獨善其身,這愈發需要主動、持續的長期意識。
03 找到正确的發聲場,形成品牌優勢認知總和
當負面輿論席卷而來," 說什麽 " 跟 " 在哪兒兒說 " 同樣重要。面對危機公關時,食品品牌公關回應是 " 損失規避 " 心理極重的。這件事情做好了,可能就息事甯人了,但如果做不好,這個品牌,乃至所在的細分品類,可能就垮塌了。在明确了 " 理解情緒 "、" 第一認知 " 和 " 長期關系 " 的互利型公關意識後,食品品牌公關人需要落地到 " 在哪回應 / 建立長期關系 "、" 回應什麽 " 的問題。因爲食品品牌公關不能停留在情緒層面,一定要進入到事實層面,徹底讓消費者放心才算度過了危機。
如何去定義品牌正确的發聲場?我認爲,其一,發聲場有主動、高效影響輿論的可能性;其二,要有回歸中心化的能力,越是在去中心化媒介環境中,品牌越需要回歸 " 中心化 " 的能力。有了正确的發聲場,食品品牌才能明确回應内容和策略。
如何做到 " 有理有據 "?關鍵在于聯動有影響力的權威媒體 / 大 V、專業人士和行業協會等聲音,讓理性的讨論滲透進來。正如在澱粉腸事件中,科普内容快速跟進,介入并反轉了輿論風向,随後帶來公衆情緒的反轉,并爲澱粉腸行業規範發展帶來了機遇。這次事件也讓外界再次看到,微博上活躍的大量學者專家、大 V、行業權威人士的正向引導價值,以及他們被品牌借力的空間。
其次,以盡量高效、精準的方式去回應,提高傳達效率。無論黃金多少小時,圖文永遠是最快、最直接的回應方式,短視頻有可能弄巧成拙。之前某位中式快餐創始人,在上市前面臨負面輿論,便選擇錄制視頻做回應,但這過于考驗表達技巧和内容,甚至可能其中夾雜着創始人的臨時發揮,造成更多不确定性。例如因 " 青島啤酒三廠事件 " 被鬧得沸沸揚揚的青島啤酒,并未以 " 外用工 " 爲借口搪塞過去,而是 " 道歉 + 反思 + 整改 ",并在官方微博發布明确的整改措施,取得公衆諒解,避免形成更多對立關系。這種圖文回應方式簡潔清晰,也更易于後續傳播,青島啤酒也挽回了部分商譽損失。
除了内容形式外,對分發形式的選擇也影響着公關回應效果。在 " 算法推薦 + 滑屏浏覽 " 主導内容場景的當下,内容消費的個性化、效率極大豐富,情緒化體驗決定了内容的曝光優勢。也正因爲此,食品品牌和權威專家、領域大 V 的理性深度内容,很難滲透進去。側重于社交互動、内容可信度的社交分發形式,能夠促進深度優質内容的傳播、讨論。而相較于日常傳播,食品品牌的危機公關回應需要的是主動介入、幹預,社交分發形式、專業權威内容生态是必須抓住,不能缺位的。而且,不同于傳統漏鬥式傳播的 " 逐層聲量遞減 ",社交分發形式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放大正面輿論聲量,能快速且規模化地建立起品牌的優勢認知。反之,對社交分發形式的忽視,輿論可能會對品牌口碑,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最後,品牌要回歸 " 中心場 " 的發聲價值,組織營造起理性讨論氛圍,進而給食品品牌更多回應空間。
熱搜榜單無疑就是輿論中的 " 中心場 ",它将事件讨論聚集在一起。除了輿情監測服務外,食品品牌公關人多刷幾條内容和留言互動,可以更有體感地理解輿論風向。相對而言,滑屏式浏覽容易讓公關決策者失焦。同時借助熱搜榜單上指向公關各個相關方、媒體大 V 等的信息 " 入口 ",更能形成 " 讓各方把話說完 " 的氛圍,持續形成理性讨論的氛圍。這也會幫助食品品牌去影響話題關鍵詞。食品品牌的抱團發聲,可以一定程度作用于關鍵詞的 " 定性 "。比如這次澱粉腸事件中,熱度最高的熱搜話題是 " 澱粉腸塌房 ",而不是 " 澱粉腸對人體有害 "。雖然兩者都反應了輿論事件的風向,但大衆的感知度卻是天差地别。
當然,不同細分食品行業、不同性質的公關事件,回應方式和内容各有不同。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責任承諾的範圍界定,需要把握好尺度,要擺正态度但不要過分承諾,如若前後自相矛盾,不利于信任維系。04 穿透認知的網,讓思考回歸理性
平時一小爆,3 · 15 一大爆,仿佛這成了食品品牌公關人的 " 宿命 ",不僅得祈禱自己沒事兒,還得祈禱供應商、同行沒事兒。
但祈禱有用的話,就沒公關什麽事兒了。
每年 3 · 15 食品行業都會經曆一次輿情陣痛,但也湧現了不少食品品牌,開始有了主動介入、幹預輿論走向的意識和能力,從 " 澱粉腸小王子 " 到太二酸菜魚、青島啤酒和海底撈等品牌。但并非每個食品品牌都能站上行業頭部,能自帶關注度。
更多的食品品牌會在輿論中陷入被動,這愈發要求品牌在微博等社交平台 " 組局 " 的能力,即形成更多權威媒體、行業協會和組織機構的 " 矩陣式發聲 ",而不是單純靠 " 砸廣告 ",更不是采用 " 石牆策略 "(認爲忍忍事情就過去了),等到事情被定性後再出來發聲,悔之晚矣。
尤其随着内容環境趨向于 " 關鍵詞傳播 ",幾個字的熱搜話題,就足以将某件事情定性。且因爲關鍵詞的信息量小,記憶點很深,如果在輿論全面發酵完後,品牌再去糾正認知,就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且不一定有用。
功夫在平時,食品品牌公關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情,日常積攢的 " 路人緣 " 和媒體資源,以及對輿情管理的經驗流程,會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而不是總向外界傳遞 " 不用擔心,這沒什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