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霞光社,作者:郭照川,編輯:宋函,原文标題:《大廠高管離開非洲,在北京郊外賣咖啡》,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減人頭、扣年終獎、抓考勤、寫字樓退租 ...... 濃濃寒意之下,打工人在大廠混生活似乎越來越不容易。
年輕一代充滿迷茫,不知是否還有機會趕上互聯網輝煌的末班車。對于許多大廠中高層來說,心态的失衡和中年焦慮或許才是最大的敵人。
早已習慣站在山頂的他們,每一條路看起來都像是 " 下坡路 ":長期身居高位帶來的成就感和行事習慣,一旦脫離原有平台将顯得與社會格格不入。時代急速變化之下,難以躲避的行業見頂與年齡增長雙重焦慮,也成爲了這些成功者們難以逃避的心理包袱。
40+ 像一把達摩克裏斯之劍,懸在這些資深的互聯網從業者頭上—— 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些未燃盡的夢想和渴望,離開大廠的他們都去了哪裏?
開一間咖啡館,可能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出路。
一、" 思退 " 的大廠高管,看上咖啡生意
店裏的大落地窗阻隔了冬季的寒意,屋角的炭盆燃燒過半。
2 月的一天,老李站在咖啡櫃台後,盯着濾杯裏手沖咖啡的刻度。
在過去幾年裏,他一度在非洲生活并在某出海大廠擔任管理崗位,咖啡館的另一位 " 合夥人 ",是一位從阿裏 " 畢業 " 的中層管理者,原本的專長是互聯網産品經理。
實事求是地說,在 " 做咖啡 " 這件事上,他們并沒有很多經驗。從零開始經營起了這家位于北京順義的小咖啡館,走上 " 互聯網咖啡之路 " 對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嘗試。
開在順義的小咖啡館,受訪者供圖
"99% 的職場人想要靠拿工資,想實現年入百萬都真的很難—— 但路邊有許多小飯館淨利都能達到這個水平。" 老李感歎。職業經理人的盡頭可以一眼望到頭,或許從高級打工人走向屬于自己的事業,才是最終的答案。
老李給自己的咖啡小店起名爲 " 恩托托(Entoto)",這是埃塞俄比亞一座山峰的名字,在他的非洲歲月裏,透過辦公室背後的玻璃窗他總能遠遠地望見這座山。
選擇回國投入咖啡賽道,一方面是出于在非洲時對咖啡店貨源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對國内咖啡市場的看好。基于較高的毛利潤和增長率,越來越多的新咖啡品牌在國内湧現,每年都有不少新消費咖啡項目拿到融資。
一線城市的 " 咖啡熱 " 早已輻射到周邊郊區,咖啡生意還有一大片下沉市場藍海亟待開發。
爲了能成爲一個更資深的咖啡師,他獨自在号稱是 " 咖啡祖師爺 " 的某家連鎖咖啡館裏 " 潛伏 " 了好幾個月。一位經營咖啡烘豆機的資深行内人來北京看望他時,他還正在咖啡店裏打工洗杯子。
身邊的親人多多少少都對他的選擇表示了一些不理解:一個從前幹過老總的中年男人去咖啡館刷碗,能放下身段嗎?
但他說,如果能理性地做出判斷,覺得項目本身的确值得一做,那麽就把自己當成十八九歲剛出道時的模樣去全情投入。從最小的、門檻最低的地方做起,最關鍵的是,不要去老想着過去怎麽輝煌。" 過去的輝煌是時代機會,是平台資本,那不是你。"
在大型連鎖咖啡館打工,可以幫助他了解一家咖啡館的 SOP 标準化流程,以便成爲搭建自己咖啡店的基礎。
爲了省錢,整個咖啡館的裝修、設計和施工上,幾乎都是老李自己 " 手搓 " 出來的。
最終選定用來開咖啡館的店面,本來是順義城區新開園區的一角,臨近順義區商業區和石門地鐵站,頗有些 " 鬧中取靜 " 的意思。最重要的是,租金還尚且可以承受。
剛開始進行咖啡館選址的時候,他也在北京市區許多商業聚集地進行過調研,可惜市内普遍房租太貴,不适合起步期的做生意人群。
咖啡館有一面背景牆,上面是用水泥打造的 " 月球環形山 ",四周圍繞燈帶烘托咖啡館氛圍。" 環形山 " 用來固定水泥底座的釘子,都是老李自己釘上去的,裝修時搬搬扛扛的活兒,爲了能壓縮裝修成本,也都是他自己幹。
" 一到周末,可真夠忙的。" 他說。
店主親手用水泥打造的 " 月球環形山 ",受訪者供圖
二、郊區經營與燒錢引流
" 開一家咖啡館,邀請三五好友,在香氣中賺錢 " ——不少 " 卷 " 在城市和大廠的年輕人,都夢想過這樣的場景。
但像老李這樣的 " 中年換賽道 " 選手,在順義開咖啡館也絕對不是爲了養老。
不同于年輕人高喊着 " 逃離北上廣 " 的一時意氣,中年人的創業往往和夢想關系很小,和柴米油鹽、成本收益等等千絲萬縷的考慮關系很大。
他說,做生意的目的一定是賺錢:首先保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然後實現成本收益打平,真正目标肯定是爲了盈利,幸運的話做起一個被大家記住的品牌,那就再好不過了。初期不能考慮太多,一步步走下去,自然有你的結果。
爲了打出店鋪的招牌,他先設計了最簡易的 " 燒錢引流 " 方案。事實上,咖啡館的 " 低價引流 " 策略可以說是非常 " 狠 " 了:
店裏售賣的咖啡價格體系裏既有 18 元的美式、拿鐵、卡布奇諾,也有幾十塊錢的手沖,最貴的是售價 98 元的藍山和瑰夏。在老李的計劃裏,手沖是沒有 " 團購價 " 的,而作爲标品的美式、拿鐵都打了 " 骨折價 "。
店裏的手沖咖啡,受訪者供圖
打開某本地生活服務軟件,顧客可以看到店裏拿鐵咖啡的團購價格,是令人震驚的 0.9 元人民币,美式咖啡比拿鐵還要便宜一毛錢,隻要 0.8 元。不到一元錢一杯香醇的咖啡,簡直就像白送一樣。
在團購推廣玩法之下,店裏一份标價 0.9 元的拿鐵咖啡,在開業不到兩周的時間裏,就顯示售出了 396 份。店鋪評分也從一開始的 3.6,一路上揚到了 4.9,成爲順義城區排名靠前的非連鎖咖啡店之一。
在聊天、分享、甚至免費的咖啡品鑒中穿插着,從早上九點半開業後到接近中午的時間,老李也已制作并賣出了 50 多杯咖啡。
對于這個銷售數字,顯然他還有更高的期待值:" 我這邊是年後才開業的,現在還沒有開通外賣渠道,其他線上線下推廣也沒大規模推開。"
" 我當時說賣 1 分錢就行,結果平台不通過,至少要 0.6 元起步。" 老李告訴霞光社," 我覺得這個就像打仗一樣,要麽一擊即中,要麽就别搞。"
用團購平台上極低的價格引流,是他給咖啡館起步期制定的策略。如果從價格來核算,店裏光是制作拿鐵的牛奶成本都要好幾塊。這種超低價引流的方法,類似于互聯網大廠習以爲常的燒錢獲取初期用戶的模式。
雖說現在正在不計成本地大力 " 引流 ",但他的咖啡館畢竟開在相對安靜的順義。比起純粹的獲取用戶,這家咖啡館又多了些人情味。
恩托托在順義城區正式開業後,一位剛認識不久的顧客走進來,掏出自帶的兩包咖啡豆邀請店主共同分享。這在星巴克等連鎖咖啡館裏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極爲拉低出單效率,但在恩托托裏确實發生了。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了解每一個人,店主和消費者也不是純粹買賣雙方的關系,這是郊區咖啡和城市品牌咖啡最大的區别。
這種 " 家庭式 " 的咖啡館,在順義這個郊區裏似乎更符合此地的情境—— 北京周邊的小縣城,與相互熟識的左鄰右舍,延續着首都的産業集群和消費習慣,但也被賦予更多 " 人情社會 " 的氛圍。
咖啡館所處的周邊環境,受訪者供圖
三、中年創業,意味着什麽?
一位已是常客的附近居民,私下裏偷偷透露:" 店主在非洲本身有一定基礎,将來還想去那裏搞種植業呢。"
早已爲自己 " 打下一片天 " 的 " 老李們 ",比起許多日複一日 " 重複自己 " 的大廠打工人來說,人生履曆可以說是豐富多了,當然也比許多年輕創業者更有經驗和底氣。
這種底氣不僅來自于半生的積累,更來自于了解 " 我能幹什麽 " 的自我認知。就像老李所說,他就算沒有創業開咖啡館,離開大廠他能幹的事情還有很多。他懂技術,懂圖紙,他可以做項目經理,也可以管供應鏈。" 技能多了,你怕什麽?"
對他們來說,35 歲之後反而是最好的創業時間。人生經驗和資源都恰到好處,又适當的留有創業激情和精力。
同樣,35 歲之後,創業熱情也不太容易被 " 耳聽爲虛 " 的困難所 " 吓住 "。
老李說,曾經有人告訴他,如果想要加盟一家品牌咖啡館,從投資、采購設備、經營等等一系列下來,起步成本就要 40 萬元。許多沒太多社會經驗的人,聽到如此巨大的初期成本很可能會心生退意,望而卻步。
而老李實踐之後,發現真正需要投入的部分并沒有這麽龐大,門檻也沒有想象中高不可攀。
當然,在咖啡館的實際運營中,未來遇到的困難将會更多。
比如說并非每一個顧客都會滿意飲品的口味,附近其他連鎖咖啡品牌的擠壓也始終存在着壓力。有些顧客在體驗後,也會留下差評,老李還得保持良好态度,在下面留言解釋道歉半天。
但中年創業的意義,可能就在于 " 人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啥 "。
在閑談中,老李把人生的終極目标概括爲 " 三個自由 ":财務自由、行動自由、決策自由。而這三種 " 自由 " 的狀态是層層進階的。
事實上,許多早已擁有财務自由的大廠管理層,仍然受困于行動自由和決策自由的限制。
而到達終極 " 自由狀态 " 的途徑之一,他認爲是擁有一項可以長期提供現金流的事業。他把這種能穩定提供現金流的消費類事業,稱之爲 " 農夫業務 "。所以他決定做一個自有的消費類品牌,就是這家咖啡館 " 恩托托 "。
" 我覺得創業需要一種樂觀精神——其實許多人就是悲觀情緒太重了,所以啥都不敢幹。" 他說。" 如果我能一個月能掙到十萬塊,我會很開心;一個月隻能掙到 1 萬塊,我也會很開心。"
老李也曾經想過,如果賣咖啡真那麽難,他就推個小車到工業園區,把咖啡和早餐賣給那些上班族—— 反正,活到這種年紀,最重要是活給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