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如果老妹兒犯了錯,請讓法律來制裁我。
而不是,讓新一波的國産翻拍劇,一次又一次從我面前過。
前不久,《新少年包拯》上線,再一次妥妥亮瞎所有人的眼。
你以為的包拯,是周傑版的意氣風發,是陸毅版的睿智穩重。
新版包拯,和裝瘋賣傻的鄧超一比,青出于藍勝于藍。
你以為的公孫策,是任泉版的翩翩君子,是趙陽版的溫潤如玉。
但對着新版公孫策這張臉,老妹兒心裡隻有一句話:
兇手!就是你!
什麼,這位 " 反派公孫策 ",還要翻拍李逍遙?
親娘嘞,這年頭的國産劇,演員都是閉眼挑的嗎?
抄,不可怕,抄還抄錯了,隻能證明是真的瞎。
拜托,麻煩睜開眼,看看前人是怎麼抄的——
其實如今再看,《少年包青天》的優秀,源于簡單的 " 抄 "。 劇中的本格推理精髓,大多取材自當時在日本大火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摘取本格推理的核心詭計,密室殺人、制造不在場證明、特殊殺人手法 …… 凡事拿來就用,好梗當場漢化。
主角群像,抄的是美劇的群像破案模式。 劇情結構,也用的是懸疑劇裡最常見的 " 主線 + 單元劇 "。 至少在那個從制作團隊到觀衆的 " 看劇道德 " 都還比較寬容的年代。 《少年包青天》的火熱,充滿着灰色地帶遊走的 " 盜版引入 " 生猛風味。 與其說是直接照搬,不如說是在那個國産劇初出茅廬的階段。 國産劇的創作者們,正在連搬帶拿地,試圖追趕國際同行。 但後來證明,這種葷素不忌的創作模式,确實趟出了一條怪新鮮的路子。
包拯,不再是 " 鐵面無私辨忠奸,王朝馬漢在身邊 " 的包青天。 此時的他,還是在廬州讀書的少年,外号包黑炭。
他的母親包大娘是醫生,開了一間青天藥廬。 因為醫術優秀,偶爾還被官府請去驗屍。 正是因為有了包大娘,包拯不僅精通驗屍,還能接觸到不少奇案。 和他同窗的公孫策,是廬州府尹之子,同樣是文采卓絕。
劇情一開場,公孫策在茶樓裡,一邊破珍珑棋局,一邊連句猜謎。 再看咱們大夫家的傻兒子包拯,在街邊忙着審問一頭 …… 大肥豬。 一個是大智若愚,一個是恃才傲物。
這倆破案主力軍湊在一塊,時而相愛相殺,間接聰明人互有默契。 拉扯之間,主角團的關系張力,瞬間拉滿。 更何況,還有相當亮眼的 BG 線: 龐飛燕,龐太師的女兒,神醫陸明的弟子。
初登場時,老妹兒還對這個吱哇亂叫的小丫頭煩得不行。 但偏偏是她,每次主角團陷入危機時,都會挺身而出。 向皇上求情,争取給包拯查案的機會。 但聽聞包拯立了軍令狀,就偷自己親爹的令牌,讓包大哥跑路。
找皇上救包拯,兩次救下公孫策 …… 妥妥的一塊人性免死金牌。 還有随着劇情發展,一點點成長起來的楚楚。
最開始時,她還是一個和飛燕一樣天真無邪的少女。 扮乞丐,裝女鬼,還會為被高麗太子猥亵的女孩打抱不平。 但随着一個又一個案子,她成長為可以生擒兇手的女俠。
" 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将我疑惑解開。" 楚楚對包拯的重要性,甚至是對整個主角團的重要性,早就被藏在了主題曲裡。 " 漢化 "。 有的編劇,選擇直接照搬,台詞、運鏡,橋段,強行生硬照搬。 但《少年包青天》的原創,反而在微妙之處。 比如,第一集還未過半,《少包 1》就火速引入了另一個古裝劇避不開的元素: 朝堂。 借公孫策之口,編劇引出了另外兩位大佬:
朝中八賢王主和,聯合高麗抗遼,龐太師主戰,希望對高麗用兵。 這還不是重點: 看似是宋廷兩派角力,實則還有遼在一旁窺伺。 最後真相揭曉,沈良果然是遼國潛伏在宋境的間諜。
這個故事,當然不隻是揭示兇手那麼簡單。 無論是自傲的公孫策,或是憨厚的包拯。 此時的他們是讀書人,是要科考,要步入仕途的士子。 他們都要成為史書裡的清官,執法公正,百姓愛戴。
但在經曆了 " 高麗護嫁使團 " 一案後,所有的詭計,最後都折往那條成為 " 包青天 " 的必經之路。 也為之後的案子埋下伏筆: 名揚天下,亦是名動天下。 當一樁案件的真相,可能引燃諸國戰火,百姓生靈塗炭時。 查,還是不查?
當一樁真相,牽涉到朝中争鬥,甚至可能動搖天子之位時。 查,還是不查?
每一個清官,都注定要在 " 皇權 " 和 " 百姓 " 之間,做出抉擇。 少年人的傲氣,也注定在沉浮之間,得以淬煉。
這就是國産劇昔日的模樣: 哪怕是古偶,是插科打诨,是懸疑破案推理。 細看,卻在字裡行間,還藏着曆史正劇的影子。 如今再看一眼《少年包青天》的班底,才發現: 這是一部妥妥的 " 流量劇 "。 當年的男主周傑,剛剛在《還珠格格》裡出演過爾康,在全國人民的電視機上刷屏。 在他之外,流量的半壁江山,屬于京圈。
在《少包 1》裡,為他作配飾演 " 八賢王 " 的,是憑借《我的 1919》拿下了金雞影帝的陳道明。 還有一位,是剛在《雍正王朝》中也出演了 " 八賢王 " 胤禩的王繪春。 你問是誰拉來了這兩位 " 八賢王 "? " 京圈一姐 " 王京花。 不隻有陳道明,當時任泉、李冰冰,都是王京花手下的藝人。
而另外半壁江山,源自港圈。 此時,飾演包拯母親的鄭佩佩以《唐伯虎點秋香》正式複出。 而飾演展昭的釋小龍,在香港影壇也以 " 烏龍院弟子小龍 " 打響了名聲。
港圈的導演編劇,加上京圈的人脈和黃金配角,鑄就了當年的收視冠軍。 然而,《少包》系列,也逐漸走上了 " 續集下滑 " 的路。 原創能力的缺失,顯然是沒了抄襲就填不上的一環。 在《少包 2》播出前,新換的編劇劉毅在自己的博客裡稱:《少年包青天 I》就是拿「金田一」改造的,而他自己編的《少年包青天 II》的案件和手法在原創性上是大大的提高,還增加了宋慈《洗冤集錄》中的那些驚世駭俗古代驗屍手法的元素。但網友顯然對他的原創性沒什麼興趣: 《少年包青天 1》,15 萬人給出 8.6。但到了《少包 2》,評分立刻跌到了 7.5。
不僅質量不盡人意,收視也一路下滑。 最明顯的,主角團大換血,和上一部完全連接不上。 主角團的 CP,被拆了個七零八散。 龐飛燕和公孫策這對歡喜冤家,被換成了天降指腹為婚的陸湘湘。
磕楚楚和包拯這對就更慘了。 劇情剛開頭,就被按頭了個 " 兄妹之情 "。 但要老妹兒看來,《少年包青天》系列的下滑,正映襯着當時國産劇市場的急速轉彎。 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細節: 被冠上 " 童年陰影 " 的《少年包青天》,大多數吓人的經典橋段,都出現在第一部裡。 不翼而飛的頭顱。
缺胳膊少腿的幹屍。
再配上經典的 BGM,背後的冷汗一下就下來了。 但到了《少包 2》,大膽的鏡頭,逐漸減少。 如今還能被觀衆想起的,也就是無辜的黑人群演。 尺度一步步縮減,演員全體換人。
劇情解構也由清晰的單元案,變成了大案小案串聯起來的模式。 這種改進,當然是《少包》系列的的自我 " 洗白 "。 盡可能地和前作劃清關系。 但同時,也在無形中,自曝了無法彌補的空缺。 放棄國産劇早期的大膽,轉而是謹慎,保守,不再挑戰尺度。 放棄少年感,所以陸毅版的包拯,更完美,更端莊。 盡可能地與前作割裂,重塑感情線。 所以公孫策明明在第一部已經和包拯成為摯友。
又在第二部不得已重走了一回 " 從對頭到朋友 " 的路。 到第三部,拍無可拍,幹脆連 " 失憶 " 的狗血梗,都搬上了台面。 或許,這個背負着原罪的國産 IP,也是在早早地預見了國産翻拍類作品的未來: 當我們失去了創新的力量。 便是斷絕了自己的原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