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TFboys 十周年演唱會門票被搶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很少有人注意到。
一部豆瓣 8 分的青春劇悄悄完結了。
主演,王源 + 任敏。
以及,畫風奇特的 " 非主流 " 老師,郭京飛。
沒錯,一部聚焦高考的劇——
追光的日子
有關高考的劇有很多,這部又有什麽特别?
對 Sir 來說。
可能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從頭到尾,完全以學生的視角在看待這段時光。
沒有那些刺激眼球的狗血與巧合。
一些看起來水波不興的家庭問題、學習困惑,以及那些微妙卻又不曾戳破的感情。
才是一個高三生的真實生活。
01
真實的難題
高三 14 班這次算是遇到了大問題。
家長會上。
有學生拿着偷拍的,警察訓導他們班主任的照片說:
這樣的流氓怎麽當老師?
校長急了。
腦袋一熱打了包票:
期中考試,年級前三。
老實說,不但這些家長不相信,學生不相信,連 Sir 也覺得,你這個牛,吹得未免太大了吧,這難道是個懸浮劇不成?
要知道,14 班是個什麽樣的班級?
一直以來都是年級倒數第一,用别的班同學的話說,就是包攬了後幾十名的存在。
這裏有問題少年——
模拟考交白卷的高遠(王源 飾),每天獨來獨往,不想與任何人發生瓜葛,更是每天上課都沉浸在自己夢鄉裏。
不想學習的王放,和他的搗亂三人組,他們聲言,隻要到時交白卷,這班主任就留不下來。
還有問題少女——
複讀的任真(任敏 飾),一方面想着要提高成績,一方面卻又患了 " 考試恐懼症 ",隻要一動筆,就會緊張與恐慌。
愛上大學學長的夏凡,不但把精力放在自己變美這件事上,還整天隻想着減肥,導緻身體出了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個班主任,郝楠(郭京飛 飾)——
很多年前,因爲他的原因,一位學生跳樓自殺,這導緻他離開了教師崗位,去開了個台球廳,與小混混們整天混在一起,而這次回來之後又發現,教材完全變了,連他自己都要重新學起。
這樣的班級。
能在短短兩個月内從墊底,進步到年級前三?
扯呢吧。
按照常規的勵志劇來說,故事進行到這裏,就得給演員們開金手指了,比如班主任傳授了一套獨特的學習方法,或者讓學生們放松下來徹底釋放天賦,等等等等。
但。
" 不幸 " 又 " 萬幸 " 的是,《追光的日子》走的是 "真實感" 這條路。
從開頭就有預示。
高考的場景。
一派雄心壯志的場景?
不。
這裏不但有送考時一邊鼓勵孩子一邊忍不住落淚的家長。
還有在壓力之下,聽着時鍾的聲音,卻冷汗涔涔的考生。
畢竟,十幾年的苦讀,對家長來說,這可能是一次希望。
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場審判。
于是。
在這場年級前三的 " 豪賭 " 中,作爲班主任,并沒有什麽金手指可開。
他所做的其實隻有一件事。
那就是告訴同學們:一旦跌入谷底,要懂得自己爬起來。
舉例來說。
一次,他發現學校就餐的順序很有問題,它是按班級排序,那麽 14 班永遠會是排在最後一個,吃涼菜的人,對此,學生們的意見很大,但毫無辦法。
他怎麽解決呢?
既然和領導溝通解決不了問題,那麽索性,就把學生全領到教師窗口去,以 " 請客 " 的名義,一方面讓學生們吃口熱乎飯,另一方面公開表示對這個制度的不滿。
結果呢。
實行了許多年的 " 順序 " 就餐制度終于被改變。
而 14 班。
也在這一争取自己權益的過程中,自信,并團結了起來。
但問題是,這樣就能讓大家成績提高嗎?
顯然不能。
沒錯。
爲提高成績,他的确會給學生們補課,但很快就被取消了,他也會學生發 " 秘籍 ",但那也是别的班都有的。
于是期中考試到來的那天。
雖然 14 班相比于以往有了些許進步,但離當初許諾的目标,還很遠很遠。
作爲班主任。
郝楠也不得不面對自己 " 失敗 " 的結果。
02
把根源攤開
但真的失敗了嗎?
不。
看了那麽多浮躁的青春劇,《追光的日子》仍打動我們的原因,是它并不表面,直指 " 問題學生 " 背後的原生家庭問題。
舉例來說。
班裏最皮的學生,王放。
一開始,是油鹽不進的 " 不可救藥 ":
郝楠上班的第一天,他就用粉筆灰給老師染了個白發;
被無意間摔了手機,竟要對老師拳腳相向;
說起前程,王放滿口都是讀書無用論。
生性如此?
走進王放的家庭,郝楠才明白,王放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個字——
" 肯定 "。
王放是個妥妥的富二代,但事業有成的父親總對他全盤否定,說他是 " 爛泥扶不上牆 "。
這句 " 爛泥 " 也深深地刻在王放的心底,他一邊徹底否定了學業上的出路,一邊通過 " 混道兒 " 的方式想脫離家庭自力更生。
所以說。
王放種種博人眼球的行爲。
其實隻是爲了從外界得到家庭缺乏的關注和贊許罷了。
那麽其他人呢?
賈坤,班裏倒數第二,與王放并稱 " 卧龍鳳雛 "。
他最大的症結,是孤獨。
賈坤是留守兒童,父親常年在工地勞作,自己寄住在親戚家的小房間裏。
△ 心理測試要在紙上給自己支撐的對象,賈坤的紙上隻有一個空空的 " 我 "
吳凱,内向少年。
他遭受過嚴重的校園霸淩,因爲 " 這個孩子和别人不一樣 "。
他最大的問題,是 "保護"。
深受其害的母親隻想把他罩在一層溫柔殼裏,事事安排。
她讓吳凱不能穿黑色以外的其他衣服,家裏不能出現花花草草,因爲男孩玩花," 像什麽樣子 "。
△ 吳凱爲了自己的畫跳入水中,官方抖音用的 BGM 是《玫瑰少年》
可以這麽說。
每一個 " 問題 " 少年的背後,幾乎都有着一個不同的 " 問題 " 家庭,或者是教育方式,或者是客觀困境,沒有什麽人是天然的 " 差生 ",也沒有什麽人,可以被嘲笑。
解決這些根本的問題,才是劇集的重心。
Sir 印象最深的,就是賈坤。
雖然劇集中,經過郝楠的努力,他和他的父母最終和解了。
但這和解之中。
更多還是無可奈何。
這段故事的結尾,賈坤的父親隻能給孩子留下半桌子早餐,然後背上沉重的的背包。
再次踏上打工路。
片刻的溫暖的确無法撫平多年的空洞。
但每次重聚就像是一小塊海綿,讓少年從孤獨中跌落的時候,少痛那麽一些。
劇中有段這樣的對話,年輕的男生女生望着夜裏的居民樓。
他們想,每盞燈下,是幸福的一家人,還是孤單的一個人?
他們也像我們一樣,在雞飛狗跳、或者是徹骨的冷寂中吃外賣、看電視嗎 ?
的确,劇集不能涵蓋青春期的每一刻。
但它盡量把燈背面的傷疤真實地袒露在觀衆眼前,并嘗試用一把柔和的手術刀,重新給它們縫合、療愈。
03
應試與成長
老實說,雖然《追光的日子》在豆瓣取得了 8 分的成績,但這部劇其實也有許多的問題。
比如說群像。
雖然群像的設計,讓我們看到了各種人生百态,懂得了各個問題少年背後的因由。
但在觀感上來說,還是略松散了。
比如說教育。
雖然劇集中教育的理念沒有問題,尤其是郝楠創造溝通空間的做法值得很多人借鑒。
但終歸還是太理想化了,好像隻需要一次談話,所有的痛都能迎刃而解。
不過總的來說。
在當下,能看到這樣以學生的視角出發的劇集,尤其是其中還穿插着 " 早戀 "、" 同性 "、" 身材焦慮 " 等問題探讨的時候,Sir 覺得,它還是瑕不掩瑜的。
它不但會讓你想起遙遠回憶中,曾經也出現過的某個人。
在你對未來最抱有純粹期望的時刻,ta 就坐在你的身邊。
更會讓你想起曾經遇到的那些創傷。
時隔多年再回頭,我們或許會更懂得如何去面對它。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
對當下而言,它探讨了一個極其實際的話題——
如何平衡應試與個人成長。
關于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泾渭分明地争得很厲害,有人相信競争,一個好的大學是進入社會好的開始,所以分數當然最重要,有人崇尚自由,覺得人格的培養比所有的一切都重要,所以快樂爲王。
但實際上。
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就拿女主角任真來說。
從第一次高考的五百多分,到複讀最後一次摸底測試同樣考了五百多分,看起來一點 " 進步 " 都沒有,那麽這其中的三十多集,到底 " 成長 " 在哪裏?
可能對于她來說。
要解決的,是心理問題,是如何面對考試,如何面對自己家庭,面對自己的問題。
△ 最初父母争吵摔東西的時候,任真隻能躲在自己的房間背《赤壁賦》
是的。
與其讓學生們在分數中迷失、緊繃,不如讓他們意識到人人平等、人格獨立,勇敢地接納自我、面對家庭。
不要被千瘡百孔地丢到去象牙塔外,這才是青春期的核心課題。
當然。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大概率不可能碰見一個如此全能的老師。
但成長的這道大題,也本不該隻仰賴一個班主任的 " 責任心 "。
它是我們每一位家長。
甚至是親友、旁觀者,都應該懂得的道理。
教育是一種傳遞。
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感同身受,是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望。
我們的善意也是。
△ 郝楠也被自己當年的班主任救贖,這隻是因爲他 " 普通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就是塗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