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 神 " 前後。
文|廖藝舟
編輯|趙普通
被影迷尊稱為 " 神 " 的導演寥寥無幾,詹姆斯 · 卡梅隆多年來卻有着 " 卡神 " 的美譽,足見他在中國觀衆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名譽來自過去:《真實的謊言》是最早被引進國内的 " 好萊塢大片 " 之一,《泰坦尼克号》的觀影熱潮堪稱萬人空巷,《阿凡達》推動了國内銀幕數量以及 3D 影廳數量的高速增長 …… 中國電影産業的若幹代表性節點上,都伫立着卡梅隆的代表作。但時間行至當下,《阿凡達 2》似乎讓 " 卡神 " 頭頂的光環黯淡了幾分。
這部從業者們翹首以盼的 " 救市之作 ",實際表現略顯乏力,其單日上座率最高才 8%,不如今年另一部引進片《侏羅紀世紀 3》,後者上映首周單日上座率達到 15%以上。燈塔專業版顯示該片映前媒體票房預測為 22-33 億,而截至 12 月 21 日,《阿凡達 2》總票房未過 5 億,離 " 目标 " 還有比較遙遠的距離。
除了疫情和高票價兩個主要客觀因素,《阿凡達 2》的口碑潛力難以釋放也影響了票房走勢。" 要特效有特效,要劇情有特效,要角色還是有特效 " 在多個平台都成為了熱評,部分影評人甚至認為《阿凡達 2》更像風光紀錄片而非劇情故事片。在知乎上,卡梅隆用千字篇幅 " 親自答 " 了關于影片的問題,評論區裡卻有高贊回複稱:" 别拍電影了,再拍真就晚節不保了。"
" 特效強,劇情弱 " 也不止讓《阿凡達 2》在國内表現不如預期,目前該片在爛番茄新鮮度為 78%,Metacritic 評分 68,總體口碑差強人意。海外主流媒體普遍稱贊影片帶來的大銀幕體驗,但同樣對故事層面頗有微辭。截至 12 月 21 日,該片全球票房達到 4.97 億美元,而據卡梅隆本人在采訪中透露,《阿凡達 2》的全球票房要達到 20 億美元才能實現收支平衡。
不過,對于早就功成名就的卡梅隆來說,作品還能否創造商業神話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了。" 我隻是把生命中兩項最愛的事物放到了一起,電影和海洋。" 他如此诠釋着選擇 " 水之道 " 的原因。回看卡梅隆的過往作品,多少也都帶着個人主義的偏執與任性。
而他的成就基本就和 " 技術突破 " 綁定着,作品的劇情、故事則從來沒逃開過 " 俗套 " 的質疑。《阿凡達 2》其實也挑戰了技術難題,即 " 水下 3D 拍攝 ":" 隻要跟水有關,任何事情的難度就會上升十倍!" 隻是這一次它沒有給全球觀衆帶來革命性的觀感提升。
某種程度上,卡梅隆一直忠于大銀幕電影 " 提供奇觀 " 這項最本質的屬性——這是電影這種藝術載體在被用于叙事之前的功能。
如今 " 卡神 " 年近七旬,恐怕他自己都未必知道還能不能引領下一次視聽革命。但隻要他還沒退休,觀衆們依然能不斷暢想他會給大銀幕帶來的新變化。
闖入好萊塢,然後颠覆它
另一位有 " 電影之神 " 名号的導演斯坦利 · 庫布裡克在 1968 年拍出了《2001 太空漫遊》,片中有段近 10 分鐘的迷幻特效鏡頭,作為當時銀幕罕見的視覺奇觀震撼了許多年輕人,一名 14 歲的少年走出影院後,在人行道邊嘔吐半天,又興奮不已。
《2001 太空漫遊》
這便是卡梅隆對電影技術萌生興趣的起點。他數十年的老友蘭德爾 · 弗雷克斯曾評價道,卡梅隆天生适合複雜的電影項目,因為他藝術創作和攻克技術的能力都是 " 寫在基因裡 " 的。
卡梅隆的父親是位嚴謹理性的工程師,他從小也表現出極強動手能力," 發明 " 過一堆沒用但有趣的東西,比如能在地面上砸出彈痕的小型抛石機,比如自制一艘潛水艇,把一隻老鼠送去尼亞加拉河底。他母親則熱愛油畫和水彩畫,會把卡梅隆父親扔掉的連環畫撿回來還給他,受母親熏陶,卡梅隆也樂于在課本上塗鴉,畫些外星人、機器人、飛船 …… 他成長的年代處于美蘇太空競賽的蓬勃期,連坐校車上下學的時間都被卡梅隆拿來看科幻小說和科幻漫畫了。
大學沒念多久,卡梅隆就辍學了,成為一名 " 全職卡車司機加兼職編劇 "。" 我還記得那時我把卡車停在路邊,自己藏在廣告牌後面寫劇本,不想讓别的司機看見我。" 他曾回憶道。
1977 年,23 歲的卡梅隆又看了一部電影:喬治 · 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震撼之餘,這次他感受到一股 " 像被人從屁股後面踹了一腳 " 般的焦慮。想着再不入行就晚了,他和蘭德爾一起從當地某牙醫協會搞來 3 萬美元投資,拍了部 12 分鐘的短片《異星起源》。
喬治 · 盧卡斯與《星球大戰》
" 進入好萊塢很不容易,我們有天賦,沒門路,隻能一家家敲開老闆的門,承諾給他們創造經濟效益。好在 70 年代的好萊塢機會很多,隻要你的能力有說服力,就能得到一些錢拍些以小博大的電影。" 蘭德爾說。他們拿《異星起源》當敲門磚,敲開了 B 級片導演羅傑 · 科爾曼的 " 新世界工作室 " 的大門,該工作室專注 " 以小博大 ",聚集了一批有才華的年輕人拍低成本創意片,包括弗朗西斯 · 科波拉和馬丁 · 斯科塞斯。日後卡梅隆把這段經曆形容為 " 最好的大學 "。
在工作室内部卡梅隆晉升飛快,從模型師做到藝術指導再到成為能獨掌項目的導演。真正的 " 好萊塢大制作 " 随之而來,他被請進了賣座影片續集《食人魚 2》的劇組擔任特效導演,又因為原導演離職被提拔為導演。
不曾想,《食人魚 2》的拍攝是一場噩夢。影片在羅馬、牙買加等地取景,全套意大利班底,年紀輕輕又語言不通,卡梅隆和劇組的合作舉步維艱。項目制片人還對他 " 背刺 ",後者簽下的發行協議僅僅需要一名美國導演來挂名,卡梅隆在異國拍了不到兩周就遭到無情解雇。
另一個貨真價實的噩夢,卻成為了這個項目所留下的寶貴遺産。當時他因感染流感發起高燒,困在羅馬的旅館中意識模糊,恍惚間夢到一具金屬骷髅從火光中浮現,拖着身子朝他走來 ……
夢中場景催生了《終結者》劇本,他的經紀人覺得故事構思十分糟糕,勸卡梅隆寫點别的,卡梅隆立刻把經紀人炒了。這段 " 連好萊塢最差的經紀人都不回我電話 " 的窘迫時期裡,卡梅隆花兩年時間四處找投資,最終以 1 美元的價格把劇本賣出,條件是必須自己執導。
1984 年耗資僅 650 萬美元的《終結者》上映,全球票房 7800 萬美元,借助化妝和模型技術創造的 T-800 機器人成為銀幕經典形象,卡梅隆的命運也就此轉折。
《終結者》
後來他又接到《異形 2》的拍攝邀請,有制片人勸他,拍續集通常吃力不讨好," 成果會被歸功于雷德利 · 斯科特,失敗都會歸咎于你。" 但已經不會丢失項目主導權的卡梅隆回答:" 是嗎,我無所謂啊。"
為了《異形 2》,卡梅隆和模型團隊打造了一尊高達 4.2 米、要 16 個成年人才能搬得動的 " 異形女王 ",影片全球票房達到 1.31 億美元,卡梅隆借此徹底證明了自己有掌控高預算帶來高回報的實力。
《終結者》和《異形 2》的成功都得益于精緻的實體特效,卡梅隆卻沒有順着這條路走下去,相反,他認可 " 實體特效是一種正在消亡的藝術 ",并親力把特效制作帶進了一個新領域。
" 世界之王 "
上映于 1989 年的《深淵》較少被視為卡梅隆的代表作,卻是他嘗試 CG 技術和水下拍攝的開端。
彼時電腦特效在電影制作中被運用不久,效果還飽受質疑—— 1985 年有史以來第一個 CG 角色誕生于影片《出神入化》中,是一名從油畫中跳出來的二維騎士,一共隻有六七個鏡頭,沒有任何面部表情。卡梅隆則在《深淵》裡設想了一種生活在深海的智能生物,它們在和潛艇裡的人類打招呼時,将水柱塑成了人臉,模仿主角的笑容。
《深淵》
卡梅隆做了石膏模型作為備案,同時将數字特效的任務交給了喬治 · 盧卡斯為拍《星球大戰》而創立的工業光魔工作室。為呈現這組 75 秒的鏡頭,工業光魔花了 9 個月時間,看到成品後,卡梅隆果斷決定棄用模型。
《深淵》還帶來了一項流程創新,即把所有特效工作同時分給多家公司制作,如今這已成為好萊塢電影标配,但在當時尚屬首次。
和《深淵》一起傳開的,還有卡梅隆 " 片場暴君 " 的名号。在和制片人倫納德 · 戈德堡談預算時,卡梅隆說:" 你要明白,一旦影片開拍,沒什麼能讓我停下來,除非你把我殺了。" 戈德堡後來回憶道:" 看着他的眼睛你會明白,這人真是這麼想的。他是個暴君,能輕率地決定自己和他人的命運。"
開拍後,卡梅隆把劇組拉到一個廢棄核電站,往蓄水池裡放了 800 萬加侖水,為了防止反光還在水面上鋪滿細小的聚丙烯塑料沫。這個巨型水池就是《深淵》的主要拍攝地,劇組每天都要在水中工作超過 10 小時,拍攝 10 周一共用了 1 萬多個氧氣管。戈德堡在片場呆一下午就得了肺炎,演過許多硬漢的演員埃德 · 哈裡斯一度在回家路上停車痛哭。
《深淵》
盡管上映後,預算超支的《深淵》讓制片公司賠錢了,液态 CG 的良好效果卻啟發了卡梅隆。他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 " 數字領域 ",找回施瓦辛格開始拍《終結者 2》,在這部史上首部投資超過 1 億美元的大片裡,卡梅隆要創造一個全身都是液态金屬的機器殺手 T-1000,在他之前沒人嘗試過這麼難的 CG 特效。
把影片高潮處的打鬥戲寄望于新技術顯然不符合商業規律,但對卡梅隆來說原因恰是:" 沒有人做過。就這麼簡單。每部電影都應該去嘗試一些前人沒做過的事情。"
不誇張地說,是《終結者 2》的成功推動了 CG 技術在電影制作中成為主流。皮克斯創始人艾德文 · 卡特姆就曾總結道:"《終結者 2》《美女與野獸》的巨大商業成功震驚了每一個人。1991 年是一個轉折點 …… 後來 CG 便如暴風雨一般占據了整個好萊塢,所有電影公司都開始組建自己的 CG 制作部門。"
僅此一項,就足夠卡梅隆留名電影史了,但卡梅隆的瘋狂沒有止步于此。接下來他同時運用模型、CG 和水下拍攝技術,燒掉 2 億美元去拍了《泰坦尼克号》。這部電影讓他的壓力和聲望都達到了高峰。
《泰坦尼克号》
拍攝期間因為成本不斷超支,外界質疑蜂擁而至,卡梅隆主動向制片方提出放棄後續分紅,但福克斯來談判的人希望他也放棄掉下一部電影分紅的一半,卡梅隆當場收回提議,怒斥:" 滾出去。"
他在片場的工作電腦旁放了一把剃刀,旁邊貼張便簽紙,上面寫着:" 如果電影搞砸了,就用這把刀自我了斷吧。" 以此來提醒自己孤注一擲。
壓力同樣傳遞給了他的合作者們,男主角萊昂納多 · 迪卡普裡奧對媒體說:" 他簡直就是個魔鬼,為了一個可能被删的鏡頭,我們就要泡在海水裡一整天。" 一些劇組工作人員在 T 恤上印上這樣的話:" 你吓不倒我,我在為卡梅隆工作。"
《泰坦尼克号》最後的成績為人熟知,它在長達 11 年的時間裡穩坐影史票房冠軍,獲得 14 項奧斯卡提名并摘下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内的 11 個獎項。也就在頒獎典禮上,卡梅隆面對鏡頭意氣風發地喊出了那句著名的:" 我是世界之王!"
盡管他多次解釋,那句話隻是引用了影片中傑克的台詞,但久而久之,是否出于狂妄已經不再重要," 世界之王 " 也成為了 " 卡神信徒 " 們津津樂道的标簽。
他的傳記作家麗貝卡 · 根基曾這樣總結《泰坦尼克号》的成功:"20 世紀 90 年代是犬儒和諷刺文化盛行的 10 年,于是一部尤為真誠的電影吸引了觀衆的目光。就好像全球觀衆所等待和需要的正是這樣老派的情緒釋放。"
" 卡神 " 的困境
早在《終結者 2》上映後,卡梅隆就發表過一份十幾頁的《數字宣言》,預言 CG 特效和虛拟拍攝将會成為電影制作的基本手段,并在其中第一次提到 " 表演捕捉 " 概念。後來人們在《金剛》《指環王》《猩球崛起》等大作裡都看到了成熟動捕技術的魔力。
十幾年後,《阿凡達》創造潘多拉星,不僅全程使用動捕塑造潘多拉星人,更在全球電影界掀起了 3D 格式革命。與彼得 · 傑克遜的對談中,卡梅隆又預言 "3D 技術将來會像彩色電影一樣普及 ",不論後續海量影片的實際 3D 效果如何,過去十幾年我們的确已經對 3D 電影習以為常。
但 " 從無到有 " 的飛躍式技術進步,終究可遇不可求,畢竟卡梅隆自己要拍《阿凡達》也不得不等待硬件條件的發展。他上一次出現在觀衆視野中,是以監制身份參與《阿麗塔:戰鬥天使》,這部電影也體現了技術進步,嚴格來說創造了第一個由動捕打造的純 CG 人類角色,但觀衆們已經看過了金剛、咕噜、潘多拉星人等等 " 類人角色 ",也看過純 CG 的動物們,阿麗塔帶來的沖擊就不大了,還因為恐怖谷效應引發過 " 真有必要用 CG 嗎 " 的懷疑,影片全球票房不過 4 億美元出頭。
《阿麗塔:戰鬥天使》
四十五年前,《星球大戰》在美國上映時異常火爆,工業光魔成員約翰 · 雷斯特稱:" 我排了整整 6 個小時的隊。" 導演朗 · 霍華德則回憶道:" 首映當天我和我妻子剛看完一遍,就走向買票隊伍,排兩個小時再看一遍。像我們這樣的觀衆還有很多很多。" 一種常見的初見印象是:我從未見過這種東西。
現在再看的話,第一部《星球大戰》的特效恐怕隻能用粗糙來形容。卡梅隆曾說:" 我的目标是重新燃起觀衆心中令他們敬畏的神奇時刻,就好像我們這代人第一次看到《2001:太空漫遊》時的感覺,就好像我之後的一代人看到《星球大戰》時的心情一樣。" 這個目标本身就是一道枷鎖——用領先于時代的技術所創造視覺奇觀的矛盾就在于,它隻能震撼同時代的觀衆。新一代觀影主力回頭去看《終結者 2》或《阿凡達》都未必驚豔,遑論隻有 " 升級 " 而沒有 " 創造 " 的《阿麗塔》或《阿凡達 2》了。
一個更大的時代陷阱是," 技術驅動票房 " 或許已成過去式。上世紀 60 年代,新好萊塢運動蓬勃興起,運動的背景之一是電視的普及,影院需要和家庭電視争搶觀衆,升級大銀幕體驗是一種必然解法。而運動的一項結果分支則是以科幻、怪獸為代表的類型片逐漸成為商業電影主流。
卡梅隆并未參與到新好萊塢運動的高潮中,但他和科波拉、斯科塞斯、盧卡斯等代表人物是同齡人,實質上繼承了新好萊塢運動在 " 高預算、高質量、高科技商業大片 " 方面的遺産。這條技術驅動票房的路線在 21 世紀第二個十年,被以漫威為代表的品牌化、IP 化路線所取代,而品牌化、IP 化導向下的 " 大片轟炸 ",已經讓全球觀衆産生了一定視覺疲勞。
其實自從進入 21 世紀,卡梅隆本人的表達欲似乎就不再旺盛。他曾表示《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對他有兩大幫助:一是有了收入,二是既然已經證明此前作品都不是僥幸成功,那麼就可以去做些别的事了。" 等到 80 歲,就不可能率領考察團去探索什麼有外星人居住的深海了,但那時還可以拍電影,所以考察活動要早點做。"
于是他的電影作品數量銳減,深海探索卻有幾十次,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抵達馬裡亞納海溝底部,成為人類曆史上單獨下潛的第一人。他甚至可以開玩笑說:" 好萊塢導演隻是我的兼職。"
就連标志性的偏執脾氣和暴君作風,在《泰坦尼克号》後都更加收斂。《阿麗塔》宣發期間,演員克裡斯托弗 · 瓦爾茲聲稱:" 認識卡梅隆以前,我以為他是一條怪物龍,會噴火的那種。但見到他以後,他就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 飾演阿麗塔的女主角羅莎 · 薩拉紮爾也說:" 我都不知道那些吓人的說法是哪來的。"
或許随着卡梅隆的年齡增加、心态轉變,觀衆已經很難再期待他來主導一次視聽革命了,當然他也不欠影史什麼。令人欣喜的反倒是,卡梅隆并沒有真的把拍電影當成兼職,而是仍偶爾活躍在拍攝一線。
90 年代面對提問,他的回答帶着極端色彩:" 早晚有一天我會死在自己電影的試映會上,比如犯心髒病死掉,我清楚我的人生終點在那裡。" 五年前再被問 " 是否擔心失去創造力 ",他的回答平和許多,但依然堅定:" 可能我的感官會衰老退化,比如要是失去一隻眼睛我就拍不了 3D 了。但我的靈魂不會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