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女兒小婷的頭發逐漸變得稀疏,林玲不免擔憂起來。
" 怎麼掉發這麼嚴重?" 林玲幫 12 歲的女兒把僅剩不多的劉海,連着後面的長發一起紮成馬尾,心裡的疑問久久不散。
聽聞親友有熟人在廣州一家醫院工作,家住汕尾的林玲思前想後,帶着小婷到醫院看病。
醫生的話徹底驚醒了她:" 這不是掉的,是拔的。"
林玲不相信,小婷也不承認。經過商量,林玲離開了診室,留給小婷和醫生單獨溝通的空間。小婷這才肯定了醫生的說法。
◎ 情況嚴重的時候,小婷将自己的頭發拔得稀稀疏疏。/ 醫院供圖
01
控制不住拔頭發
回到家,林玲按照醫生的分析,果然在女兒床底下發現了一團團互相纏繞的黑頭發。
" 看到這麼多頭發,我真的很擔心。" 林玲的心揪得厲害,她不明白女兒為何做出這樣的舉動。
林玲一心想着要送女兒去省内的大醫院治療,為此她不得不連打幾份工。在掙錢為女兒看病的間隙,她也曾帶着女兒去看過營養科、皮膚科的醫生,均被告知并無異常。
兩年來,小婷的情況并無多大改善。她出門經常戴着鴨舌帽,但把帽子取下來後,頭頂上幾處秃着的地方清晰可見。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婷遇到了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科的醫護人員。經過一番了解、檢查、遠程會診,她被明确診斷為拔毛障礙,即拔毛症。
◎ 圖:銳景視覺
醫學界将患者拔出毛發、造成明顯毛發減少的特征稱為拔毛症,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中,拔毛症被定義為沖動控制障礙。早前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拔毛症的終生流行率約為 2.5%,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更常見。
有研究指出,拔毛症的病因多樣,比如學業壓力、不健全的親子關系、害怕孤獨等皆容易造成潛在焦慮與憂郁的心理動力,而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心理療法、藥物治療和飲食療法。
02
過分在意家庭變化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科歐婉齊主管護師歐婉齊表示,在門診中拔毛症雖不如焦慮、抑郁症常見,但得這個病的患者也并不少。大部分拔毛症患者處于未成年階段,當出現不安全感時,會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态,通過拔毛發進行緩解,類似于幼兒愛啃指甲的行為。随着年齡的增長,認知逐漸轉變後,患者通常可以自行控制拔毛的行為,甚至使該行為消失。
因此,小婷這種難以抑制的拔頭發行為可以通過心理疏導來治療,暫時無需選擇藥物治療。建立信任後,小婷慢慢地對歐婉齊敞開了心扉,事情緣由浮出水面。
出現拔頭發行為的那一年,小婷爸爸、媽媽的婚姻宣告破裂。經過協商,林玲帶着小婷在縣城裡租了一個房子住,小婷的爸爸則帶着她的弟弟妹妹到另一個城市組建了新的家庭。
原本的五口之家被一分為二,作為母親的林玲隻有拼命賺錢,才能養活自己和女兒小婷,因此把全部心思都撲在工作上,常常半夜才能歸家歇息。
◎ 圖:圖蟲創意
在上小學六年級的小婷獨自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多。她常常陷入到殘酷的家庭變動現實裡,極其在意周遭這一切的發生:為什麼爸爸不要我?為什麼弟弟妹妹要跟爸爸生活,不能跟我和媽媽一起生活?
孤獨、低落、不開心等種種情緒圍繞在她腦海裡,煩躁的心情一點點吞噬着她的理智,于是,她開始了第一次拔頭發。
拔毛症的患者在拔出毛發前會産生焦慮和不安感,但拔除後會感覺到輕松、滿足或是快感。小婷的拔頭發行為就在這樣的情緒變化下,變成了一個不易察覺的習慣,直至她媽媽林玲發現異樣。
03
不必揪着不放
歐婉齊與小婷約定,雙方每周談心一次,每次 1 小時。小婷開始主動分享心事,歐婉齊在傾聽的過程中會适當給予幫助,并且動态評估她的心情變化。
◎ 圖:123rf
" 小婷是個和善、樂于助人的孩子,在對話中總會給我一種天真、樂觀的感覺。有時她和媽媽發生矛盾,她不會表現出過分難受或生氣,會嘗試去解決問題。" 歐婉齊說。
歐婉齊能看出來,母女倆都很關心、在意對方,但不太願意向對方表達這種感情,甚至會表現出冷漠的态度。歐婉齊也跟小婷的媽媽保持聯系,她提醒林玲:不能揪着拔頭發的事情不放,這樣相當于是拿着放大鏡将這件事放大了一遍,對小婷的康複并無益處。
心理疏導持續了半年時間,一共進行十幾輪,小婷的情況有所好轉,拔頭發的頻率逐漸遞減。
如今,全新的住宿生活緩解了小婷走讀時期夜晚獨自在家的孤獨感,她變得開朗、自信,和同學間的相處親切自然。妹妹也回到了縣城裡讀書,每逢放假小婷不再獨自一人,可以和妹妹一起玩耍。盡管拔頭發的行為沒有徹底根除,但已不再頻繁。
林玲看到女兒的轉變和恢複,欣喜不已。隻不過,她每天還是要為了生活奔波勞碌,基本無法空出時間專門陪伴女兒,她的内心總歸是有所虧欠。她希望看到女兒終有一天會根除拔頭發這個習慣。
(注:文中林玲和小婷均為化名)
通訊員|張誠斌
編輯|梁中明 廖穎瑤
39 深呼吸 "患燈片" 欄目,講述患者故事。如果你有心聲需要傾訴,或有相關故事線索提供,請留言或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聯系我們。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