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在作文裏成長(ID:lvshicai8),作者:楊昇,原文标題:《張家界跳崖 4 人都是農村青年,農村青年的生存困境亟待關注》,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
2023 年 4 月 4 日 4 名青年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跳崖,消息曝出,全網轟動。4 月 7 日,張家界市永定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通告:4 月 4 日 13 時 30 分許,4 名外省人員(三男一女)在天門山跳崖,其中女子被及時制止。經公安部門查明,3 名男子已跳崖身亡,女子跳崖前因服毒,經緊急送醫搶救無效死亡,4 人均系自殺,排除刑事案件及其他因素。
這兩天媒體相繼曝出了這 4 名自殺者的家庭狀況,4 人分别來自河南、河北、福建、四川,年齡從 23 歲到 34 歲不等,3 男 1 女。
自殺者中年齡最大的是男子劉某,89 年生人,34 歲,來自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農村。因爲家庭困難,劉某在外結婚、生子,劉某的人生大事家裏人沒有過多參與,後來其父親聽說劉某又離婚了,家裏知道的情況也非常有限。
自殺者中年齡僅次于劉某的是河北籍男子彭某,90 年生人,33 歲。彭某來自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李谷駝村,據彭某老家村裏的村支書介紹,彭某性格内向老實,初中辍學。其家境貧困,家裏還有兩個哥哥,哥哥們的經濟狀況也一般。四年前,彭某的母親去世,從那之後,彭某就沒再回過村裏。
自殺者中的張某隻有 23 歲,是家中獨子,來自福建省德化縣農村。初中畢業後,張某就去外地打工,平時很少回家,今年過年也沒有回家。張某所在村裏的村幹部說 " 現在年輕人常年都在外面,對他的具體情況了解不多。" 張某的堂哥說,事發前,張某還給媽媽打電話說自己出去旅遊了。
自殺者中唯一的女性是陳某,陳某因被及時制止而沒有跳崖,但因爲已經服毒,經搶救無效死亡。據悉陳某來自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區史家鎮農村,今年 23 歲,陳某的鄰居向媒體透露,陳某一家四口,家裏除了父母外還有一個弟弟,家境比較差。陳某常年在外地打工,之前在成都工作,後來去了佛山的一家美容院。
二
雖然大家都在談論這四個人的出身,但很少有人明确地指出,他們四人都是農村青年。把自殺者歸爲某一個群體似乎有些不妥,但事實如此,不容回避。這也讓我想起了另外幾起頗有影響力的青年自殺事件。
2021 年 11 月 28 日晚 11 點 28 分,一封 5000 多字的遺書在微博上被定時發送,在自己選好的日子裏,一個網名叫鹿道森的周姓男子消失了。12 月 1 日,周某的遺體在浙江舟山朱家尖附近海域被找到。周某選擇在自己 25 歲生日當天自殺身亡,他的死亡在網上也曾引起高度關注。鹿道森是貴州貴陽人,他在遺書中介紹自己爲:" 農村留守兒童、山區孩子、校園霸淩經曆者、攝影創作人、獨居青年、追夢的人。"
" 鹿道森 " 自殺後,我還寫過一篇文章《月入二萬的農民工和失去生活勇氣的大學生》,我寫那篇文章的目的是爲了鼓勵年輕人勇敢堅強,學會調和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充滿韌性地活下去。
那篇文章中我還提到了另一個自殺的青年,2016 年 2 月 19 日晚自缢身亡的華東師範大學青年教師江緒林。江緒林出生在湖北農村,自幼失去雙親,由姐姐撫養長大,一步步讀到博士之後走入大上海,成了很多人羨慕的大學老師。但最終他選擇了自殺。
近兩年來全網影響比較大的年輕人自殺事件不少,以上這幾個年輕人,無一例外都成長在農村,而且家庭條件都不是特别好。
三
我知道,自殺的城市青年也有不少,但在我的眼界之内,城市自殺者中初中生和高中生比較多,這些城市孩子的自殺大多是因爲學業的壓力太大,這個問題我在以前的一些文章中探讨過(《全國中小學自殺者中初中生比率最高,我們的教育應該反思什麽?》)。
本文我想重點探讨農村青年的自殺問題。
在當前這個時代,農村青年的生存是比較艱難的。
農村青年小時候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有一方不在身邊,甚至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這些孩子從小跟着年邁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一年之中隻能在過年時才見到外出打工歸來的父母,短暫的相聚後又是一年的别離。
農村孩子在這種成長環境裏是沒有什麽家庭教育的,再加上鄉村學校教育的潰敗,農村孩子接受的教育普遍比較差。學習好的農村孩子不多,很多農村孩子初中畢業就不讀書了,繼續讀書的大多讀的是中專、技校和職高,讀普高的不多,讀了普高後考上本科大學的更少。
雖然現在國家在職業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但是效果還沒有顯現出來,至少在勞務市場上,職業教育的文憑還是被歧視的,職場上的就業機會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按學曆層次分配的,最好的就業機會給了 985 畢業生,次好的就業機會給了 211 畢業生,緊接着是一本,二本,最後才能輪到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
遺憾的是,農村孩子大多接受的是職業教育,職業中專和大專畢業生中大部分都是農村孩子。如此一來,畢業後農村青年的就業機會就大大落後于城市青年,這是人人都能看到的社會現實。
然而,普遍低學曆的農村青年走入社會後,其生存的壓力卻比城市青年大。因爲城市青年就算找工作不順利,暫時要失業一段時間,至少他們的身後有家庭的支撐,他們的父母基本上在城市都有固定住房,他們可以在父母的房子裏安心地吃飯睡覺,父母會給他們零花錢,父母還會想盡辦法幫助他們就業,他們還不至于爲生存而焦慮。
但是農村青年則不然。農村青年的父母大部分無力給孩子提供有力的支撐,既不能全款給孩子在大城市買房,也無力托關系給孩子找工作。何況很多農村父母有多個孩子,他們養孩子就是在做任務,好歹供孩子上個大學,管它是本科還是專科,隻要畢業了,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剩下的路就得靠孩子自己去走。
而農村孩子呢,也有自身的問題。因爲欠缺父母的管教,大部分農村孩子對學習的意義認識不足,不但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更沒有想要學好的理想抱負,幾乎從小到大都抱着個手機在 " 刷刷刷 "。
長年累月的刷手機不但荒廢了學業,更荒廢了對人生的思考,大部分農村孩子幾乎都不知道學校之外的城市生活是個什麽樣子,也沒有考慮過自己有沒有能力在城市活下去,更别說提前爲自己在城市謀生積累能力和經驗了。
殘酷的是,農村孩子一畢業,他們的父母就不管了。農村父母既不會給孩子安排工作,也不會安排住處,通常也不會再給錢,甚至還希望孩子拿錢回家,基本上不會想到要給孩子立足城市提供财力物力的支持。
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農村孩子在就業市場上本來就廣受歧視,能賺取高工資的機會很少,再加上沒有家庭的支撐,全憑個人闖蕩,其立足城市的艱難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農村孩子如果不能在城市立足,那就無處可去了,因爲他們在城裏沒有栖身之所,混不住就隻能回村裏,回到父母的老房子裏去。
而農村父母大多是不會考慮孩子的情感需求的,他們隻看實際所得,隻信奉付出就要有回報。養孩子養了二十幾年,上學花了那麽多錢,孩子長大了就必須去掙錢,窩在家裏就是個廢物。再加上當前大部分農村裏确實沒有年輕人幹的事,一點莊稼,都是機械化耕作,留守老人就幹了,年輕人待在農村,如果不依托土地去創業的話,基本上就是混吃混喝,無法創造什麽價值。
四
"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這句無奈的感歎是很多農村青年走出校門那一刻才深切感受到的。本來他們在城市求學的時候就應該早做打算,要麽把專業學好,有個一技之長,畢業後憑技術吃飯;要麽把人混機靈,完成自身的 " 城市化 ",去适應無處不在的城市商業;要麽上學時多做兼職,熟悉學校所在的城市,提前熟悉職場。
然而,大部分農村孩子在上學時就沒有考慮過前途大事,他們什麽都不想,也什麽都沒準備,就稀裏糊塗地刷了幾年手機,一朝畢業,才發現沒了去路。
前些年經濟情況好的時候無所謂,隻要是個人,在城市總能找到活幹。但這幾年的情況不同往昔,找工作很難了,讀過書的年輕人又不願意進廠,就算是中專畢業也不願意進廠打螺絲。輕松的活找不到,辛苦的活不願做,城市混不住,農村回不去,頃刻之間,人生就走入了絕境。
一個農村人要想立足城市,很難!一個沒有高學曆或高技能的農村青年想要立足城市,過上有房有車有家的生活,更難!在這種生存的艱難面前,如果思想滑坡了,不想吃苦耐勞,沒有生存的韌性,就很容易頹廢,變得很喪,甚至放棄自己。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給了我們所有人一種幻覺,以爲人人都該成功,人人都能事業有成,所以很多人張口事業,閉口發展,隻能接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對未來的困難毫無準備。改開後出生的年輕人沒有經曆過經濟動蕩的艱難,就更容易對自己的未來産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沒有證據證明人類的生活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一代比一代好,更大的可能是,和平和動蕩交替出現,幸福和苦難反複輪回。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爛了整個世界,把人類打疼了,所以人類建立了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的諸多機構,包括聯合國各機構和 WTO 等多邊組織。
二戰留給人類的痛苦記憶讓人類保持了幾十年的清醒,世界各國維護了以聯合國爲首的世界組織的秩序,于是人類社會有了将近 80 年的和平。現在經曆過二戰的人基本上都死完了,關于戰争的痛苦記憶基本上被人類忘記了,再加上人類社會種種問題的出現,現在全球進入了動蕩期。未來的日子裏我們能否繼續曾經的榮光,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了。
回顧這些曆史就是想告訴所有人,尤其年輕人,和平和發展不是理所當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是笃定的,人類的曆史一定是反複的波折的,要做好未來吃苦受難的心理準備,要堅強,要有韌性。
五
年輕人如果因爲找工作不順利、工資太少、或者工作太辛苦,覺得自己成就不了大事業,過不到理想中富足的日子,就覺得人生無望,就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就要躺平,或者去死,我隻能說,這很淺薄,也很愚蠢。
年輕人的父輩們一生經曆過那麽多的艱難,從缺衣少食的歲月裏走過來,一手創建了這個盛世;年輕人的爺爺輩們更是經曆了殘酷的生存毒打,不是生活的毒打,是生存的毒打,戰争時期的颠沛流離,建國初期的物資匮乏,他們都經曆過,但他們信奉 " 好死不如賴活着 ",活到了晚年,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和年輕人的父輩祖輩們相比,年輕人在這個盛世之中遇到的這點生活的困難算什麽呢?把生活的期望降低一點吧,人生的路需要咬緊牙關一步一步走。
很多年輕人在抱怨找工作難,可是中年人找工作也難啊,年輕人至少有 " 年輕 " 這個資本,精力好,能加班,很多公司很喜歡。而中年人,尤其 40 歲以上的中年人,失業了,基本上就沒有公司會要了。而這個時候的中年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很重。要說難,誰不難?
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拿來抱怨,生存的艱難很多時候并不是誰制造的,而是中國的客觀因素造成的,這個客觀因素就是我們有 14 億人口,我們的人口太多了。這片土地養活這麽多人口,本來就很難,過去更難,我們隻相對容易了最近 20 年而已。我們不能沉醉于最近 20 年經濟騰飛的幻覺之中而忘了生存的艱難,從而讓意志變得脆弱,經不起任何風浪。
當然,對于農村青年,社會各界還是應該多一些關照,因爲他們真的太難了,大部分學曆不高,沒有技能,比較木讷,不會來事,自身的 " 城市化 " 程度不高,無力掌控未來;更關鍵的是,沒有家庭的支撐,在城市一旦無法立足,将無處栖身。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這些青年中的一員,你的内心将是何等的惶恐?當我看到身處農村的親友家的孩子處于這般狀況時,我的内心甚至爲他們感到慌張。他們根本沒有退路,無論能力如何,他們都必須在城市活下去,而且是靠自己單個的力量活下去,這份壓力,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尤其沉重。生存真的是個沉重的話題。
六
在當前 " 鄉村振興 " 的大背景下,我們除了在鄉村上項目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爲鄉村青年找出路,要讓農村青年在城市留不下來時,能回到鄉村。幾十年來,鄉村都是勞動力的 " 蓄水池 ",城市需要勞動力時,農民工流入城市,城市沒有充足崗位時,勞動力回到農村。但這是上一代人的活法,回去了他們還可以務農。
而年輕一代農民,二三十歲的青年男女,根本不會務農,也看不上務農,回到農村,背靠二畝薄田,是真的沒法生活,他們也不想那樣生活。農村已經逐漸失去了勞動力 " 蓄水池 " 的作用。在這樣的現狀下," 鄉村振興 " 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農村青年的發展上。
其實農業大有可爲,農村也是廣闊的天地。14 億人吃飯的背後,就是天量的經濟産值。讓農村青年參與到高質量的農業生産中來,既有利于國家農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農村青年的個人發展。廣大農村青年平均學曆或許不高,但在農村夠用了,關鍵的問題是怎麽用。
應該大力支持農村青年在無污染的有機農産品生産、農産品電商、鄉村旅遊、傳統手工藝品等方面的創業。這當中最重要的是農産品的生産,因爲農産品是剛需,且盤子大。
要想辦法提高優質農産品的價格。我們爲了物價穩定一直壓着以主糧爲主的農産品價格,這就使得工商業利潤沒法向農業轉移,使農業生産無利可圖,這種狀況已經危及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了,所以必須要改變。何況不改變這種狀況,農村青年也沒有出路。
還有," 鄉村振興 " 應該多關注鄉村教育,鄉村青年的出路主要還是要靠教育來賦能,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農村青年不能像他們的父輩一樣隻有一身力氣,農村青年必須要有知識,要有想法。
據我觀察,農村孩子的主要問題是 " 不想事 "。上小學時不想事還情有可原,可是很多農村孩子上大學了也不想事。當然,不想事的孩子也上不了什麽好大學,就是說,他們上着不好的大學,還不想事。明知道自己沒有家庭支撐,在城市沒有根據地,一切都要靠自己,可是他們依然不着急。能力低,學曆低,還不想事,這是很多農村青年最糟糕的地方。
所以鄉村教育要發揮好 " 叫醒 " 孩子的作用,要給鄉村孩子啓智、開悟,要讓鄉村孩子睜眼看世界,要對未來有所準備,不能荒廢了少年時光," 裸奔 " 着走出校門,卻又經受不住社會的毒打,到最後敗給生活,甚至放棄生命。
前兩天我看到鄭州某小學的小朋友談 ChatGPT 的一條短視頻,那些小學生一個個口若懸河,談得那麽老到,那麽深刻,尤其是談得那麽憂心忡忡,考慮的是自己的職業,自己未來的發展。反觀農村的同齡孩子,大部分刷着手機,ChatGPT 聽都沒聽過不說,就連上課和做作業的意義都懶得去理睬。在這種狀況下,十年之後,城鄉孩子的差别就是雲泥之别。
新時代的農村青年,成長于物質豐富的時代,父母雖然沒有陪伴,但也沒有讓孩子遭受過物質的匮乏,更沒有讓孩子幹過多少農活,吃過多少苦,也沒有像城市父母那樣逼着孩子奔波于各種輔導班之間去吃學習的苦,大部分農村孩子算得上是在蜜罐裏泡大的。然而少年時的 " 甜 " 和成年後的 " 苦 " 相差太大了,大到他們可能承受不住。農村孩子的教育中要格外注意這個問題。
羅曼 · 羅蘭說: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農村孩子認清生活的真相太遲了,等到認清之後才感到來不及了,感到無能爲力,感到承受不起。所以,鄉村教育應該早點讓鄉村孩子認清生活的真相。
希望農村青年堅強,希望社會各界能給農村青年更多關心更多關愛更多機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在作文裏成長(ID:lvshicai8),作者:楊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