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思竹
編輯|王晗玉
今年暑期的文旅市場上,研學遊 " 打 " 得火熱。
據艾媒咨詢數據,2023 年中國研學遊行業市場規模達 1469 億元,2024 年則有望達 1791 億元,同比增長 21.9%。
這塊越做越大的 " 千億蛋糕 ",自然吸引了更多市場主體的加入。其中,教培行業以其與目标受衆高度吻合的優勢脫穎而出,但目前尚并未取得積極正向的市場評價。
如今年暑假期間,新東方文旅組織的敦煌研學團就曾被參團家長公開抱怨待遇差—— " 安排早上六點四十的飛機,中午飯吃牛肉面,面錢是孩子自己付的 " ——引發市場關注。而這次研學的報價是 "1 萬出頭不含來回交通費用 "。
這已不是教培行業第一次湧上風口浪尖。此前 5 月,便有市場傳聞稱新東方文旅赴美遊學團簽證被拒。同月,張雪峰推出的研學營一經發出,也因價格昂貴而沖上熱搜。
在研學市場上,教培所打出的 " 專業 " 旗号,似乎未能得到家長的一緻好評。
家長的焦慮,被研學收割
" 太亂了,完全不知道該信誰,也不知道錢花得到底值不值。"
今年暑假,家長白林被各種各樣的研學廣告刷屏," 今年(我)看到的廣告好像格外多,鋪天蓋地的,好像讓孩子暑假出去研學已經是必須的事情。"
正如白林所感受到的那樣,研學的市場規模還在擴張。據愛企查數據,截至目前,與 " 研學 " 相關的開業企業已超過 4 萬家,其中,有 6146 家企業成立于一年内。
此外,36 氪梳理小紅書發現,在 " 研學 " 标簽下,該平台相關内容已有 2.6 億的浏覽量。其中,除了傳統的研學線路,還出現了 " 大廠遊 "" 名企遊 " 以及 "AI 遊 " 等衆多新形式。
讓白林感到心力憔悴的,不僅僅是産品讓人眼花缭亂,還有其昂貴的價格、"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 的從衆心理,以及無法保障的質量。
" 感覺稍稍熱門一點的國内線路就要八九千甚至上萬。" 白林歎息道。她告訴 36 氪,國内的線路還能 " 咬一咬牙 " 預訂,而國外的遊玩線路實在大大超出她的預算。
研學遊的 " 高價團 ",早已不是新鮮事。6 月," 家長月入一萬不夠孩子研學遊七天 " 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家長群體的共鳴。
據《齊魯晚報》報道,今年新東方文旅的 " 穿越河西走廊,重走絲綢之路 "8 天敦煌遊學價格爲 10980 元,而在去哪兒網、攜程等旅行網站上,8 天敦煌遊價格隻需要 4000-6000 元。此前,《第一财經》也曾指出,研學遊的價格是同等路線普通旅遊團的 2-3 倍,毛利高出 20%-50%。
白林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被研學 " 收割 "。
" 沒辦法," 她坦言," 這就抓住了家長的心理,那麽多孩子都去了,自己家孩子不去,總感覺是落下了什麽。"
但是,在許多業内人士看來,今年暑期鋪天蓋地的研學廣告和沖上熱搜的高價團,實際上已然是市場降溫後的表現。
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研究院的劉傑武認爲,當前研學市場已呈現 " 量減價減 " 的趨勢,其中,7 月下半旬海外研學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同時,在研學行業從業 9 年,某研學品牌創始人王宇告訴 36 氪,今年在北京,能夠明顯感覺到客戶有所減少。
談及背後的原因,劉傑武認爲這是供需變化導緻的市場反應:一方面,在 " 消費降級 " 的今天,家長對于價格的敏感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新市場主體的湧入,研學産品的供給也更加繁多,形成了 " 供大于求 " 的市場表現。
然而,對于一心想讓孩子見世面、長眼界的家長,研學焦慮并未減弱。衆多如白林一般的家長,在高價與教育之間反複掙紮,一邊交錢一邊踩坑。
研學還是門好生意嗎?
号稱 " 史上最熱的三伏天 " 下,感到焦慮的不止有家長,還有新湧入這一賽道,尋求 " 轉型 " 的教培行業。
據 36 氪梳理,今年暑假,除了早些年就有研學業務的新東方之外,如粉筆、學而思、高途教育、昂立教育、網易有道甚至 " 網紅教師 " 張雪峰都紛紛加碼研學市場,争先恐後推出自己的産品。
之所以選擇研學作爲 " 轉型 " 的方向,是因爲教培行業對此有天然優勢。劉傑武告訴 36 氪,教育培訓機構長年積累的客戶資源,本身便與研學市場的目标受衆高度重合,并且,在多年教學經驗的引導下,教培機構比起旅遊類機構,其規劃的知識類研學課程也可能更貼合中小學生的需求。
然而,從實際的市場表現來看,教培機構推出的所謂更加 " 專業化 " 的研學遊産品,似乎同樣因高價、路線設計不成熟等問題,在上架不久後便打折促銷,或滞銷。
以張雪峰在 5 月初上線的 6 天 5 晚蘇州研學團爲例,雖然其産品已經悉數售罄,但此前幾經調價:剛上架時,售價高達 9999 元,但大約一兩周之後,便降價到 8999 元。并且,截至 7 月 18 日,第五、第六期團組仍顯示可購買,前四期團組顯示可預約。
這類問題并不少見。張媛曾在新東方文旅就職,對接研學口。她告訴 36 氪,今年新東方文旅研學團的一些 " 非熱門 " 團,也有一些面臨 " 無法成團 " 的困境," 如果想穩妥一些,還是推薦報名市面上關注量較高的路線,熱門團的成團率還是可以保障的。" 她說。
此外,OTA 平台因其資源豐富,供給鏈全面等優勢,在今年暑期研學中做出的成績不可小觑:從各平台暑期數據來看,去哪兒顯示,研學産品的預訂從 5 月中旬就開始起量,研學産品預訂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四成左右;攜程平台上,研學遊訂單量水漲船高增長 175%,海外研學遊人數增長 120%。OTA 平台龐大的市場占有量,也爲教培機構加碼研學帶來了一定競争與壓力。
轉向研學這條直沖兩千億的賽道,并沒有像教培機構想的那麽順理成章。據王宇介紹,研學的背後,其實有着非常龐大的供應鏈,而這其中所付出的成本,算下來甚至還不能被利潤完全覆蓋。
" 因爲研學的淡旺季效應十分明顯," 王宇說道," 按北方城市來說,一年可能也就 60 多天的旺季,但這背後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包括前端的引流廣告、後端的帶隊老師等等。更何況,教培行業還沒有那麽豐富的旅遊資源與合作經驗。而且研學隻是旅遊的一個細分領域,大多數利潤來自于寒暑假,剩下時間研學是做不起來的,但是像研學老師、員工還要繼續養着。萬一寒暑假出現問題,一年可能就面臨着虧本。"
劉傑武也表示,培訓教師與研學旅遊教師實際上有諸多不同," 好的培訓老師未必能成爲優秀的研學教師。" 他說。這正印證了王宇所感受到的人才成本壓力。
沉重的成本之下,許多研學機構便走上了 " 外包 " 的道路,其中也包括新入局的教培機構。
" 但教培的問題就出在這,它所宣傳的東西,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課程,這是它本身的競争力與差異性,但是如果教培也選擇了外包,其額外價值就不再明顯。" 王宇解釋道," 那同樣的東西,憑什麽教培還要比一般的研學産品貴呢?"
張媛也曾向 36 氪提到,新東方文旅的部分研學路線也存在外包。對此 36 氪曾向新東方進一步核實,但截至發稿前對方尚未回複。
在小紅書上,也能一窺研學團找大學生兼職現象的普遍,一名有過相關經曆的博主就告訴 36 氪,帶暑期研學團,隻需提前背一背資料,整體難度不高。
不止是教培機構,研學賽道上更聚焦的企業也仍未能改善虧損問題,如主營研學、冬夏令營等業務的世紀明德,其 2024 年半年報顯示,期内公司錄得營業收入 9766.99 萬元,同比增長 66.64%,同期歸母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但仍虧損 152.75 萬元。世紀明德表示,其上半年在研學、營地等各版塊業務都有所增長,但對應的成本也有所增加。
也就是說,在快速增長的業務面前,世紀明德仍然躲不過虧損的命運。
專業的研學,還需多久?
" 正常的研學是要圍繞課本,作爲課本的重要補充。但現在市場上的多數研學,其實隻能算是‘遊學’。"
王宇發現,當前的研學市場,越來越難以界定,供需之間的矛盾也在擴大。比如很多家長希望北京研學中加上環球影城路線,但實際上這一地點與課本内容無關。
" 而像一些課本上學到的内容,比如錢塘江、南水北調等,在當前市面上的研學産品中反而是小衆的存在,家長也很少爲此消費。"
延伸到學分認定層面,這種供需矛盾依舊存在。此前,教育部等 11 部門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是一種 " 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要求各地結合實際,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在教育部政策指引下,各地陸續發布新規,比如合肥市教育局發布的《合肥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第 21 條提到,将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其評價結果也将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普通高中學生納入學生學分認定和管理。
這意味着研學經曆或将與學生評價、學分認定挂鈎,但經 36 氪求證,當前許多新品牌的研學産品并不具備 " 加分 " 資格。比如新東方文旅,張媛表示,國内路線中,很少會對日後升學有幫助,隻有一些國外路線能夠實現 " 加分認證 "。對于這一說法,36 氪曾試圖向新東方作進一步了解,但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複。而新東方文旅客服對這一問題也表示 " 不清楚 "。
" 現在的學分認定還不是一個标準化的産品。" 劉傑武表示。因此其認爲研學的各個環節都還需要進一步規範發展。
" 實際上,當學分認定沒有達到标準化、統一化,研學也就形成了當前市場化的情形,并且從目前趨勢來看,研學或許會逐步向旅遊平台靠攏。" 作爲從業者,王宇如是分析道。同時,他認爲,近些年來,在如新東方文旅等教培行業加碼海外研學市場後,相關旅行社或也将看到海外市場的機遇,推出更多國外産品。
" 現在新東方海外産品之所以貴,一方面是他能夠有助于研學,但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旅行社還沒有在海外滲透太多研學産品。" 王宇提到," 而當旅行社,尤其是能夠做‘出境批發’的旅行社,在海外市場加大投入後,他們在機票、簽證等資源上的優勢也會體現出來。"
王宇透露,他所經營的研學企業目前便有布局海外的打算。
不過另一方面,當更多參與方湧入研學市場," 量增價減 " 的趨勢或許會更突出。劉傑武就判斷," 如果政策保持不變,未來的研學産品肯定會更便宜。"
畢竟論其出遊體驗,比起注重度假休閑的 " 高端遊 ",昂貴的研學遊實際性價比并不高。伴随這一市場 " 卷上加卷 ",未來産品定價或将持續走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白林、王宇、張媛爲化名)